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让人伤感——古代文人的“伤秋”情结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历史中,“秋”的季节与悲伤有着不解之缘。
“今夜明月当空,不知谁思念我秋思。”唐初诗人王建说。然而,对秋夜发出如此感叹的却不是王渐本人。 “悲秋”情结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我们以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
王勃有《山中》诗:“长江已滞愁,万里归心思归。情高风晚,山上黄叶飞舞”。 ”。对家的思念之情与萧瑟的秋景融为一体。
杜甫的《登高》用的是“无尽的倒树沙沙,无尽的长江滚滚而来”。描写秋天的景色,抒发漂泊、年老、病痛的阴郁悲痛。
中唐诗人张继《秋思》:“见洛阳城秋风,欲写许多事,恐急不能述,旅客即将出发。”这是秋风带来的淡淡的思乡之情。我所有的情感都包含在一封家书里。
南唐后主李渔有《暗夜哭》:“深院孤梧梧桐锁秋。”描写了秋天的孤独凄凉的景色,渲染了分离的悲伤。
北宋范仲淹的《苏牧者》用秋天来形容出行的艰辛:“天青叶黄,秋色滚滚,波绿冷烟……” ”
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秋天与萧条的关系。
《诗经·秦风·蒹葭》有“蒹葭青,白露霜。所谓美人在水一方”。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荒凉的意境,塑造了难以捉摸、难以捉摸的“秋美人”吉形象,也是描写秋景升起悲伤的典范。
屈原《离骚》中“日月忽不淹,春秋时令,而草木散,恐美人暮”。通过季节的交替,写出一个从青春到衰老的过程,流露出悲伤的情感,感叹时光飞逝;他在《香夫人》中写道:“天子下北渚,目光暗淡忧愁。秋风袅袅,木叶下洞庭波涛。”苍凉的秋景和忧郁的秋景结合得非常成功。这个地方给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增添了色彩。
随后,宋玉以“悲哉!秋为气”(《九变》)一句,确立了哀秋永恒的审美传统。
从此,“悲秋”成为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中国文化中的“悲秋”情结与“天人合一”。
古代思想家反对天人的分离和对立,而主张天人的协调和统一。他们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性是相似的、相通的。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汉书·五行》云:“金,西方,万物成也,杀机起也”。
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周朝的官员以天地四时命名。司寇为仇官,主管刑法、监狱诉讼。 《礼记·岳令》也说审判罪犯死刑也在秋季。
司寇为秋官,主管刑法、监狱诉讼;死刑审判宣判的时候也是秋天,因为秋天草木枯萎,山水寂寥,有一种肃穆之感。周朝沟通天人之道,将自然规律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欧阳修在《秋声颂》中写得很好:“格府的秋天是这样的:其色萧瑟,烟云聚散;其貌清朗,天高日照。”其气清,其气锐,咬筋骨;其意郁,山河寂寥。”——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很多善于以“悲秋”为主题写作的文人,在创作之时,内心其实都带有一定的不平。秋风萧瑟,秋水茫茫,草木飘落,白露霜霜,一切都萧条而荒凉。萧瑟的秋景投射到诗人的心里,类似于才才不被认可、漂泊旅行、爱情不如意的经历。天气和心情自然契合,引起强烈共鸣。
比如刘墉,半生漂泊,饱受世间磨难,遭受过种种误解和轻视。他的诗中不乏以秋意象抒发忧郁的佳作,如《竹马》有“渐觉秋叶惊,余噪晚,苏尚时序”;《凤桂云》有“秋叶惊心,残响晚,苏尚时序”; “将至深秋,雨后爽气抚西郊”;《曲雨观》有“站望关河,寻万里清秋”; “楚克来了,已经是深秋的天气了”等等。
最著名的《赣州八声》中有“晚雨洒江天洗秋”。这样的秋景,就是要引出归乡的惆怅——“不忍登高望远方,看故乡的昏暗,思念归乡”。很难收集。”
悲秋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感知现象。 《悲秋》的文学创作正是这样一首对生命的励志颂歌,以及由此产生的诗人对人生、人生、社会的思考。
从节日文化角度来看,秋天的悲伤是基础。
秋天最重要的节日是中秋节和重阳节。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古代读书人常常背井离乡求学或为官。秋天很容易让人感到忧郁,但中秋节却更让人思念家乡。
例如白居易在《8月15日夜望还亭望月》中写道:
那年8月15日晚上,我在曲江池边的杏园里。今年8月15日晚,盆浦沙头水博物馆前。向西北望,月亮在哪里?东南方,月圆。昨天有风吹,无人,今夜灯火如往年般清晰。
用古今对比的写作方式,以前在京城过中秋,现在却对月惆怅。巨大的反差,使诗人更加感受到秋风的凉爽。
苏轼《西江月:世事大梦》中有:“醉翁常愁客少,月光被云遮,谁能中秋共赏秋光? 悲切北望”与灯。”这也是他被贬时写的作品。苏轼在第一首诗中的情绪比较低落,中秋夜的凉风冷月与孤灯的气氛相吻合。
重阳节也意味着团圆。王伟在《9月9日缅怀山东兄弟》中说:“身在异乡的我,每逢佳节更加思念亲人。我知道兄弟们已经登上了高处,那里有到处种山茱萸的人就少了一个。”重阳节让身在异乡的人们兴奋不已。年轻人满心惆怅,不禁想象,在种植山茱萸树的时候,兄弟俩会不会发现少了一个人呢?
李清照在重阳黄昏饮酒,叹道:“不禁心旷神怡,西风拂帘,人比黄花还瘦!”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古人对时间顺序的变化非常敏感。正如魏晋文学评论家钟嵘在《诗序》中所指出的:“气为动物,物感人,故动性情。”天气的变化引起变化。万物皆有,万物的变化都在唤起人们的情绪。于是,人们受到自然事物的启发,将这些事物写成诗来歌颂。
萧瑟的秋天,唤起无尽的思念,无尽的惆怅遐想。而恰逢中秋节和重阳节,这种忧郁只会显着增加。
“见落叶令人伤感,感受秋风让人惆怅。”秋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凉爽,还有心理上的压抑。然而,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但却不是秋诗的唯一方向。刘禹锡等诗人更喜欢“吾言秋胜春”。
不管怎样,“秋天”确实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季节。一场秋雨,一片秋叶,都承载着那份诗意,引领我们进入深邃的审美境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