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国学大师”季羡林生日时出生,生活中却是“幽默大师”
8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生日。
这位自称“只是一个平民”的真诚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柔、超人的毅力、高不可攀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完成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人生历程几乎跨越了20世纪,98岁告别了人世,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尝遍了。 季羡林留给我们的是严谨的学术精神、求真务实的心态、淡泊朴素的作风。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数十年,被誉为“国学大师”和“学术带头人”; 他是一位勤奋的语言大师,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等八种外语,翻译了大量优秀的中外文本。 作品; 他喜欢阅读和写作。 他从事写作数十年,撰写了数千万字的书籍和手稿。 他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藏书充满了他的整个家。
生活中,季羡林不仅没有一般学者给人的刻板、乏味,而且心胸开阔、幽默风趣,对命运始终乐观、乐观。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位老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爱书是我唯一的爱好
季羡林曾经说过,
“我是最无聊的人,无聊到没有什么爱好。如果说读书也算是一种爱好的话,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我读的书很多很杂,有经典、有历史、有作品、有收藏。我有涉猎了一点,但是很肤浅。小学、中学的时候,我最喜欢读的书就是《闲书》,比如《彭公案》、《史公案》、《红公传》、《三侠五义》、 《说唐》之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从我舅舅的角度来看,是不好。不过,我觉得还是好的,至少对写作有帮助。”
中学时,他生活俭朴,通过邮购购买外文书籍。 当他读大学和出国留学时,有时饿了就得买书。 他说:“国内外有一些人热爱书籍如同热爱生命,我愿意加入这个行列。”
季羡林家里有大大小小的八个房间。 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堆满了书。 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卷,但总有几万卷。 其中有一些梵文和西文书籍,为世界上仅有的。 在北大教授中,季羡林有“藏书第一人”的称号。 季羡林说:“我的藏书就像我的朋友,而且是亲密的朋友,我的每一本书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我只读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我能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智慧的。”
年轻时的他也曾“叛逆”
季羡林还在清华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写日记,写下在学校发生的琐事,对老师、考试的抱怨,文章发表时的自豪,写不出文章时的担忧:
我以为老爷(季老的老师)没上班,结果他去了,我没去。 我不知道放屁发生了什么。 (1932 年 9 月 21 日)
我脑子里装满了作文题目,却写不出来——今天只想写一篇《自咒》。 (1933 年 12 月 18 日)
据了解,《清华园日记》于2003年1月首次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日记内容是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的“青春记录”。当时的清华大学,在清华园生活和学习。
季老江发表《清华园日记》时,编辑提出“适当删减”,但季羡林的意见是:一个字也不改。
“我想了想,决定不删,保持原状,一个字也不删。七十年前我不是圣人,今天我也不是圣人,未来我也不会成为圣人。我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下来。”
日记记录了他热血沸腾的青春,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点缀着一个有血有肉、可爱又真实的年轻人,一个会开玩笑的年轻人。 虽然他后来成为了国学大师,但他能够展露自己的青春,确实难能可贵。
早起:鸡闻到我的味道就跳舞
季羡林从小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他每天早上 4:30 起床,相差不到五分钟。 古人云:“黎明即起”。 对于季羡林来说,这适合夏天; 冬天,他在黎明前几个小时起床。 有记者采访季羡林,称他听到鸡叫就手舞足蹈。 他笑道:“不,是鸡一闻到我的味道就跳舞。”
季羡林一般五点钟吃早餐,吃完后立即工作。 他早上的工作主要是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爬网格。 季羡林兼职很多,会议很多,社交活动也很多。 有时他一天有十多个“节目”,忙得不可开交。 属于他的只有凌晨时段,这几个小时是他爬格的黄金时间。 几十年来,他利用这黄金时间,写下了数千万字的稿件。
爱猫人士变得疯狂
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 和小动物在一起有一些特别的感觉。 他们是无辜的,为所欲为; 他们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他们不能说谎或逃避; 他们在受到惩罚时忍受痛苦和殴打; 眨眼之间,他们就偷啊偷,没有失败。 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幸福、平静、安全、幸福。 (摘自季羡林《老猫》)
