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最后的晚餐》更牛逼的国画:《二桃杀三儒》
【编者注】
也许你听过《燕子春秋》里的这个故事:春秋时期,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桀、田开江、古冶子三位武士,让他们根据功绩决定谁吃桃子。 。该男子最终抛弃了桃子,自杀了。有人批评晏子的阴谋,也有人称赞三勇士的“君子风范”。你看过这个故事的图文版吗?沉从文和郭沫若都对这张照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小编乍一看,这幅画可能是比《最后的晚餐》更好的中国画。
M61《二桃杀三秀才》副本(王修抄)(点击看大图)
这是位于河南洛阳西北郊M61号西汉壁画墓的壁画——《二桃杀三勇士》的一部分。壁画的右缘原本画着蓝色和紫色的小山,但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山的左边缘绘有三位武士的图像。 。
【放大镜:《二桃杀三秀才》]
山边的武士头戴黑发髻,夹着黑发夹。他的脸转向左边,橙灰色的脸,红色的眼睛,留着胡须。身穿蓝紫色长外套,领子和袖口为赭石色,系黑色细腰带,下穿深色钩子裤。左手握住剑柄,右手握住剑鞘,准备拔剑。
第二个战士穿着赭色长外套和蓝色裤子。他头向左侧,面朝右侧,双脚叉开,笔直站立,双手倚在剑柄上,神情傲然。
第三名武士的服装与第一名武士基本相同。他面朝左下方,身体微微前倾。他左手握剑,右手从面前的盘子里摘桃子。
山腰上的武士
第二战士
第三个战士
让我们把它们连接起来吧~
左边站着一个男子,头戴黑冠,下巴下系着流苏,留着胡须。身穿赭红色长裙,裙子的边缘和褶子都用暗红色的线条勾勒出来。他双手高举旗帜,面向三名武士。左侧跪着一个人,头戴王冠,身穿蓝紫色外套,面朝左侧。跪着的人的左侧站着一个人。他身材高大,穿着一件绿色的长裙,与其他人的颜色不同。面朝右侧,左手握剑,其余人影模糊。他身后并排站着两个人,头戴王冠,目光看向右侧。左边一个人穿着黄色衣服,右边另一个人穿着紫色衣服。衣服和身体轮廓都用红色勾勒出来。手持黑色戟,双手拱于胸前。
那些高举旗帜的人
人们穿着蓝色和紫色上衣
穿着绿色外套的人
两人手持黑戟
【沉从文、郭沫若评语】
“虽然用笔接近写意,但人物精神面貌、服装头巾的风格依然清晰。三人都穿着及膝短裤,头戴大袴帽,手持长剑,头上没有王冠。”图中还有一个地位较高的官员,他的头发向上翘起,胡须散开,他应该是桃子的形象。送礼者或颜瑛,手持横幅,是绘画中最早见到的横幅形象,可与《列女仁智图》、《洛神图》中所见的横幅相媲美。冠冕很小,贴在头顶上。使者身后有两名侍卫,素巾之上有一个薄纱笼子……或许可以认为是所谓的“武官”。 “在历史上记录,这似乎是可以商量的。”
——沉从文评《二桃花三秀才》人物服饰
“画家非常巧妙,采用了完全写实的手法,画面相当生动。就画面布局而言,我认为可以与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时期的《最后一夜》相媲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注(即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但这幅画早了一千多年,当然技法上有细微的差别。
——郭沫若评《二桃杀三秀才》的艺术特色
【独家专访 |王修:当年我是如何临摹壁画的]
受访人:洛阳博物院名誉馆长王修(以下简称“王”)
采访人:霍宏伟(以下简称“霍”),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
霍:你临摹的这座墓(M61)的壁画与你临摹的其他三座汉墓的壁画相比有其独特性,因为它不是洛阳市文化考古部门清理的,而是由现在创作于1957年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被誉为“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组”的李景华先生主持挖掘。
王:这些我都不知道。那时我还没有来洛阳。
M61《二桃杀三秀才》取景地
霍:您1971年到洛阳博物馆工作过吗?
