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是中国物美价廉的好地方!上海货币正在等待最懂它的韩国人
一年前,上海的名气还停留在“上海签证”阶段,被大家嘲笑。
当时人们总是开玩笑说,“一碗面218块,赶紧卖给上海人”。
但现在,上海已经转型,站在了提升国家威信的前线。
这一切都始于一位首尔人来到黄浦江边。
上海硬币找到了最懂它的韩国人。
去年11月,中国开始对韩国试行免签政策。韩国年轻人正飞往上海过周末。据上海海关统计,2024年12月,上海浦东机场口岸出入境韩国游客超过13万人次。路过仁川机场的人们惊呆了:登机口已经挤满了人,他是一名准备前往上海的韩国人。
当韩国人登陆上海时,最幸福的就是常年徘徊在上海街头的街头摄影师。他们的存储卡几乎已满。
大量韩国游客的照片被泄露。人群中,韩国男女总能凭借精致的流水线服装被一眼认出。
韩国女性皮肤整洁光滑,妆容精致,留着长卷发。韩国男人都穿长风衣,尤其是韩国漫画中的“自然分娩发型”。围观的网友找到了新的乐趣,调侃韩楠“打扮得很精致”、“怎么看都像村口的两根柱子”。
只要看一些韩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vlog,你就会发现:
一辈子当导游的亚洲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遵循相似的路线。
就像中国人去北极圈都会去同一套小红书网红店一样,韩国人来到上海也使用同一套模板。
网络上,上海的韩国vlog大多有着相似的面孔,仿佛正在完成一些神秘而具体的任务:
吃“很久以前”的羊肉串、海底捞、麻婆豆腐、小笼包、红烧肉。
随后前往武康路、外滩、东方明珠、新天地打卡拍照,并在上海迪士尼疯狂动物城周边疯狂购物。
至于吃和性,来中国吃是韩国人旅游清单上的第一项。
分享一个有点颠覆性的小知识:在韩国人眼里,最有名的中餐厅就是烧烤连锁店“很久以前羊肉串”。
也许有人会问,上海的特产与羊肉无关。想要吃正宗的烧烤,就得去西北。为什么他们会选择一家中国人不关心的连锁店呢?
因为羊肉串+青岛啤酒是韩国人眼中第一的中国特色美食。
大多数韩国人都被综艺节目所吸引。 2015年韩国综艺节目《SNL韩国》中,演员郑尚勋喊出了一句代表台词,“羊肉串要搭配青岛啤酒”。
至于《很久以前》如何从众多烧烤店中脱颖而出并被韩国人选择,更合理的原因是明星效应。韩国女团T-ARA成员朴孝敏曾晒出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吃饭的照片,韩国主持人全贤武在小红书上称这家餐厅是“最好的美食”餐厅。”
北京的烤鸭、上海的煎饼、广州的虾饺,韩国人却爱吃连锁串烧:“我们最喜欢的其实是没有膻味的羊肉串。”其实韩国人也知道,这家店在当地中国人眼里并不是什么名店,但是我无法抗拒韩国带来的潮流。
在经验丰富的美食家眼里,味道平庸,但对于韩国人来说,却恰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没有羊肉的羊肉”。
另外,店里服务很到位,环境和设施相对更现代,全自动串烧机还蛮有趣的,菜单还特意准备了韩文,餐后还会赠送牛奶冰淇淋- 这些元素加起来很快就受到韩国人的欢迎。在社交圈流传开来,被誉为“人生必去的羊肉串店”。
几位韩国顶级网红亲自打卡,将标志性的“很久以前”的降温贴贴在额头上,直接给这家连锁烧烤店带来了流量。哪个韩国小姑娘能忍住拍一张网红同款“降温贴+啤酒杯”的照片呢?
