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叹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的作者其实是甲骨文记载的第一人

2025-01-20 -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一

上一期《甲骨名人堂》谈到了“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于1900年去世。1902年,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大部分属于《甲骨文》作者刘鹗的作品。小说《老残游记》。 1903年,刘鹗将自己收藏的甲骨文选编成书,编成《铁云隐龟》六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甲骨文专着。刘鹗首次将殷墟甲骨文向世人公开,对我国甲骨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刘娥 河南 曾志煌

刘娥,字铁云,号老残,亦分任洪都白莲生。刘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人。他一生坎坷,从事过多种职业。他擅长数学、医学、水利等,还经商办厂。在文化领域,他涉猎广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老残游记》被誉为晚清四大骂小说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学者还是一位治理黄河的专家。河南、山东的黄河沿岸曾是他大显身手的舞台。

郑州黄河博物馆展厅内有清代河东河道总督、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成所书的“郑公河龙所在”石碑。记载了清朝最大规模的拦黄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被誉为“黄河三绝”。吴大昌在题词最后谦虚地说:“将士们辛苦了很久,花了几千万才堵住了这个嘴。国家之福,河神之福,我如何能行?” ?”

老残游记001_老残游记的故事_老残游记 真事

在千千万万奋力堵黄河的人们中,有一个江苏人,名叫刘娥。

刘鹗的父亲刘承忠曾长期在河南为官,对于治理黄河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他着有《河防简述》,主张“筑堤以蓄水,敛水以攻沙”。刘鹗自幼跟随父亲为政,深受其影响,也钻研治水方略。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郑州东部黄河决口,无数村庄被淹。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无法阻止这种违规行为。光绪帝大怒,派广东总督吴大成代理河东江航道总督,负责堵截事宜。

当时,刘鹗对郑州黄河决口未能“收龙”十分担忧。为了学以致用,他高高兴兴地去投奔吴大春。刘鹗向吴大昌提出防洪主张,吴大昌采纳。刘鹗不仅提供理论和方法,还亲自到施工现场。 “他和学徒们短衣马干,同事们害怕做不到的事情,他都做了。”成功堵住了沉默,刘娥的名声大了。次年,吴大昌请愿成立河图局,负责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测绘。吴任命刘鹗为提拔官,全面负责河流测绘工作。 3月以来,他“终日注目,奔至江边,随波而去”。一切都是刘娥自己做的。他不仅完成了《黄河三省图》,后来还根据实地考察出版了《古代黄河变迁图考》。这是第一本通过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完成的关于黄河走向变迁的著作。因刘鹗治理黄河有功,1893年经山东巡抚福润推荐,入京为朝廷官员。正是这次北京之行,让刘娥有机会结识了翰林院御酒侍郎王懿荣,两人成为了挚友。

甲骨文“抱弱守弱”

刘鹗喜爱金石碑文、书画、善本。他热衷于研究三朝著作,将其书斋命名为“宝刻手缺斋”。

老残游记的故事_老残游记 真事_老残游记001

他在《清行》诗中说:“终日磨铜,时而闲坐,尝不尽滋味。窗前树影暗掩明月,花香扑鼻”。屋内不能借风。 ”

在好友王懿荣的影响下,刘鹗开始多方寻找甲骨。

1902年,王懿荣的儿子王汉夫为了还债,将父亲的大部分甲骨卖给了刘鹗。刘娥拿到甲骨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 “晚上,我写了乌龟铭文,并查出了数字,我很高兴。”一开始读书,刘娥就戴星戴月。 ”昨天,我把汉服的四百金拿走了。晚上,写了几篇《说规》。

刘鹗收藏的甲骨不仅来自王懿荣,他还收集了收藏家方若的甲骨以及从古董商处购买的大量甲骨,共计5000件。

甲骨文出现后​​,收藏和研究盛行。很多人向刘娥要拓片,让他感到很尴尬。刘鹗传授搓法后感叹道:“龟板就是龟板的一种,黄色的稍硬一些,白色的稍微用力就会断裂,很难搓。” ”但无法回应,但传播三朝真迹的古文刻不容缓,所以我尽力制作了数千本,装入石印中,供志同道合的人出版。”

1903年,刘鹗从自己收藏的1058块甲骨中精选抄写成书,编成《铁云隐龟》六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甲骨文专着。刘鹗在书中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是商代的遗物。刘鹗还在《铁云隐龟》序中记述了王懿荣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过程,并尝试解读了50多处甲骨文。

吴长寿在《铁云隐龟》序中说:“龟甲上古文字,独道,埋藏已久,地不爱宝,一旦暴露,可文敏引马前行,准备大观。”

学术界认为《铁云隐龟》是“甲骨文研究众多著作的先驱”。 《铁云隐龟》序言是我国第一篇关于殷墟甲骨文研究的学术论文。从此,甲骨文从学者书房里的欣赏对象,变成了社会上更多学者的研究资料。第一个甲骨描述《铁云藏龟》无疑在甲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鹗在生活中处处展现出他的才华。为了宣传《铁云隐龟》,他居然从1904年7月14日到1905年1月29日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三代写作”公告。前后共121次,发现了中国甲骨文明确地向世界公布。

1909年,正当刘鹗继续深入研究甲骨等文物时,他被清政府以“私卖仓黍”的罪名流放到新疆,郁郁而终。刘鹗去世后,他多年来收藏的甲骨分散到不同的收藏家手中,其中大部分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刘鹗未曾记载的甲骨,已被影印出版于《铁云藏龟》、《铁云藏龟拾遗》、《铁云藏龟拾遗》、《铁云藏龟拾遗》等。

《铁云隐龟》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史上写下了“旧学即将陨落”、“新学兴起”的里程碑式的一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