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犯了一个错误?

2025-01-02 -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习惯于引用经典作品,有时甚至是虚构的作品,以制造出真假难辨的艺术效果,这常常让读者感到恐惧,也让评论家感到困惑。对一个标题的不同理解,就会对整部小说产生不同的解读,他的短篇小说《第三人称》就是如此。

薄的《第三人称》写,两个兄弟共用一个女人,导致兄弟间不和,最终兄弟杀了女人。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北京大学赵德明教授曾指出:“作者在标题下给出了解读的关键:《圣经》《二王》第一章二十六节。这一段有这么一句话:‘以色列的王’”扫罗嫉妒大卫的勇敢,担心大卫会夺走他的王位,因此屡次想要杀死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并试图保护约拿单。大卫多次被非利士人杀害后,他在哀歌中唱道:我为你悲伤,我的兄弟约拿单!我为你感到高兴,你对我的爱比女人的爱更美妙。 (《20世纪拉美小说》第259~26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赵教授的结论是:“博尔赫斯提出了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与爱情的冲突以及《第三人称》中的女性(同上,P. .260)

奇怪的是,当我查圣经《列王纪下》第一章时,并没有26节,因为《列王纪下》第一章总共只有18节。但圣经中确实有赵教授讲述的扫罗、大卫和约拿单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在《旧约撒母耳记上》第十八章、十九章和二十章找到;大卫就是扫罗和约拿。单首哀歌可以在《旧约》撒母耳记下第一章第 19 至 27 节中找到。赵教授引用的《大卫哀歌》见《撒母耳记下》第一章第26节。我首先查阅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永年译的《巴比伦的彩票——博尔赫斯小说和诗歌选》第288页。 1993 年 9 月。“第三人称”标题下的说明是“《撒母耳记下》第 1 章第 26 节”,但译者加注:“原文是《2 Kings》。根据这一章的内容,应该是《圣经·旧约》中的《撒母耳记下》第1、2章第6节写道:‘我的兄弟约拿单,我为你忧伤;我对你很满意,因为你给我的爱比女人的爱更美妙。”《波尔》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19页“第三人称”标题《赫斯全集》的“小说卷”仍然是“《二王》第一章第二十六节”,译者王永年加了与上面相同的注释,我也查了页。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出版的《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第343页,标题“第三人称”并不是赵教授所说的,《第二王者》第343章。第一章,诗句26”实际上是《列王纪上第26章》第2章第26节”,查看《巴比伦的彩票游戏》第162页; 1992年9月的花城出版社,那里的《第三者》的标题被译为《闯入的女人》,但标题注释仍然是《1 Kings 2 Verse 26》,两者的译者都是陈开先,而且那里的《第三者》的译者是陈开先。是解释《列王记上》第 2 章第 26 节相关内容的翻译注解。我不懂西班牙语,手头也没有英文翻译可供参考。但根据小说的内容,我更喜欢这个标题。

《列王纪上》第2章第13至26节描述所罗门继承王位后,他的兄弟亚多尼雅向他的母亲拔示巴求婚,娶了书念女子亚比煞;而所罗门则认为亚多尼雅要求娶亚比煞是对王位的要求,于是杀了亚多尼雅,并革职了亚多尼雅助手的耶和华祭司亚比亚他。波的标题提醒读者,小说中的“第三者”,或者说闯入纳尔逊兄弟关系的女人朱莉安娜,可能被视为书念女子阿比煞,也可能被视为某种王位、权力的象征。力量。但《第三人》中的纳尔逊兄弟并没有像《列王纪上》中的亚多尼雅和所罗门兄弟那样为了王位而互相残杀(以书念女子亚比煞为代表),就像中国唐朝的李世民兄弟一样争夺皇位,血溅玄武门;为了避免彼此嫉妒,他们一度把胡莉安娜卖到了妓院,让朱莉安娜(王位的象征)任人摆布。这一举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像中国古代的伯夷、叔齐一样的相互谦让;但哥哥却忍不住救赎了她。 ,最后不得不杀了她,这象征着哥哥最终为了兄弟之情毁灭了整个王国。

赫尔墨斯的口误:从话语政治到诗学交往_赫尔墨斯的口误:从话语政治到诗学交往_赫尔墨斯的口误:从话语政治到诗学交往

在这部小说中,博尔赫斯触及了一个古老的话题:“嫉妒”,“该隐的鬼魂”一词直接出现在小说中;他提出了一个并非解决方案的方法:既然双方无法共同占有,又既然拥有占有权的另一方无法被消灭,那么占有者本人就只能被消灭。妾能否避免兄弟间的敌意,这并不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博尔赫斯的《第三人称》是对《旧约·列王纪上》第2章第13至26节内容的讽刺。他的标题是:读者提供了解释的钥匙。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第三人称”提出了兄弟情谊与共有财产(这种财产可能是女人,也可能是王权)之间的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方法。当然,这种解决冲突的方法并不是根本方法。博尔赫斯在小说中称朱莉安娜为“一个不幸的殉难女人”。什么殉难?人性本恶,死是很难的。正如赵德明教授所说:“杀死朱莉安娜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他们两个人永远无法抹去心中的阴影,因为朱莉安娜点燃的嫉妒之火永远不会熄灭。” (《20世纪拉丁语》)《美国小说》P.260)可以说,人类永远无法抹去心中的阴影,因为心中的嫉妒之火永远不会熄灭,而该隐的幽灵也永远不会熄灭。徘徊在人类周围。

写到这里,我还是有点困惑。如果《第三人称》的标题不是《列王纪上第二章二十六节》,那我的解读岂不是无源之水吗?还是赵教授的说法另有依据?那么博尔赫斯的这个标题是错误的吗?还是他很神秘?或者是我们国家的某些翻译家或学者犯了错误?真诚希望认识我的人解除我的疑虑,以免散布不实谣言。

(《文学报》原版2005年12月15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