这么说吧,在上海黄飞鸿门口等桌的大部分都是韩国人。走近童话镇就像走进韩国街道。
除了连锁烤串店,海底捞也是他们旅行清单上的必去之地。
正宗的川渝人对海底捞嗤之以鼻,傻老外看到海底捞则无比兴奋。
网友曾调侃“海底捞的点心桌堪比韩国国宴”。事实上,他们对海底捞的认可度确实很高。飞机一落地,很多韩国人就开始寻找海底捞的美景。
除了吃火锅之外,海底捞特色的生日庆祝活动对于爱看热闹的韩国人来说也是非常过瘾的。他们称之为“用餐氛围最好的地方”。
在韩国女性vlog中,除了羊肉串和很久以前的海底捞之外,“上海奶奶家常菜馆”也是三大王之一。
这是上海本地人看到就会放松警惕的小店。我不想吃那么多正宗的本地菜,所以选择了一家不南不北的家常菜馆。
上海奶奶是一个很混杂的表达方式,因为上海话从来不说“奶奶”,这和北京姑娘、沉阳老豆、广州铁子、河南保姆一样离谱。
事实上,这家餐厅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创始人的姓氏是“老”,是“老老”的谐音。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家上海人开的餐馆。结果,洪水冲毁了龙王庙。这家餐厅在大众点评上被上海当地人称赞“喷成筛子”。
有理由怀疑这家店里的中国人可能不多。或许是因为菜品更接近东北亚的统一口味,上海捞捞如今已经成为韩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专用食堂。
每个韩国人都会说的一个词是“红烧肉”。在上海的老老餐厅,已经有韩国人的固定三件套了。只要你会说韩语,就会有套餐迎接你:红烧肉、麻婆豆腐、炒青菜。人们常说它“好吃到连旁边的人都死了没有注意到”。看起来不太辣的麻婆豆腐,却能让他们称赞这是一生中最好吃的一道菜。
但热爱制定策略的韩国人又不是找不到真东西。
当地人推荐的来来小龙,门口挤满了韩国人,让当地朋友震惊了。
一些韩国女性穿着全套香奈儿衣服去小阳生健打卡,而另一些女性则发现了更正宗的大湖春。
在黄河路国际酒店蝴蝶蛋糕处,排队的还有韩国人,买了好几个大塑料袋。
韩国人讲的笑话也很幽默。
一个女孩吃烤鸭的时候,竟然把篮子上的纸当作鸭卷吃掉了。吃完后,她抱怨味道不对。
还有两个姑娘,找不到很久以前的羊肉串了。他们无意间走进了一家东来顺饭馆,在铜锅面面前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汤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最后,他们不得不模仿邻桌的人。人们把生肉放进锅里,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对于咖啡和茶的饮用路线,韩国人也有自己的打卡路线。
他们通常将星巴克精选上海烘焙工坊作为他们的一站,参观中国最大的星巴克就像参观旅游景点一样。
而备受中国年轻人追捧的广西奶奶亲手制作的奶茶,也不知为何被韩国人所熟知。店里的排队经常要持续两个多小时,韩国人都急得要去黄牛那里抢账户。
如果实在买不到奶奶的手工艺品,他们就去喜茶吧。尤其是“青芝多汁葡萄”最受韩国游客欢迎,因为果茶是水果不多的韩国的又一“奢侈品”。
霸王查吉因其与迪奥图案相似的包装袋而受到韩国人的青睐。咖啡凭借着低廉的价格,给了离不开咖啡的韩国人一点价格冲击。
最有趣的是一个韩国小伙子,一路背着一个小外卖保温袋,因为他发现奶茶袋不仅可以装东西,而且还有魔术贴可以密封,而且看起来很漂亮——我不得不说,他了解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的精髓。
著名的新天地商圈现在是韩国人的巨大陷阱,也是每个进入上海的韩国人的新手村。
因为新天地的欧洲风味太浓了,韩国人都乐得纷纷前去拍照打卡。尤其是上个月,恰逢圣诞节,各路商家想尽办法打造圣诞款式。户外用餐区一秒穿越巴黎,韩国女性入住时目不暇接。
月薪两万元的人只能咬牙吃新天地昂贵的白菜。另一方面,韩国女性基本上都是打卡的,她们认为价格不贵,非常合理。
晚上,除了参观外滩国际大厦和东方明珠塔外,大多数韩国人都会选择去豫园拍照。
古建筑晚上特别亮,更重要的是感觉很“中国”(虽然这种中国感觉更接近迪士尼动画片里的东方风味)。
除了豫园,大多数韩国人还会选择去田子坊。在中国人看来,韩国人在“义乌10元店”摊位前买东西应该不会太高兴。 “我在田子坊好想你”的路牌下,站着很多好奇的韩国人。据说田子坊的商人都学会了韩语。
韩国人有一双善于发现趋势的眼睛。他们蹲在马路上就能轻松发布视频。小红书里的女孩看到了,记了一晚上的笔记。
一间普普通通的“绿心烟酒便利店”在韩国女人的镜头下变成了一张时尚的风格照片。
韩国女性或许不知道“上海供销”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水果摊、香烟店却让她们拍出了比巴黎还要精致的上海。果然,真正了解上海的人只有韩国女人。
这让很多人思考:原来我们在日本和韩国的街头拍的风格照片的背景文字很可能就是公共厕所的意思。
其实风格的核心就是背景必须有你看不懂的文字。
除了烟酒超市和水果摊,就连韩国女明星来拍摄时尚海报时也会抢购“学校”二字。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母语羞”了。
以前我们出国的时候都是拍日韩的,现在位置第一次对调了。武康路的路牌已成为打卡景点。泰菱电动车万万没想到,它会成为风格的背景图。他们甚至把共享单车拍成了大片。
除了吃饭、拍照,韩国行程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打卡项目: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你路过黄浦区马当路,你会发现这里挤满了前来参观“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的韩国人。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不起眼的历史景点,但却是韩国人来中国必去的圣地。
