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一中流通大教室致学生死亡
日前,我校组织100余人参观兖州一中,学习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我们下午两点从学校出发,五点到达目的地。安排好住宿和晚餐后,我们前往兖州一中学习。在他们的多媒体教室里,我们先看了老师的教学视频,然后看了他们杜校长对教学模式的解读,大致让我们对这种三步六段的教学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个步骤:课前、课中、课后。只要充分利用所有可用时间
六段:重申目标、调查学术状况、问题总结、深入讲座、课堂测试、作业总结。
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但他们要求并做得更详细。
35+10课堂循环模式:
也就是说,45分钟的上课时间分为两段;前35分钟,学生已经预习了辅导方案,并按照“六节”进行加工,完成了本课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总结作业。然后,进入10分钟后,下一课的指导计划让学生进行预习,以确保预习效果一致。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课堂延伸至家庭、社会、家长、互联网。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就是教育资源的最大化。这也是教育周期的“大课堂”。他们的教育周期是一个班分成两个班,也就是-----35+10---35+10----35+10----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每一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形成环环,无限延伸……
第二天我们去教室听课。我们看到教室里的课桌是成对面对面排列的。形式已经和杜郎口中学差不多了。这是思想观念转变的开始,具有重大的学习意义。我们听的前两节课都是年轻老师教的。他们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有限,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不足。很明显,原来他们只是遵循这个模式,学生的活动很少。他们只是按照程序完成预先安排好的东西呈现。展示实际上用了一堂课——45+0,既然展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展示的机会很少,那么促进学习的内在动力就会很小。如果学习动机小,学习效果就很难预测。第三节课,我们听了高二的一节课,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教的。上课前,学生们把辅导单上的习题答案写在各自黑板上规定的位置上。课后,老师按照安排按顺序讲解答案,偶尔还会点一下指导和指导,然后在10分钟后发送下一页的指导计划,让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基本上是按照35+10的教学模式进行的。
可见,兖州一中的35+10大课堂教学循环教学模式尚未完全成熟。据调查,大多数教师并不能很好、熟练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个别科目(自然拼读、体育、美容)也没有任何变化。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对此类课程的把握和理解也不同,教学形式和效果也有很大差异。虽然他们的课程改革团队已经探索了3-4年,但他们的教育理论来自于课程改革团队的教学实践,并反过来用这个理论指导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即使他们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能够回答观察员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存在于理论层面的东西。距离真正应用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我们联系他们时,他们没有提到收费的问题。我们一到学习,他们就开始向我们收费。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也是渴望产生经济利益、出名的。他们正是《中国教师报》大力推荐和推广的高中课程改革教育的典型例子。他们推出的这类课程还不完全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他们是不是有点太仓促了?是因为国家和山东没有进行课程改革吗?一个成功的学校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半成品?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新的理念、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老师的指导、广泛的延伸、很多的资源、以及被动的改变和主动。既然是培训基地,我们希望有一个成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模式。即使你自己的大多数老师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班级类型。我们学习的热情和执行的希望是不容易确定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