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因果谬误

2024-03-31 -

原文链接:

8. 红鲱鱼 ( )

一些看似相关但实际上偏离主题并分散辩论者注意力的论点被称为转移注意力。 当某人不喜欢当前主题并希望绕道进行更简单或更安全的讨论时,可以使用此策略。 转移注意力的论点与该问题相关,但不足以促成严肃的讨论,并且会造成混乱和分散注意力,而不是澄清和集中注意力。

(其实只是故意跑题或者打断,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个词,以便以后有人谈到什么是红鲱鱼的时候,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意思了。)

“红鲱鱼”是指一种烟熏红棕色的咸鲱鱼,味道非常刺鼻。 据说这种香气对狗来说非常强烈和美味,因此它被用作训练设备来测试猎犬在不分心的情况下追踪气味的能力。 狗通常不用来捕鱼,因此转移注意力使狗远离了它们应该狩猎的地方。

有时很难识别转移注意力的内容,因为不同论点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总是很清楚。 侧面参数可以用于与主题相关,也可以用于与主题无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较大分歧通常涉及多个层面和贯穿其中的不同子主题。 我们可以通过澄清对话的每个部分与核心主题的相关性和相关性来防止转移注意力的谬误。

现在轮到你:

以下哪个例子是转移注意力的谬误?

示例 1:“我的妻子想要清理车库,我问她如何处理户外家具。 现在她正在购买新的户外家具,不再关心车库。”

示例 2:“我的妻子想要清理车库,我问她如何处理户外家具。它们没有被使用,只是占用了车库的空间。”

视频:电影《谢谢你抽烟》的剪辑

9.诉诸虚伪(Tu)

诉诸虚伪,也被称为“你也”(拉丁语tu,意思是你也),是试图通过指出对手的虚伪来破坏讨论。 这种策略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证明你的观点,因为即使是伪君子也可能说的是实话。 关注对方的虚伪是一种转移策略,通过指责对方有同样的问题或类似的事情来让自己逃避正在经历的责备。 例如,当杰克说:“也许我有点通奸,但杰森也是!” 他试图通过让别人分担责任来减轻自己的责任,甚至证明自己没有做错,但别人的错误却不能。 用来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即使其他人也犯同样的错误,杰克仍然是一个通奸者。

诉诸虚伪常常被用来转移责任并分散对原始问题的注意力。 但需要明确的是,仅仅指出别人的虚伪本身并不构成谬误。 例如,如果杰克说:“是的,我犯了通奸罪。吉尔也犯了通奸罪,我们很多人都犯了通奸罪,但我仍然要为我的错误负责。” 在这个例子中,杰克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或逃避责任,他将自己的错误放在了更大的背景下。 只有当争论者试图分散所有人的注意力并逃避批评时,诉诸虚伪才成为谬论。

现在轮到你:

以下哪项是诉诸虚伪谬误?

示例 1:“但是,爸爸,我知道您在我这个年纪就开始吸烟了,那为什么您不让我也吸烟呢?”

示例 2:“男孩,是的,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确实吸烟过。吸烟在当时是一件愚蠢的事情,现在仍然是一件愚蠢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让你吸烟、使用尼古丁口香糖或用香烟做任何事情。 事情。”

视频:涂

诉诸虚伪(Tu)是一种谬误,指人们利用他人的虚伪作为证据来转移对自己的责备。以下是两种典型的谬误

您也这样做或诉诸虚伪的其他一些例子:

但指出对方的虚伪并不总是谬论。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所以我们需要依赖权威的意见。 如果权威本身就是虚伪的,那么他的意见就不再值得信赖。 例如:

为什么“诉诸虚伪”是一个谬论?

现实中,人们不可能总是按照自己的信仰行事,因为坚持信仰通常需要或多或少的牺牲,比如素食、锻炼; 或者需要集体行动,而集体行动很容易失败,比如环境保护; 或者,人们的信念有时会动摇。 例如,共和党人曾在其他场合要求政府减少补贴,但并未拒绝农业补贴。 人类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做正确的事,但也不能用来证明正确的事就是错误的。

10. 归因谬误 ( )

寻找原因时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归因谬误,它是谬误的一大类,而且有多种变体。

第一种是虚假原因(False Cause或non causa pro causa),指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做出的归因。 例如,“如果你的父母给你起名叫‘收获’,他们一定是农民。” 当然,这个推论可能是正确的,但光有名字是不够的。 一个人的名字并不是推断其父母职业的可靠信息。

第二种类型是事后分析。 Post hoc 是 post hoc ergo hoc 的缩写(“在一件事之后发生,这件事就是原因”)。 当你用之前发生的事情来证明它是后来发生的事情的原因时,你就犯了事后谬误。 这种谬论混淆了“那么”和“因为”。 许多迷信都源于这种谬论,例如:

“昨天,我从梯子下经过,把打开的雨伞放在屋里,洒了盐,遇到了黑猫(西方迷信中所有带来厄运的东西),但我忘了用运气骰子敲木头。那就是为什么我今天遭遇了一堆糟糕的事情。运气太糟糕了。”

从理论上讲,这些事情可能会导致厄运,但这些迷信从未得到已知证据的证实,更合理的结论是这些事件不会导致厄运。 即使随后的坏事确实发生在走上楼梯或撒盐之后,也更有可能是这个人故意做这些事情,因为预期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这是一个事后谬误。 当然,如果你从梯子上摔下来,撞到一只愤怒的黑猫,然后被打开的雨伞夹住,那真是糟糕的一天。

第三个是相关谬误(或 cum hoc ergo hoc,因为它因此而相关),即将同时发生的两件事解释为具有因果关系。 两个事件有可能同时发生,但没有因果关系; 或者,当第三个因素导致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时,两个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乔每次去游泳时都会戴着它,这意味着一旦他穿上它,他就会遇到一些让他去游泳的东西。” 这是一个相关的谬误。 理论上有可能他无缘无故地穿上了泳裤,也没有思考穿上后要做什么,然后意外地跳进了又冷又湿的泳池里。 但更有可能的是,他戴上它们是因为他已经计划去游泳了。

视频 1:批判性思维-因果谬误

伯特:嗨,厄尼!

