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总喜欢这样“毁”孩子

2024-12-30 -

原来一心理学一心理学

你好,亲爱的陌生人。

我叫王亚,是一名普通的大三学生。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人群中不敢说话的“哑巴”。

我的大学室友聚在一起吃晚饭,但我是唯一一个离开的人。随后,宿舍经理说道:“我们以为你不喜欢这种场合,所以就没有给你打电话,你不会生气吧?”我硬着头皮回答:“没关系。”

班里的同学都在聊天,我也很想加入进来,但每次张开嘴,我的喉咙就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最终我只能压下脸红,默默地看着大家。

老师叫我在课堂上问问题。我心里已经想好了答案,但站起来的时候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久而久之,大家都一致认为我性格极其内向,不爱说话,也不跟我玩。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却无法融入其中。

这种情况让我很不舒服。

我想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想要有朋友,想要被注意到,但每次我快要开口的时候,恐惧很快就会涌上心头。

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同学、朋友的不断忽视,加上即将毕业找工作,让我渴望做出改变。

当我绝望的时候,我鼓起勇气走进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祈祷能够打破这个困境。

在公共场合出丑_公共场合出丑图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

接待我的是一位非常温柔的女辅导员。她邀请我坐在对面的沙发上,贴心地给我倒了一杯温水,让我先放松一下。

起初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我还是说不出来。

场面一时变得安静而尴尬。

辅导员非常关注我的情绪。她率先打破了沉默,问了我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引导我慢慢表达。

咨询师:“当你想说而不能说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或者你害怕什么?”

我:“我感觉我每次说完,别人都在背后嘲笑我。”

咨询师:“你真的听到别人嘲笑你吗?还是这只是你自己的猜测?”

我:“我没亲耳听过。但我总觉得别人会笑话我。”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我想了很久。

是啊,“别人会嘲笑我”的意识是怎么植入到我的大脑里的呢?

然后,辅导员慢慢地带领我去看到和探索我生命中最原始的“说话和表达”的记忆。

公共场合出丑图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_在公共场合出丑

公共场合出丑图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_在公共场合出丑

我本来的名字并不是王亚。我父亲原本想给我取名为“王亚”,但这个名字却是他给我登记的。他不明白我父亲的意思,错误地用我现在的名字登记了我。

我的父亲不太喜欢我说话,这源于他不喜欢我的母亲。

他认为妈妈很爱说话,而且特别喜欢“胡说八道”。再加上她的声音很大,很多人都嘲笑她,甚至给她起了“大喇叭”的绰号。

他觉得我妈妈很丢脸,所以他想让我做他的“哑巴”女儿。

记得奶奶告诉我,当我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我就跟着奶奶在门前读童谣。

爸爸会突然出现,皱着眉头对我吼:“你怎么就不能再讲一会儿了!”他还会责怪我奶奶:“教她这些废话有什么用?你想教她像她的第二个母亲一样。” ”

后来我长大了,每当我在家里说话的时候,爸爸要么不理我,要么瞪我,要么骂我。

他还怕我说得太多,胡言乱语。

有一次,我们去拜访亲戚。我和几个表弟在房间里玩得很开心。门突然“砰”地一声被打开,爸爸铁青着脸站在门口。

他指着我的鼻子,咬牙切齿地骂道:“我在门口就听到你的声音了,你看起来像只鹅,但你却太明显了!”

我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在表弟面前抬不起头来。

然后他过来把我带出去,对震惊的表弟们说:“你们继续玩吧,我怕她胡说八道,所以我先带她出去了。”

出来后,他骂我说:“你话多,为所欲为,丢人了!”

有时,他还会“听”我说话,说要教我说话。

如果我和别人交流或者打电话,他会在我旁边听,逐句分析我哪句话说得好,哪句话说错了,哪句话是多余的,他会口头上重新教育我。

他总是对我说:“真正有才华的人都是沉默寡言的,只有三心二意的人才能一直说话。”

在公共场合,他总是夸别人的孩子懂事、能说会道,然后又批评、否定我:

“说话要小心,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你看你说什么?我刚才出来的时候,我听到里面的人都在笑你!”

“你长成这个样子,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怎么会喜欢你呢?”

然后他又语气严肃地补充道:“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妈妈天天胡说八道,只会给家里带来麻烦。”

公共场合出丑图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_在公共场合出丑

为了逃避父亲的批评和指责,我开始选择沉默。

这时,爸爸就会高兴地说:“那就好,少说点,少犯错,别跟着妈妈走就行了。”

久而久之,我就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成了一个真正的“哑巴”。

每当我想说话的时候,父亲的声音就好像在我身后追着我说:

“闭嘴!他们都在笑你。”

在公共场合出丑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_公共场合出丑图

“你很想表达自己,但又害怕出丑,对吧?”