旧址是1919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时的所在地。1992年7月,修复后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开始接待游客,并被修复。 1993年4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历届韩国总统访华时都会参拜。
韩国人到中国旅游,花真金白银来促进消费。
所谓“上海币在等待最懂他的人”并非空穴来风。居然有几个韩国有钱人在上海花奥迪的钱去吃晚饭。罗曼尼康帝一听说就开车了,特价16元。他们不屑乘坐快车,113元的豪华车尽快开走。结束行程后,他们会说:太便宜了,很划算。
首尔赚钱上海花钱,韩国女人韩国男人笑哈哈。
中国女孩去韩国买橄榄树,韩国女孩去中国买样品。每个人购物时都有必去的地方。然而,向BM和国产轻奢品牌挥手的韩国网红的消费力,依然让国人倒吸一口凉气。
古着店、精品店、咖啡店、甜品店,甚至街边的美甲店老板都从这波韩流中赚到了钱。上海钱币第一次找到了真爱。
位于南京东路的名创优品全球第一店,也让韩国游客争相推迟关门时间。毕竟,哪个国家的女孩子能抵抗得了几十块钱的娃娃和盲盒呢?不是掉进二元店的坑里了吗?
小米的家电集合店也被韩国人占领。百元出头的吹风机,国内的价格再次让他们震惊。
就像中国人去日本、韩国,都会去逛当地的特色便利店。韩国人来到上海,依然会在上海的便利店拍出好看的电影。
没想到还是要找韩国人的上海终极攻略。
韩国人对自己的购买感到满意,但其他人可能会感到焦虑。
长期被国内网友调侃的“上海物价”,在韩国人眼里变成了“划算”、“真便宜”的寻宝活动。
市中心几千元一晚的酒店,窗外的风景永远是东方明珠塔。景区内所有的草莓和冰糖葫芦,20元一个就可以买到。他们可以轻松买到300元的白米饭套餐、80元的冰淇淋、50元的咖啡。无痛接受——在韩国人眼里,中国是一个物美价廉的好地方。
在韩国社交平台上,我看到的头条是:“中国物价真是惊人”、“性价比旅游参考”、“去上海这么划算”。
看看韩国的人均GDP和最低工资,大家都沉默了。
我是该笑那些来上海痛快花钱的韩国人,还是该笑自己工资低?
如果韩国人接受上海币,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他们很傻,有很多钱”。随后在“韩国人说在上海没有看到豪车”的谣言传开后,玩得开心的中国网友终于决定坐不住了。
民族情绪占据了智商高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必须让他们见证真正的富豪和接班人。
于是“上海主来袭”的狂欢彻底吹响了号角,不可避免的摩擦发生了。
平时把钱花在酒吧里的富二代,终于有了在街头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地炫富的机会。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家里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放在柏油路上。在一个他们担心的不是稀缺而是不平等的时代,他们终于得到了浮出水面的机会。至少这一次,他们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心理投射——即使豪车里坐着的人不是我,我也满足了。我渴望集体认同感。
武康路随时都像豪车阅兵。有钱人都像他们的孙子一样,被莫名的国家荣誉感所激动。说得好听一点,“上海富二代大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国轨迹”。
一场闹剧变成了互联网上的模因大赛。包括但不限于:
上海豪华车主协会发布时间表,三班倒抢占内环停车位。售价200万以下的车主请自行离开;无法起床的胡先生前一天晚上将车停在梧桐区,然后乘坐出租车。回别墅睡觉;过去,上海先生和奈先生每周去酒吧五次,但现在上海先生和太太每周都去酒吧。早上 6 点 8 点;胡先生和上海太太这辈子经历过的最大的苦难就是冬天打开引擎盖着凉了。保温杯里的冰镇美式食物换成了板蓝根;为了声援现场,爱国的上海先生连夜提起。布加迪威龙;开着保时捷驶入武康路,就相当于在牛栏山参加国宴。
老女文学再次登场,各国网友在国家大义面前向富二代下跪鞠躬:师父,请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加油,上海人,为国家争光,就靠你们了。或者只是自怜:世界是一部巨型番茄小说,余华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
开着劳斯莱斯幻影接孩子放学的家庭主妇们都会忍不住去武康路兜一圈。 500万豪车被同胞围观的那一刻,价值499万。也有中产网友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想加入爱国豪车方阵,却被真正的富二代劝退:你的外国车牌不能进内环。
与我们多年来习惯的传统欧美背包客不同,中国网友的舆论场实际上更关注同样东亚背景下的韩国游客。
就像你不在乎重点班的同学月考考了多少分,却忍不住去看看隔壁班的成绩一样。如果你比其他班做得好,就要宣传三天三夜。
这就像东亚地区的国家军备竞赛。很难说韩国人是否被上海先生震惊了,但是韩国网友并没有放过你,网络也没有对其进行审查。好事坏事都能传千里。
这种炸武康路街道的行为,很快在韩国网络上被概括为一个词:中卫。
“有钱人那么多,就别免费看韩剧了。”
“谁不知道上海人过着好日子,这是必要的?”