他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 它脾气暴躁,见到谁就咬人,但对主人却很温顺。 第二只猫叫咪咪,是一只白色的波斯杂交猫,名叫咪咪。 他与猫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允许猫睡在他的床上,并容忍猫的各种恶作剧。 他永远不会对猫有暴力行为。 猫得了重病离家出走,他伤心欲绝。
2007年9月,季羡林出院回到北京大学朗润园13号公寓一层。 当离开家三年多的季先生回到家时,家里的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扑进了“老朋友”季羡林的怀里。 面对这一幕,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跟随他的人说:“谁说猫瞎了?应该平反猫。”
我摔断了骨头却完全不知道
季羡林也有一段“冒险”的经历。
那是1995年,季羡林84岁了。 然而,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 当时,他正处于写作的第二个高峰,正在努力创作代表作《糖史》。
一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4点30分起床,到东侧自习室写字(学校给季羡林分配了两栋一楼梯两户人家的房子,自习室在东侧,东侧是自习室)。西侧为客厅和书房)。 沉浸在写作中近两个小时后,季羡林感觉肚子饿了,准备吃点东西。 于是,他放下笔,准备回西房吃早饭。 但有人从外面锁了门,他从里面打不开。 该怎么办? 其实,如果你看看窗外,请人帮忙,通知家里有人开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季羡林并不是一个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他看到带顶棚的阳台上有一扇可以打开的玻璃窗。 于是他想也没想,就打开窗户跳了出去。 窗户到地面的高度约为1.8米。 刚一落地,他就仰面躺倒了。 他的脚跟有点疼,但他并没有太在意。 转身投入一天忙碌的工作会议。 第二天,他赶赴数百里之外的天津南开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 这时,他的脚已经肿了。 第三天他去校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他,他的左脚跟骨折了。 问他为什么不早点来治疗,他只能微笑着抱歉地回答。
幽默回应林青霞来访
晚年的季羡林在书院里可以说是德高望重,知名度很高。 然而,尽管他的名声很大,但他也很累。 当时,季先生兼职很多,学术职称也很多。 会议和访客让他不知所措。
季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
“这些年,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虚假名声,已经成为我头上的光环,给我带来不断被剪除、整理的麻烦。这个总裁,那个编辑,这个顾问,那个导演一个又一个来了,我实在是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纸冠了,恐怕只有天知道了……每当有什么庆典或者纪念的时候,我就成为药方里的甘草,一定不能缺少……校领导和部门领导都关心我的健康,在我家门口贴了禁止访客的告示,但那些有文化的访客却视而不见,仍然想方设法闯入。听说有位名人来自北京某大学的大概他们遭遇了和我一样的待遇,在门上写着:某某死了!但即使他死了,他们还是破门而入,与尸体告别。
对于人们称他为“国学大师”,季先生甚至一再辞职。 他说:
“你为什么不杀了我!我连国学‘小老师’都不是,更不是‘大师’!”
2007年,著名电影演员林青霞走进医院病房看望季羡林。 和他一起去的朋友问季羡林知不知道林青霞是谁。 季羡林看了朋友一眼,表情似乎在说,你真把我当老人了? 当时他现场幽默地说“全世界都知道”。 这让大家都笑了。
生活的八个公式
季羡林先生在著作中多次提到,他有一个公式:天才+勤奋+机会=成功。 其实,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人生公式”。 从1911年8月6日出生到2009年7月11日逝世,季羡林的人生公式是他对人生的回顾、反思和提炼。
【普通人+勤奋=成功】
古人历来称赞勤奋。 南莺、映雪、玄良、姑姑等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烧膏油续日晷,久居贫困”更是为士人所向往。 不管你有多么有才华,如果你不勤奋,那也是没有用的。 事实如此清楚,无需多言。
【相聚+离开=生活常态】
获得幸福的错误方法是追求奢侈放荡的生活。 原因是我们试图将悲惨的生活变成持续的快乐、欢乐和享受。 随之而来的是幻灭; 伴随着这一生而来的是彼此的谎言和欺骗。
【倒霉+倒霉也不气馁=长寿之道】
吉凶有大有小差别,凶吉有大有小差别,但两者往往是相连的。 中国有句俗话:“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该图像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运气好的时候想想运气不好的时候,不要太得意; 当你不幸的时候,想想运气,不要灰心丧气。 始终保持心态平衡,情绪始终稳定。 这也是长寿之道。
【应该害怕但不害怕=英雄】
“我一直很欣赏陶渊明的一首诗:‘大浪中无喜无惧’。这句话在人生的很多阶段都激励着我。”
【真+忍=待人之道】
季羡林一生追求真理。 他的散文、随笔中可以发现一些思想感情上的不一致之处,但他没有删除,全部保留了下来。 不管现在看起来多么幼稚、多么荒唐,他都不掩饰,因为他追求的是真实的生活。
[生活-朋友=失败]
季羡林说,交了一辈子的朋友之后,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大致是这样的:简单、随和; 意志坚强,但心肠柔软; 有真情实感,说真话; 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说人坏话; 在别人面前看起来不一样; 不哗众取宠,实事求是; 并考虑个人利益。 考虑别人; 关键是一个真言,一个好脾气的人。
[生命=不完整]
“每个人都有难念的经文。” 所以才说“不完美就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常的道理; 但能够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对自己和他人都会有好处。 对你自己来说,你可以冷静,也可以不耐烦; 对别人来说,你们可以互相理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