和我一起回顾这段漫长而痛苦的记忆后,辅导员温柔地问我。

“是的!”想起这件事,我什至有些生气。

辅导员没有做出任何判断,只是告诉我,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自我表达而受到伤害,所以形成了一些心理误区,最后让自己变成了沉默的人。

“这都是小时候的养育者给他们灌输了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他们无法接受孩子真实的一面,想用自己所谓的‘完美’来要求孩子,所以才会否定、批评孩子。” ,这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羞耻和对自己缺乏信心。”

“一个不能接受真实自我,总是害怕出丑的人,在社交场合肯定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所以他不会轻易说话,因为沉默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那一刻,我内心深处感到一种痛苦和委屈。

我看不到她用力,但我能感觉到她温柔的力量支撑着我,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我的童年——它对我来说是如此巨大和痛苦,以至于它被掩盖了很长时间。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无奈地看着她:“那我该怎么办?”

为了帮助我克服对“说话”的恐惧,辅导员慢慢地告诉我:

“首先,我们本能地需要与他人交谈,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我们不一定要处于被批评或考验的境地。”

“第二,即使我们表现不佳,也不意味着我们会被别人不喜欢或不接受。”

“我们的恐惧来自于童年时期照顾者对我们的否定和不接受。这些恐惧和焦虑的背后,其实是孩子的无助、委屈,甚至绝望。”

说到这里,咨询师又温柔地看着我说道:

“我们需要拥抱这个受伤的孩子,告诉她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她很好,没有别人说的那么糟糕。”

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_在公共场合出丑_公共场合出丑图

突然,我仿佛看到那个小女孩躲在我身后,顺从的,不敢说话。

虽然我已经长大了,已经很多年没有和父亲在一起了,但那些委屈、屈辱、恐惧的情绪却一直陪伴在我身边,阻挡着我走向新的生活。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放声大哭,仿佛要把儿时的委屈都哭出来。

辅导员没有打扰我,只是轻轻地递给我一盒纸巾,静静地陪着我。

冷静下来后,她告诉我:“不要和自己较劲,让自己紧张、害怕,接受真实的自己。”

然后她说了很多话鼓励我改变自己:“要勇敢去沟通、去表达,你不需要有什么水平,更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

听了这话,我的感觉清晰了许多。

以前我总觉得我说的话没人会在意,但是辅导员说服了我:

在咨询室里,总有人会倾听我的委屈,无条件接受我所有的情绪和表达。

在公共场合出丑_公共场合出丑图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

从诊室出来后,我回到宿舍,写了一篇长长的日记,其中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说话和表达”的客观看法。

我意识到说话只是一种原始需求的表达,重要的是享受沟通的过程。

这些记录和思想的内容都变成了我的武器,我也逐渐冲破了儿时父亲对我“言语表达”的压制和阴影。

我开始和室友聊天,当我听到他们谈论化妆和护肤时,我鼓起勇气向他们推荐我正在使用的面霜。

公共场合出丑图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_在公共场合出丑

起初他们只是奇怪地看着我,但没有理睬我。

我心里有些不安,但很快就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没关系,我知道你害怕,但事情没有我父亲说的那么严重。我再说一遍,他们不理我也没关系,并不代表我错了。”

于是我鼓起勇气继续和他们分享。这一次,我的上铺终于回应了我。慢慢地,其他室友也开始加入进来,我们聊得很开心。

室友忍不住夸我:“王娅,你其实人很好,只是平时不爱说话,如果你早点这样就好了。”

那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眠,心扑通扑通地跳,我不断地回顾我们之间的谈话,生怕自己说错话。

但很快,辅导员的话又浮现在脑海中:

“说话只是正常的沟通表达,说错了也没关系。”

“这对我有什么严重后果吗?答案是:不会。”

想到这里,我就安心地睡着了。

那一刻,我觉得咨询已经结束了。

公共场合出丑图_公共场合出丑很难受_在公共场合出丑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渐渐变得外向,一点一点地敞开心扉,和同学们畅所欲言。

慢慢地,我的朋友多了,班级聚会上我也不会掉队。

后来,当面对求职、面试等重要的人生情境时,我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发现不敢说话、不敢与人交流的人,就像被困在了一个罩子里,把内心的恐惧铸成坚硬的外壳,同时又把自己紧紧地束缚在里面,发不出任何声音。 。

在那个狭小的自足空间里,我们以为自己是安全可控的,但时间一长,我们就会逐渐与外界失去联系,变得孤单,内心感到孤独。

有的人会鼓起勇气冲破这层屏障,慢慢走出来;其他人则被恐惧的力量牢牢困住。

我非常感谢自己勇敢地尝试打破障碍,也感谢我的辅导员。

她就像一束光,照进我黑暗的内心,引导我倾听内心的声音。

她陪伴着我,用她的专业知识和温暖的话语帮助我回顾和面对过去的痛苦,引导我学会诚实地做真实的自己。

是她让我明白了表达和沟通的欲望才是生命的原始动力。

连小动物都可以互相交流,更何况是有语言的人类。

我可以让全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如果你害怕发声和交流,希望你能像我一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找到一个强大的人来帮助你把自己从恐惧的牢笼中拉出来。

毕竟,从过去的痛苦中走出来是最困难的事情,也是最令人惊奇的事情。

但没关系,我们总有能力拯救自己。

“向春山,希望我们都能脱离痛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