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所做的事情正在悄悄“腐烂”你的大脑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视频。莫言在接受采访时抱怨自己看小品根本停不下来。
我的第一反应是稍稍松了口气:“原来伟大的作家和我一样,都会被短视频‘强行控制’!”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很多个深夜,尽管很困,我还是能读到各种搞笑的笑话和影视评论……
一不小心,就到凌晨两三点了,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机;
每天醒来感觉昏昏沉沉,不想深入思考,不想表达,做事很难集中注意力;
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我还是无休止地循环这个模式。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警惕,我们的大脑可能正在悄然“腐烂”。
“Brain rot”是牛津词典最近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
它的字面意思是“脑腐烂”——由于过度消费琐碎或低质量的内容(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而导致一个人的精神或智力状态恶化。
也就是说,过多无脑的手机浏览、信息超载,人会变得愚蠢、愚蠢,精神会陷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不可否认,在网络时代的“多巴胺陷阱”中,人们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娱乐机器”。
不是我们在玩手机,而是我们的手机在玩我们。
以至于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要不沉迷于短视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他就会自动打败50%的人”。
今天,抛开时代共性和推荐算法,我想和大家好好聊聊:
如何避免“大脑衰退”,过上深度体验的生活?
你认识科普博主“”吗?
这位知名博主此前曾在微博上发长文,感叹自己沉迷于短视频,降低了自己的“大脑记忆力”,削弱了“维持健康生活的意志”。
他还描述了一种“脑雾”的感觉:忘记了以前熟悉的名词和概念,记不起老朋友的名字,经常忘记自己的车停在哪里,不得不“上上下下”寻找。停车场好几层”。
“可以说,我的大脑先是被短视频损害了,然后我的身材、健康、注意力和创造力都受到了明显的损害。”
没想到,这篇博文一发出,很快就突破了两万个赞,不少网友评论说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瑞典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写了一本叫《移动大脑》的书,书中提到了一组当代人使用手机的数据:“每天联系2600次,每10分钟看一眼,每天上网近7次”。小时,近2.5小时浏览社交媒体……”
大脑不适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所有人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表现: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有一个概念叫“隧道效应”,可以从网络问题的角度来理解:短视频会让我们沉浸在一个像“隧道”一样的封闭世界中,与真实的外部世界保持距离。
如果长时间封闭在“短视频隧道”中,不仅会导致注意力分散,还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孤独感增加等症状。
换句话说,我们越孤独,越离不开网络,未来就会越孤独。
然而,如果你不停地查看手机,真的是因为你不够自律、不够努力吗?
我们不这么认为。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出现“大脑呆滞”,大概与这三点有关:
1、浏览手机可以让我们暂时缓解焦虑。
我有一个高中朋友,三年前从大城市回到了家乡。
此后,她一直在准备公试和编辑考试,但多次失败。
“我非常焦虑,尤其是在考试之前,”她在电话聊天中告诉我。
她一开始着急,就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短视频,一次看两个小时。她无法集中精力阅读或学习。最后,她弄巧成拙,觉得自己“像个废物,恶心”。
为什么我们越焦虑,就越容易沉迷于使用手机?
有理论指出,感知压力会导致个体产生“自我补偿”心态。为了消除或缓解现实生活中造成的压力,个人往往倾向于利用网络进行自我调节和补偿。
因此,当你承受巨大压力时,你的大脑就会渴望吸收一点“精神垃圾”。这很正常,没必要过分自责。
观看短视频等娱乐内容会触发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
但如果长期沉迷其中,你的大脑就会习惯这种碎片化信息的获取方式,很难集中精力处理复杂的任务。
研究表明,频繁切换注意力会降低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因此,当你用手机、上网来缓解学习和工作压力时,你的学习和工作成绩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我们很容易陷入“罪恶感”,感到愧疚、愧疚、羞耻……
“罪恶感”是指个体在从事某些被自身内在道德标准和社会伦理规范认为是错误、不恰当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快感。
这种感觉常常伴随着矛盾心理,因为在理性层面上,我们知道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但我们也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所以我建议,当她焦虑的时候,应该离开网络,回归线下生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调整。后来,她开始找到了以前的爱好,看历史书、骑自行车、爬山……她精神抖擞,精神情绪状态也好了很多。
2.手机帮助我们摆脱空虚无聊
无聊是人的本性,它会不断刺激个体寻求新的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无聊是对欲望的渴望。
有时我们的大脑不喜欢空白和无聊。
因此,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最快、最有效的“解药”。
学者徐吉林曾说过,深沉的无聊是因为人们总是活在表面,找不到让自己平静的力量。
生活在表面上没有问题,如果能自洽也很好。
但很多人常常感到无聊,习惯性地渴望网络带来的即时满足。
这可能表明你的内心世界期待着深刻的体验、意义和幸福。
