南怀瑾先生:行善不留名——印公积德

2024-12-05 -

作为一个人,一生应该积阴功,积德。阴暗。你偷偷地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殷公。因为真正的印功,才是真正的德行积累。如果我们是好人,做了好事,让别人说我们是好人,这就不算是好事。 ……道德内涵从不外露,因此更加美丽。你有才德,如果别人能看出来,你的才德虽好,但还是低了一层。你有才华,有德行,但你还看不出来,也搞不清方向,那就更高了。

——《庄子吼》

好事要留名_笑话好事留名做事的句子_做好事不留名 笑话

子张问好人之道。孔子曰:不循迹,不入屋。

笑话好事留名做事的句子_做好事不留名 笑话_好事要留名

……子张问什么是好人,孔子回答说:“不踏迹,不入家”。首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走进屋子,不踩任何痕迹,也不进门。如果按照字面解释的话,好人最好连妻子的房间都不进。这是一个笑话。你说的“不跟踪”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参考道家庄子所说的“破迹易,无为难”来理解这个问题。古人的著作太简单了,解释起来也很烦人。我们只能这样解释:小偷去偷东西的时候,可以戴上手套,不留下指纹或者手印,让刑警无法侦查。这就是“痕迹破坏”,不留任何痕迹。但“地不走难”。毕竟人要靠地面才能行走。完全不依靠地面行走是不可能的。打个比方,我刚才说,小偷要抹掉痕迹是很容易的,但是小偷有什么关系呢?任何一个小偷,只要静下心来,心里都会认为自己偷了东西。如果你想去掉这种内心的行为,你是做不到的。如果你做了坏事,你可以欺骗全世界的人,但没有办法欺骗你自己。这就是“毁迹易,无为难”。

由此可见,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不践行”,是指做了一件好事,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你应该做好事而不要求别人认识你。如果你做了好事,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希望成为别人尊敬的榜样,那就有问题了。

“不住在屋里”就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而把自己束缚在“善”的观念上。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个儒生,站着立正,坐着坐直,不敢随便点头。即使他受到礼节的束缚,也没有任何脱落的迹象。不要用心去执着善的观念。为什么要费尽心思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好人”呢?所以,中国人讲究行善积恶德。别人看不到的就是阴,表面的就是阳。不要只在别人看到你的时候才做好事。这是一种不好的美德。如果你需要帮助别人,就去做吧。当你做到了之后,别人问起的时候你就不必承认了。这是我们过去的道德标准,“积恶德于子孙”的观念,所以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论语》

好事要留名_笑话好事留名做事的句子_做好事不留名 笑话

所谓“善行不留痕迹”,就是真正做大善、品行高尚的人,他所做的善事根本不留痕迹,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他的善行在哪里。 。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都十分重视“殷功积德”。有道德的人不希望别人知道他的善行,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也不求回报。如果他做了一件好事,想让别人去宣传,这与传统文化的精神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真正的善行并不像车辆在路上留下痕迹。如果有轮痕的痕迹,你就会知道车辆经过的地方,相当于挂了一个牌子,指示你要去哪里,或者公开你的事迹。 ……

“高尚的道德不是道德美德。”真正高尚的道德,用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不认为善是一个大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平常的行为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人们能看到他是一个“好人”,在做道德的事情,那就太远了。

古代文化一直注重道德行为的四个字,那就是“殷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有“阴”的一面,不要有“阳”的一面,而且应该是别人看不见的;你为别人做好事,别人不会知道;你帮助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会知道。这就是殷德,意思是“上善之德非德,故有德”。

“有德不是失德,而是没有德。”按照老子的观点,所谓“低德”就是道德品质不高。 “不失德”是指已经被别人看到的德。它是一个征象,所以它是“下德”。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执着”是不明智的,《金刚经》也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形象。

做好事不留名 笑话_笑话好事留名做事的句子_好事要留名

“最好的人没有行动,但没有思想”。这句话诠释了最优秀的人的道德行为。意思是说,如果他做了一件好事,他也不能说他在做一件好事。 “尚德无为”是指尚德的作用与玄学的道相一致; “但无为”是指演戏的时候,表现得自然,不会被别人看见。它没有目标,这也很奇怪。轻松完成某件事。

“有德是你想的事”,而“成德”就差一点了。意思就是做某事、做某事。看来他是在用心做善事。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好人,做了好事。这是划分“上德”和“下德”的原则标准。

——《我说(续集)》

做好事不留名 笑话_笑话好事留名做事的句子_好事要留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