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第二波直播失误来了!
《【第二季】央视直播失误花絮》一炮而红网络。除了极高的点击量之外,该视频还引起了很多积极的反响。 “如果没有错误,就不会有报纸;如果没有口误,就不会有电视。”对于错误,网友们纷纷表示理解。或许这段私人制作的视频能给官媒今后应对错误和危机带来一些启发。
央视直播错误在网上疯传
这几天,一段名为《【第二季】央视直播失误花絮》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1月24日,微博原作者微博标题《世界停止喧嚣》上传至土豆网平台。五天后,该视频的观看次数达到了 480 万次。中国青年报曹琳在微博上转发了该视频,微博转发量达到12万。
不过,更多人通过朋友圈或微博上的其他账户观看该视频。这已成为一条病毒式传播的信息。
“错误”是如何产生的?
锚的舌头卷曲
把“工人的节日”简称为“打工女士的节日”,把“老人的肚子”组合成“老子”,复杂的名字就搞砸了,比如“艾哈迈迪内贾德”、“额尔贝格路二吉”等。
口误,即思想和言语不一致,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更重要的是,主持人在播音时要考虑机位、神态、语气等诸多问题。他脑子里的想法这么多,不可能不犯一些错误。
直播过程中还会不时有新闻插播。李瑞英说,“很多新闻都是临时传递给主播的,主播面对的手稿有的是复印件,有的是小笔记,有的是直接从iPad上拿来的。”
向导切换屏幕时发生错误
当主持人介绍天气情况时,背景屏幕上显示了春运列车时刻表。主持人正要介绍景点,但是一转身,并没有看到应该出现的画面,一脸茫然。
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导演和主播沟通不好,或者编排切换的节奏不对。
直播连接信号不强
如果工作室和前端的衔接不顺畅,双方可能会出现“追赶”或“冷点”的情况。
最终,视频中呈现的“错误”只能称为缺陷。如果观众在电视上看到,可能不会在意。但为何小小的瑕疵,经过精心整合,会形成巨大的“笑点”成果,在这个搞笑视频盛行的时代脱颖而出呢?
为何观看,为何转发
1.音效、字幕、剪辑
搞笑视频中常用的音乐总是在视频背后播放,打破了新闻本身固有的节奏,营造出喜剧效果。当出现错误时,利用“当”的音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加深感情。张全灵把笔掉在了地上,音效的效果特别明显。辅以“笑声罐头”,将笑声放大,让观众被感染、开怀大笑。
配合不同的错误,字幕和图标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带来视觉跳跃感,让视频更加生动。
剪辑时,类似的错误剪辑在一起,就像一记组合拳,密集而快速地攻击人们的“笑防线”。
白岩松评价中国足球。视频制作人将两个相隔十分钟的回答剪辑在一起,然后删掉了女主持人的问题。失去了逻辑和脉络,只有白岩松不管喜不喜欢,不断地重复着。 ,这不禁让人疑惑:“你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但其实大家都喜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都喜欢呢?”
弹幕的密集程度可见剪辑的成功。
快速的剪辑使得笑声在5分钟之内接连出现,时长的控制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短而快的观看习惯,有利于视频的传播。
2.错误本身的娱乐性
思维和言语的不一致会产生幽默。口误常用于喜剧、小品中,以增加幽默效果。
早先把直播错误变成娱乐的就是央视足球解说,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韩乔生的那句话。比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可以骗人的耳朵,偷铃”、“有的观众可能刚刚打开电梯”等等。 韩乔生解说比赛的时候,看着选手A,就想到了选手A B、当他说C球时,其实指的是D球,观众以为是E球。2003年,《恐惧韩国:韩乔生语录》出版,可见D球市场很大。 “口误”。
3、央视新闻权威、受众广泛
解构权威是“恶搞”文化的核心,而央视新闻一直是权威话语的代表。尤其是《新闻联播》,多年来被誉为“国家之声”。 2014年上半年,《新闻联播》收视率为11.06%,是国内任何综艺节目收视率的五倍多,月收视人数达72亿。
如果每个人都了解并关注一个东西,就会有更多的人购买它。
笑过之后依然有正能量
网友纷纷表示:“我能理解做记者的不易。”
康辉在讲座中介绍了《新闻联播》的制作流程,包括:
·提前三小时上班
·有时直播前半小时看不到所有系列订单。
同时,央视对于错别字的惩罚措施也非常严厉,可见主播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赵普也在微博透露,“我和文静是大型早间新闻《朝闻天下》的第一批主播,凌晨三四点,鸡叫之前,我们就要上班了。”睡着是难免的,我们被导演剪掉了。”
视频制作人“世界停止噪音”在微博上表示,他制作视频的初衷之一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媒体的不易。而他本人也是一名媒体人。
网友们的反应还是非常积极的。
拉近央视与观众的距离
权威的解构,必然消除央视作为国家媒体的距离感。主播沦为能惊慌失措的人。每个人对错误的处理方式也让他们的性格在一点点显露出来。比如,女主播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节目还没完全结束,就尴尬地用纸蒙住了脸。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动作“可爱”,以后会多看央视新闻。
为专业点赞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即使出现问题,主持人也保持冷静,用最短的时间进行调整。
李瑞英在看完《央视直播错误》第一季后表示:“作为主播,千万不要结巴、说错话,即使剧本提前一秒交给我,我也应该完美演绎。”这是我们团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这就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职业。”
观众一笑置之,但电视新闻工作者却非常认真。这样的专业和素养,才是能够将“错误”转化为“正能量”的支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