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记者林白水的新闻职业道德探析

2024-12-29 -

摘要:林白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报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从政经历。业界对他的研究和争议很多,但对其新闻职业道德的系统研究却很少。本文从新闻职业精神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史料和研究,分析林白水在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得失,并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专业精神;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原名谢,又号万里,字少全,笔号宣帆。他用过“白水”、“秋水”、“巴顿”、“白话道士”、“退隐学者”等21个笔名。 ①生前创办《中国白话报》、《时事精选》、《公演报》、《平和日报》、《新社会日报》(后改名《社会日报》)等报纸,并主编《 《杭州白话报》和《新中国日报》。报》,并担任《俄罗斯警察报》(后改名《报警日报》)白话文首席撰稿人。他是第一批出国留学学习新闻学的人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启蒙和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国内专业对林白水新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新闻思想上,重点关注他对白话文写作的倡导和对“讲真话”的坚持。笔者认为,林白水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坚持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对当前的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新闻职业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

在中国不能说真话_能真话说中国文化吗_中国哪里有说真话网站

陆野、潘中党教授在《成名的想象》一文中写道:“‘职业主义’的概念远远超出了职业的基本社会学特征。在此基础上,还包含了一套关于新闻事业的信念”。在媒体的社会职能中,一整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一种除政治经济权力之外服从上级的精神、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自觉态度……职业化已逐渐形成。它融合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责任三个领域的概念。 ②因此,从新闻职业精神的角度,可以系统、全面地评价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得失。由于中西方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为了便于研究,笔者采用了陆野教授和潘中党教授总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定义,即媒体具有以下功能:新闻业是一种社会公共工具,必须为公众服务。利益,不限于服务于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记者是社会的观察者和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宣传者;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用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煽动者;他们用经验科学的理性标准来判断事实的真实性,并服从事实的最高优先级。权威,而不是屈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权力;他们遵守基于上述原则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团体的自律,不接受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③总体而言,新闻职业精神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新闻自由、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媒体独立性(社会公共工具)。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史料和事例,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林白水在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得失。

二、林白水的新闻职业道德实践

(一)倡导新闻自由

黄丹教授指出,新闻职业主义首先要求新闻事业在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独立地位,而新闻自由恰恰可以为新闻事业提供政治中立、不受政党或政府控制的理论武器,并提供平台。使新闻业能够在没有事先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运作。新闻事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④ 可见,新闻自由可以说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基础。

林白水1903年首次赴日本留学,主修法律,兼修新闻学。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深受西方自由派报纸思想的影响,尤其主张新闻自由,明确提出“自由权”。他曾于1904年2月16日在《中国白话报》“讨论”栏目上发表文章《人民的意见》,文章指出:“每一个拥有租金税的公民都应享有各种权利。这项权利是所谓自由,是指“权利,比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可以说,当时很少用白话的形式提及“纳税人的自由权”。节目他清楚地认识到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并向公众大力宣传这一理念。

中国哪里有说真话网站_能真话说中国文化吗_在中国不能说真话

他除了认识到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外,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新闻自由的追求。曾有人评价他的文章“言严义,道士不敢言,言者不敢言”。 ⑥其创办的《新社会日报》因独家揭露吴佩孚挪用盐业公债黑幕被勒令停刊。随后,他复刊,改名为《新社会日报》,并撰文《本报经营宣言》,表示不改名。文章写道:“所以在这个持枪阶级凶残的时代,出版报纸当然有不可避免的后果。我可以避免灾难,但为了我自己的人格,以及朋友们的好意报纸读者等等,值得站出来称我为硬汉,无论我年龄多大,胆子多大,我仍然保持一贯的本色行事。” 从此以后,他一直在贯彻。新闻自由的理念无论是他1月25日在《社会日报》上发表的“山东即将发现好矿,矿长潘师傅祝贺山东人民致富”的评论, 1923年,揭露潘复腐败敛财,还是1926年8月5日发表在《社会日报》上,目前导致他被杀的评论《官僚运气》,还是当潘复责令他在报纸上发表更正声明,并就其文章《官僚运气》公开道歉,他的断然拒绝并回复“言论自由,怎能容忍暴力干涉”,⑧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注意新闻的真实性

真相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相就没有新闻。这是新闻传播工作者普遍认同的原则。 ⑨

陈玉龄先生曾这样评价林白水的文章:“每次出现在报纸上,都源于蝇虫小事,归因于政局,尖锐而清晰。” ⑩林白水善于批判时弊。而他敢说,他知道这会造成“不可避免的灾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记者应该说人话,而不是谎言;应该说实话,而不是谎言!” 11

事实上,虽然他的一生颇受争议,而且他也确实并非完美无缺,但他确实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也导致了他的入狱和报纸的多次停刊。虽然《公演报》的经费来自皖系军阀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但林白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揭露政府的黑幕。 1917年春,他独家披露了政客陈锦涛贿赂议员拉选票的丑闻和前通讯科长许世英在金浦租车案中的腐败丑闻,导致陈锦涛入狱、许世英下台。随后,他于1921年创办《新社会报》,虽然接受了吴佩孚给报社的血汗钱,但并没有对其手下留情。 1922年,《新社会报》独家揭露吴佩孚挪用公债购买军火,也导致该报停刊。风头过去后,他恢复出版《新社会报》,并更名为《社会日报》。然而,正如他在《记者宣言》一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性。 1923年2月28日,写《吴大头的进步》文章揭露曹锟行贿选举总统的行为,并因此被捕入狱。尽管他因揭露政府机密而屡遭军阀迫害,但他却深感自豪。他于1925年12月24日首次在《社会日报》上撰文:“《公演日报》创刊一年内,三名内阁成员被推翻,两份账目被举报,一时被誉为刽子手”。 ,这是非常严重的。”后来发表的《白水公告》也写道:“其实我很感激也很惭愧,世界上还有正义,报纸读者还是能辨别是非的。即使我因为写文章而陷入困境,这仍然是值得的。” 12 可见,尽管林白水因写作屡遭迫害,但他依然没有动摇。记者应该说。这个想法的道理。

(三)缺乏客观性

树登生认为,客观性既是一种道德理想,也是一套报道和编辑实践,也是一种清晰可见的写作风格。 13这除了要求记者保持中立态度外,还要求记者在撰写具体新闻报道时不要掺杂个人情绪和党派之争,必须用客观的言语来反映事实。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林白水在这方面明显有所欠缺。

1891年,林白水创办“闽中妇女会”,时年仅17岁。 1898年,到蚕桑书院任教,不久调至求是书院任首席教师。 1902年,他与叔父创办了近代福建第一所新式学校——福州梦学堂。或许是因为他深受启蒙运动影响,有办学经验。在他的报业生涯中,他更多地利用新闻作为自己论证的工具和向公众宣传自己政治理念的扬声器。达到启蒙救国的目的。这一点从他为《中国白话报》撰写的开办致辞中可以看出:“如果这份报纸继续开办,保证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覆盖所有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和儿童。” ,女人,人人都懂,人人都进步。如果知识和知识都增强了,中国的自强就真的大有希望了。” 14 除了新闻事件,他写的新闻基本上都是结合了自己的评论,很少有简单记录和报道某个新闻事件的。

【1】【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