王:1969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洛阳龙门石窟工作。因为我爱人的工作地点在市区612研究所,所以我上下班不方便,而且离家太远。 1971年,我被借调到洛阳博物馆,1972年底才办完手续。龙门石窟保管所不肯放我,洛阳博物馆却急切地想要我,因为我开始做《龙门石窟》的工作。我到这里的时候是建筑工地,博物馆里没有女同性恋。另外,博物馆没有测绘人员,都是考古发掘人员。到达博物馆后,我就按照要求做任何事。他们让我画考古线稿、画宣传海报、举办文物展览。我会立即做。我刚刚工作,所以我对工作非常认真。我们参观的第一个考古遗址是韩家仓遗址。
霍:您能介绍一下韩家仓的发现情况吗?
王:韩家仓是隋唐时期的国家粮库。这个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71年1月开始的,我是那年夏秋之交去的。我的孩子是五月份出生的。那时我的产假只有56天,休息了一会儿就又要回去工作了。工作中还要回家给宝宝喂奶,所以时间很紧张,工作很辛苦。
霍:你们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到达工地?
王:我以前不会骑自行车。我别无选择。为了方便通勤,妻子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第一天学骑自行车,他就帮我骑上自行车,让我骑车去上班。当我骑到凯旋东路和定定南路交叉口时,有一个很大的下坡,但我连刹车都踩不下去。我骑得很慢,下坡时看到速度越来越快。我应该怎么办?看到人行道上走着一个人,我赶紧对他喊道:“同志,同志,快帮帮我,你能帮我把车扶起来吗?我下不了车了!”
那人立刻过来帮我扶住车把,不让车进一步滑行,疑惑地问:“你自己不知道怎么下车吗?”我说:“不行不行,对不起,我怕车会摔倒。摔倒了。”他耐心地告诉我一些下车的基本方法。这位好心的路人是洛阳日报的编辑。
几天后,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有时我遇见他,他会问:“你会骑自行车吗?”我说:如果下坡的话我还是会害怕不敢骑。后来我的骑行技术很快就提高了。当时骑自行车纯粹是出于养育孩子的需要。有时我会在会议上遇到报纸编辑。他见到他就告诉别人:“那个王修很有趣,他不会上下自行车,就在街上骑。”自行车的事情成了一个笑话。
霍:你真勇敢。这确实是一个传奇。听说你去工地画画,被电影摄影师拍到了?
王:当时孩子还小,工作压力很大。确实是非常辛苦。既然如此,我就被要求去韩家仓工地画画。那时没有其他人可以画。于是,我拿了一些画纸。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考古遗址的发掘,心里相当兴奋。专家表示,这个遗址非常重要,它的发现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派人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如果查一下这条新闻,可以发现:“1971年,洛阳发现唐代最大粮仓韩家仓,160号地窖被清理。”这个消息在全国考古界很受欢迎。感觉。当时让大家看这个新闻,因为没有电视,只有电影,我也看了。电影中播放了一些新闻,其中就包括这条考古新闻。我参与了洛阳铁路车辆段160号仓库的发掘。我蹲在仓库里,和同事们一起清理。结束后,我仍然坐在地上,用手中的纸画着草图。我就在所有这些场景中。后来,我的同学看到了,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在电影里看到了我。
这是我第一次去建筑工地,体验考古,了解博物馆要做的工作,考古绘图就是任务之一。这时,我渐渐明白了考古发掘工作的艰辛。该仓库的挖掘是露天作业。想要下到地窖的最底层,就得踏上多层的梯子。工作很辛苦,整天和泥土打交道,清理一些腐烂发霉的席子和草,还有仓库防潮用的腐木,甚至仓库管理人员使用的生活用品。另外还有焦炭之类的谷物,发现了很多谷物。这是唐朝的粮食。感觉很新奇。后来,这些文物被陈列在博物馆里,而谷物则被装在玻璃瓶里展示。
虽然当时很困难,但我的心情却很激动。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如何保存粮食提供了参考资料。可以说,它跨越了时空,慢慢走进了历史。对我来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野外考古发掘现场是在1971年。
洛阳东风轴承厂战国车马坑车盖装饰遗存(摘自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第3期)
洛阳东风轴承厂战国车马坑出土的青铜器(上同)
霍:那么1972年你又参加了一次重要的发掘,对吧?