“无论如何,他们都希望得到韩国人的认可。”
“他们举办了一场针对韩国人的才艺表演。”
对于韩国人来说,也有令人震惊的时刻。
比如,街头老摄影师未经同意偷拍自己的脸部照片,滴滴司机开车时刷抖音,街上的行人走路时抽烟。
其实,他们真正喜欢的是历史悠久的美食、欢乐的迪士尼乐园或者最普通的大白兔太妃糖。他们只是另一种他们从未经历过的生活。在首尔江南区并不是看不到豪车。韩国人当然了解财阀的力量。难不成他们对财阀没有天然的好感吗?
人们已经习惯在美国街头看到豪华轿车。在月薪最低2000元的地方看到一辆豪车,他们当然会感到惊讶。
美国人在小红书,韩国人在南京东路。
而这里嘲笑韩国人自然分娩发型的中国人可能已经忘记了他们去韩国年糕市场打卡并与炒年糕合影。
所有的场景都让这句流行语更加应验了。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即使是伦敦东区最贫穷的爱国者也被英国的财富和工业所震撼。他会不自觉地挺起胸膛。
上海货币之所以在韩国人面前无效,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 2024年首尔最低月薪将达到1583美元,位居亚洲第一; 2024年上海最低月薪为382美元,位居亚洲第12位。韩国人之所以喜欢上海,是因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物价昂贵的上海在他们眼里性价比很高,而且周末度假也没什么坏处。
看完这些数据,谁还能笑?
这是以民族、爱国主义、国威之名的宏大叙事与卑微的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极端两极分化的财富分配,是权力阶层无阻碍的财富炫耀。
那些回忆起那一幕的人都沉默了,而那些淹没在狂欢中的人却还在鼓掌。他们可以为洛杉矶某富翁的豪宅被烧毁欢呼,同时也为武康路上的豪车方阵欢呼,却忘记了这两件事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那是赵先生的儿子考上书院的时候,随着锣声,他来到了村里。阿Q喝了两碗米酒,高兴地说,这对他来说也是很光荣的,因为他和赵先生本是一家人,仔细一看,比书生还大三代。”
每次说起上海的怪现象,就不得不提到《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是指享有一定崇高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地位、脱离特定生产劳动的人。他们定义了“贵的就是美的”的审美法则,并不以经济效率为目标。相反,他们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实现浪费和挥霍,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对于有闲阶层来说,为了炫耀而消费是特权阶层的生活方式,而浪费则是另一种美德的体现。
在人口流动性最强的部分,消费最充分地被用作提高声望的手段,并被最坚定地视为受人尊敬的要素。休闲是光荣且必要的,部分原因在于它显示出人们对卑微劳动的免疫力。一个人在为一辆豪车兴奋和自豪的同时,他可能忽略了豪车旁边送餐的电动车,而他显然是电动车的一员。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不是上海先生炸街。这就是本该属于你的五险一金和周末。这是你农村父母应该拥有的较高养老金,也是你应得的福利。和保险。也许有些韩国人明白这个道理,但遗憾的是还有中国人不明白。他们仍然觉得这是国家情结中必要的身份象征,即使这个身份得到了成千上万普通人的支持。
由豪车组成的媚俗景观真能让韩国人跪倒在牡丹下吗?
答案已经在那里了。韩国媒体将这一事件称为“不合时宜的超级跑车秀”。
当韩国人拍《寄生虫》反思社会阶层时,有些人还沉迷于开着豪车方阵欺负游客。一个人越想证明自己,他的行为就越扭曲。
当首尔人来到黄浦江边,阿Q就不能再坐低板凳了。普通人站在人行道上,仰望着另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向韩国人变相炫耀国家实力的同时,在小红书上微笑着向白人打招呼。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世界分离吗? 。
当韩国人离开上海的时候,豪车里的人和豪车外的人都散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