永远不要忽视这个重要信号。
3.我们喜欢心流体验
有时候,玩手机可以给人一种“心流”般的体验。
研究发现,如果人们体验到一种非常愉悦的“短视频流体验”——短视频以非常快的节奏呈现信息,并且自动地一个接一个地播放,形成“流”。
那么上瘾的风险就会增加,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能力也会丧失。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玩游戏或看视频时,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然而,与主动心流体验不同的是,观看短视频时,大脑处于被动处理的“浅聚焦”状态。
研究表明,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浅聚焦状态,大脑的注意力控制机制就会受到干扰。
我们注意力的不断碎片化会消耗我们更多的精力。
很多时候,我们拿起手机,并不是真的沉迷其中,而是想暂时从一天的疲劳中放松下来,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获得一点喘息的时间和空间。 。
当你被生活压垮时,积极追求娱乐,让自己得到休息和放松,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但如果这让你睡眠不足、情绪低落、失去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联系,你将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感受到深刻的幸福……
那么你可以关注一下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自己释放情绪、缓解压力。
更重要的是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1.注意你的行为
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词,但它确实很有用。
强烈建议大家自觉观察自己:
这样,你就会发现互联网影响你的模式,了解影响你情绪的因素,有意识地控制你的上网时间,选择更适合你、更有帮助的内容。
2. 逐步减法
歌手李健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有了智能手机后,他觉得受到干扰的机会越来越多,无法专心创作,也无法放松享受生活。
后来他果断换了高级手机。
“很多朋友向我抱怨,李健,你怎么没有微信,电话也打不通,只能发短信。我是故意这么做的,因为网上有很多信息。”电话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没什么用处。”
几十个APP、无数的微信群、重复的消息提醒,彻底锁定了我们的注意力。
无意义的碎片化信息阻碍人们思考和执行真正重要的事情。
大多数人不可能完全扔掉手机和微信,所以不妨从减法开始。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首先卸载了几个占用我大部分时间但帮助不大的软件,并关闭了朋友圈入口。
一开始很难适应,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读书和写作更加专注和高效。
我也逐渐养成了可以代替玩手机的爱好,比如做手工、画画、做饭……
不仅如此,我还和朋友们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听到了他们的很多故事,这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灵感。
另一位网友“胖小星”表示,自己曾经是一个看短视频到凌晨4点的人。随后,他直接将其卸载,并关闭了自己的“视频账号”。后来,他彻底停下来了好几年,生活也平静了许多。愉悦的感觉。
3、建立“厌恶反射”或“延迟满足”的心理机制
通俗地说,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不看视频,那就先让自己“看到吐”。
你可以选择一个周末或节假日,给自己一个强制性的任务:尽可能长时间地玩手机,直到你看到手机时感到恶心为止。
这不是玩笑。
其原理是在互联网与大脑之间建立“厌恶条件反射”机制,从而打破多巴胺循环。
还可以建立“延迟满足机制”:当你忍不住想一直玩手机时,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等待时间,比如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做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逐渐延长等待时间。
4. 打造你的“活跃大脑”
自决理论认为,人类有三个基本需求:与他人的联系、自主性和控制感。
算法推送让我们的大脑越来越“被动”,就像一个等待喂食的“巨婴”,导致我们的认知能力逐渐恶化。
这反过来又削弱了我们的自主感和控制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造一个“活跃的大脑”呢?
你可以主动寻找一些东西,主动屏蔽一些东西,培养你的好奇心,从事需要认知处理的活动(比如阅读)。
通俗地说,就是让你的大脑变得“挑剔”,喜欢自己做决定。
5.夺回线下生活,拥抱生活本身
摆脱“手机脑”的最好方法就是追求更具体、更好的生活方式。
一些研究发现,一个人线下互动的比例越高,他就越不可能感到孤独。
生活就是活在当下和长远主义。
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点一滴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秩序。
尝试去热爱现实生活,而不是想象的世界。
爱一花一叶,爱一座山,一条河,爱朋友,爱家人,爱猫狗——
热爱一切值得热爱的事物。
这样,生活自然就会充实,内心自然也就安定。
“脑腐”一词最早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用来形容当地小镇居民精神生活的贫瘠。
有朋友说,天气好的话,窝在家里玩手机感觉很罪恶。
我觉得罪孽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对生命当下时刻的怀念。
或许,是时候坚定地夺回我们应有的具体而丰富的生活了。
正如梭罗在他的书中所呼吁的那样——
“我愿意深入生活,吸取生命的精髓,
过踏实简单的生活,干净利落地剔除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
把生活推向边缘,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
最后与大家分享柳青学者对2025年年轻人的祝福——
新年四个小目标:少用手机、充足睡眠、多运动、多读书。
让我们一起努力寻找具体的幸福感。
世界和我都爱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