王:是的,1972年我参加了洛阳中州路东风轴承厂战国车马坑的清理工作。蔡云章老师在工地主持发掘工作。我记得他说:“王修,你到工地来帮我画画吧。”他让我去车马坑施工现场进行考古测绘。
霍:当时车马坑挖出来了,让你画?
王: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当他们打扫卫生时,我在画画。从马车坑里清理出来的伞形车盖上都涂满了色彩缤纷的图案和图案。它们掉下来并粘在土壤上。我复制了这些图案。当时也有摄影技术,但考古报告还需要文物的线条图。金银铜泡、车轴、带钩、弓架(图3-7),我都仔细地画了一遍。这是一个建筑工地草图。
霍:你刚才说你1969年开始在龙门石窟工作,1971年调到洛阳博物馆。现在我们要说的烧沟61号墓是1957年李景华先生发掘的。我想请问,你在这个墓上临摹壁画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王:我画这个墓壁画的时候,它已经搬到了王城公园。好像是1959年搬迁修复的。墓葬三座。当我临摹这座墓室的壁画时,我已经调到洛阳博物馆展览部工作了。当时一家人还没有分开,那是1981年。1973年,洛阳博物馆建起了展览楼。 1974年,它竣工并展出,我就被分配到这里工作。因为博物馆经常举办展览,所以需要会画画、会组织展览的人。苏健是展览部的总监,有时会让我画一些展览用的东西。此时,王城公园的三座古墓中有两座对外开放。
有一年,大概是春节期间,观众的队伍排得很长,甚至超过了桥头。人太多了,李贤齐等人用长竹竿打。不打败他们是不可能的。人太多了,生怕古墓塌了。这么小的坟墓,一个人的一生将要发生的地方,有多少人可以进去呢?大家都排着队,一次只能进五、六、七八个人。所以,当后面的人不耐烦的时候,他们就会推开前面的人。即使你用绳子来阻止他们,也没有作用。他们立即冲开绳子。洛阳博物馆人员全部被抽调维持秩序。我们累得声音都沙哑了,而且也很渴。不像现在,有矿泉水之类的饮料。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刚刚找到了一些。喝冷水。当时没有盒装午餐,所以我们只能回家吃饭,等到两三点才吃午饭。有时候,中午都吃不下饭。后来我们没时间回家,就都带了一些吃的。
人们对两座汉墓的开凿非常好奇,尤其是西汉壁画墓的开凿。那个时候人们没有太多的娱乐,不像现在有网络、电影、电视,应有尽有。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一听说古墓,也就是两千多年前修建的汉代墓葬要开放,人们就纷纷前来排队。当时没有太多宣传,所以他们在报纸上提到并阅读了它。有很多人。
三个搬迁坟墓中的两个已经被打开。除了这座西汉壁画墓外,还有一座东汉14号墓。虽然没有壁画,但墓顶为穹顶,其建筑结构在建筑学上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场地。这座东汉墓是用小砖砌成的。当它被移动时,每块砖都被编号。该墓没有使用框架或龙骨。它全部由砖块制成,形成一个完美的圆顶。听说这座墓在建筑界很有影响力。据说,中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也曾来此参观过。其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墓室结构。不知道有没有关于这座古墓的发掘简报?
复原洛阳王城公园的烧沟西汉墓M61号墓(摘自王秀、苏坚:《洛阳汉代彩画》第30页)
洛阳古艺术博物馆修复的剑河西岸东汉M14墓(霍宏伟 摄影)
霍:1955年《文物参考资料》第10期上有一份发掘简报。据我了解,郭沫若、夏鼐等人曾参观过61号壁画墓,您能介绍一下吗?您对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的初步印象是?您看到的壁画保存得怎么样?
