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2024丨聆听,创新突破
从自主研发的AG60E电动飞行器首飞成功,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发射,从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到月球车的正式发射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上市……2024年,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1月17日,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靠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研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量子芯片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是量子计算实用化的关键一步。” “原悟空”量子计算机硬件开发团队负责人孔维成说。
2024年1月6日,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原悟空”上线。它匹配本源第三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搭载72位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共有198个量子位。真正实现了量子芯片的批量自动化测试,提高了量子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效率。大大改善了。
9月20日,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参观者参观“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模型。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硬件开发团队负责人孔维成表示,“我们未来的目标是量子计算能够形成稳定实用的算力,与‘超级计算’、‘智能计算’共同发展,形成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强大的‘中国算力’将共同为新生产力提供澎湃动力。”
2月27日,五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盛世龙飞越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附近海域。新华社记者 毛思谦 摄
1月,我国自主研发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 2月,5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盛世龙首次从深圳飞往珠海; 3月底,国产民用载人飞艇“翔云”AS700完成首次转飞……今年以来,低空经济领域不断发生“新”事。
11月27日,丰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一架无人机载着快件从珠海飞往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附近的起降点。新华社记者 毛思谦 摄
宇峰未来飞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谢凌表示,“经过今年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年的低空经济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未来的可能性。”我们产品的应用。 ”
哈尔滨市平房区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廖晓芳表示,“低空经济一方面带动制造业,另一方面带动数字经济和新消费业态,蕴藏着巨大的推动潜力。”产业升级,激发新业态。”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着来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样本,安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样本返回。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表示:“嫦娥六号任务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最先进的探月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世界首创,常规月球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球智能采样技术、月球背面起飞与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刷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世界纪录。 ”
11月13日,观众观看并拍摄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回收的月壤样本。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嫦娥六号任务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珍贵样品,为开展月球背面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对嫦娥六号月球样本的分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人类首个月球背面远古磁场信息,填补了月球磁场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这是9月24日在月球样本实验室拍摄的月球样本。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2024年11月30日晚,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总体技术部副部长向大林表示:“我们愿意与商业火箭、卫星客户携手,共同探索商业航天发射新模式、新机制,中国特色,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助力中国建设航天强国。”
作为“新增长引擎”,商业航天首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9月1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10公里垂直起降和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11月29日在海南文昌拍摄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站和等待发射的长征十二号火箭。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是优必选自主研发的一款人形机器人,拥有41个关节自由度,高度为1.3米。”优必选仿人机器人配送负责人熊景创说道。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通用大模型迅速发展,赋予仿人机器人强大的泛化能力。 2024年2月22日,位于中国深圳的优必选公司宣布推出工业版人形机器人S,该机器人已在新能源汽车公司蔚来汽车工厂进行“实战训练”,与人类完成车辆装配和质量检验作业。
6月26日,在深圳市优必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工作人员与熊猫机器人“优优”握手。新华社记者 毛思谦 摄
北京理工大学华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浩田表示,“我们在仿人机器人技术上从控制算法、核心部件、电机、关节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现在仿人机器人的跳跃高度可达0.5米”身高,然后跳远达到1米,跑步速度达到每小时7.5公里。”
工信部印发的《仿人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我国仿人机器人创新体系。预计2026年我国仿人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6月26日,在深圳优必科技有限公司总部,工作人员测试人形机器人X。新华社记者 毛思前 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突飞猛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刻不容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表示,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
6月28日,在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实验室,人形机器人TORA-ONE展示了抓取能力。新华社记者 毛思谦 摄
2024年,奋力“新”的中国,创造力日新月异,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一个“新”势汹涌的中国,充满激情,充满希望。
在吉林长春一汽红旗制造中心蔚山工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正在组装汽车轮胎和车轮(2024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畅 摄
协调员:吴伟岭
记者:赵勇、曹莉
导演: 董琳娜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像部出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