王:这座墓保存得很好。感觉这座墓葬中的壁画与其他汉墓中的壁画有所不同。从结构上来说,墓内的空心砖是镂空的,背面有天门,非常独特。从艺术角度来看,它应该是西汉时期最优秀的壁画墓。我想是的。画面非常生动,特别是里面有很多故事,比如《二桃杀三秀才》、《孔子会见老子》、正房后墙上的《傩宴图》等。这座坟墓造型独特,很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二桃杀三秀才》,人物刻画的非常细致,色彩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但是动态、服装、画面确实很美。
烧沟西汉墓M61主室壁画(摘自文物精华编委会:《文物精华》第3集第3页)
临摹央视拍摄现场M61诺宴画面人物(王秀临摹)
霍:郭沫若对《二桃杀三兵》这幅画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幅画可以与《最后的晚餐》相比较,但这幅画早了一千多年。
王:是的,我以前听人说过。原来是郭沫若。它比意大利绘画早了一千多年。这是中国的《最后的晚餐》,故事情节丰富。最可贵的是,这座墓中有一座高浮雕,非常独特。羊头的形状非常准确。我临摹的时候想用色彩和立体效果来表达。羊头雕塑下面是老虎吃鬼的壁画,显得格外生动、传神。壁画的一块脱落了,所以我用颜色来表明壁画已经消失了。白色的背景消失了,露出了灰色的砖块。羊头的雕刻非常精美。创造这样的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吉祥。 “大吉祥”的意思是“大吉祥”,以羊头为代表。
M61副本虎吃鬼图(同上)
霍:我还收集了一些其他汉墓出土的羊头雕塑的资料。 2012年4月,我参观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博物馆收藏了洛阳八里台汉墓的壁画。
王:是民国时期在海外被盗的洛阳汉墓壁画吗?
霍:是的。该馆展出的八里台汉墓壁画,五幅为一组,画在空心砖上。它们的形状是梯形的。砖上部中央有高浮雕的羊头。我想附上所有这些相关信息。
M61大诺地图部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王:太好了。你去过美国看过这座坟墓上的壁画吗?
霍:是的,我专门去参观了波士顿美术馆的中国文物,拍了一些照片。
王:如果能包括这些材料就更好了。这次出书,材料要尽量收集齐全。如果你想做,就应该全部做完。
霍:是的,我们会在这本书中尽量完整地展示洛阳汉墓壁画资料。此外,波士顿美术馆还展出一扇来自山东的东汉石墓门,门上刻有人物肖像,门楣中央浮雕羊头。
王:很好。这也是一个羊头浮雕。我没有看到这个信息。我可以添加它。
霍:羊头浮雕聊了半天,我们继续聊聊你对壁画的临摹。您在临摹这座墓室的壁画时,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是不是更难了?这是因为该墓主室隔墙上空心砖的正反面均饰有镂空、墨线、彩画。它与普通的墓葬壁画不同。镂空,涂漆,加墨线。表达起来是不是特别麻烦? ?
王:临摹这幅壁画确实很麻烦,因为对于镂空,我只能用颜色来表现它的镂空效果,包括立体的羊头浮雕,都是用颜色来表现的。因为它是三维的,所以不容易在平面上反映出来。当时很少使用彩色胶卷,多拍黑白照片。你认为这个副本准确吗?无论如何,就是这样的感觉。
霍:你画得很好,临摹的立体感很强。
王:当时普通相机拍摄的照片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壁画临摹可能是最好的记录方式,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霍:除了这座壁画墓和一座迁移修复到王城公园的东汉墓外,还有一座墓。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1960年,北京大学在洛阳王湾发掘了一座西晋古墓。清理完毕后,移至王城公园。
王:西晋墓出土的文物不多,而且墓室的形制也没有特色,所以不对外开放。
霍:两座汉墓主要开放在王城公园内。其中东汉十四号墓,我进去到一半,又被炸出去了。
王:为什么?
霍:小时候,有一次去王城公园玩。过了剑河桥北端,我看到有人参观一个类似防空洞的地方。我跟着他们走下右边的台阶。侧室中,可以看到地上摆放着许多坛罐罐罐,墙上挂着一个灯泡,将砖室墓照得十分明亮。我想继续进去,但领导发现了,把我赶了出去。他并不知道,自己赶走的是未来的“考古队员”。
王:哈哈,被赶走的是未来的考古专家,不是队员。故事的这一部分应该由你来写,如果是别人写的,你也应该在书中写下你的部分。
霍:很多年后,我完整地参观了洛阳古艺术博物馆的两座墓葬,弥补了我小时候的一些缺憾。说起这两座坟墓,让我想起了一段美好的过去。
王:你讲的故事很有趣。
(文字内容均来自王修、霍宏伟所著的《两汉洛阳彩画》)
《两汉洛阳彩画》王修、霍宏伟着,文物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