厄尼:(把香蕉放在耳边)早上好,伯特!

伯特:你为什么总是把香蕉举到耳边?

厄尼:赶走鳄鱼。

伯特:鳄鱼? 芝麻街上的鳄鱼是从哪里来的?

厄尼:这意味着香蕉有效。

现在轮到你:

在这些例子中,哪种因果谬误在起作用?

示例 1:“吉米今天没上学。他一定是出去在家玩了。”

示例 2:“吉米发烧、鼻窦充血、咳嗽,没有来学校。所以他可能会在今天晚些时候接受检查。”

例3:“这个‘鹿过马路’标志应该移到其他位置。这段路是高速公路,事故率很高,鹿应该从其他地方过马路。”

视频2:后者的谬误

(在《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刚刚旅行回来,正在和他的母亲打电话)

谢尔顿:不,妈妈,我感觉不到你和你的教会成员为我的安全所做的祈祷。 我安全回家并不能证明你的祈祷奏效了。 这是一个死后的谬论。

11.沉没成本谬论

有时,我们对一个项目投入太多而无法放弃,即使它已被证明不会产生有用的结果。 试图完成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投入了大量资源的情况下,是很常见的,而且通常不是逻辑谬误。 然而,当我们认为应该继续执行一项任务或项目时,这种想法就变成了逻辑谬误:我们的决策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投入或成本,而不是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 确实,完成一个项目或角色会带来成就感,并且该项目可能还有其他价值,但这些奖励并不能证明继续投资是合理的。

当我们希望获得完成感或成就感时,我们很容易陷入“沉没成本”谬误。

“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费用。 例如,在观看《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前六集后,您认为该剧不适合您,而这六集就是您的“沉没成本”。 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观看它,因为你已经投入了大约六个小时的生命,那么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因为成本超过了收益。

从心理上来说,当我们渴望完成感或成就感,或者当我们非常熟悉项目并因此感到沉迷于其中时,沉没成本谬误很容易发生。 有时,我们在某个“投资”项目上投入过多的情感,从而导致“烧钱”、浪费时间、资源管理不当等行为。

现在轮到你:

考虑以下示例。 哪一种是沉没成本谬误,哪一种不是?

示例1:“我知道我们的关系已经结束了。我们都很痛苦,没有婚姻,没有孩子,没有稳定的工作。但我已经和他在一起七年了,所以我最好和他继续前进。”

示例 2:“我大学已经读了一半。大学很辛苦,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有趣,但我事先并不知道这一点。我以为我会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

( 视频)Julia Galef 解释了沉没成本并给出了几个例子。

12. 向权威提出上诉

诉诸权威是对权威的滥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包括仅引用权威意见——实际上通过假设权威总是正确的、引用不相关的权威或引用虚假权威来绕过其他可测试和信息丰富的证据。

与许多其他逻辑谬误一样,诉诸权威(拉丁语“ad”,意思是“来自”)很难被发现。 之所以很难发现,是因为引用相关权威言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推理方式。 问题是,如果你的论点仅仅基于权威人士的意见,并要求观众无条件接受权威人士的意见,而没有任何其他证据证明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就构成了谬误。

通常,诉诸权威谬误是指不相关的权威,例如在试图证明有关精神病现象的某些事情时引用足病医生的意见。 当你引用权威来支持你的论点时,你不仅需要引用相关权威,还需要正确地呈现权威的观点,以确保其能够被接受和认可。

考虑另一个非权威的例子:“我买了 Fruit of the Loom™ 内衣,因为迈克尔·乔丹说它是最好的。” 然而,迈克尔·乔丹并不是内衣领域的权威。

这是另一个不连贯的逻辑:“五分之四的牙医同意刷牙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牙医确实拥有牙齿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他们没有资格对生命的意义得出如此深刻的结论。 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纯属个人意见,并非专家建议。 这也与权威无关。

或者“我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因为我妈妈这么说的。” 虽然我可能确实非常英俊,但我妈妈的观点并不能证明这一点。 母亲有偏见,因为她作为母亲的工作就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他们做到最好。 她也很容易带着“玫瑰色眼镜”来看待我。 她的权威是虚幻的。

过度依赖权威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权威有时也会犯错误。 16世纪的科学专家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地心说),但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19世纪的顶尖科学家相信我们所感知的宇宙永远存在(稳态理论),但他们也是错误的。

出于上述原因,虽然使用基于证据的意见作为论据通常是好的,但即使是当局也需要能够受到(相当)怀疑,因为他们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超出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否则会误导您。

现在轮到你:

考虑以下示例。 这些陈述如何错误引用权威?

示例 1:“因为马丁·辛在电视上扮演总统,所以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总统。”

示例 2:“有一天,机器人将奴役我们所有人。 确实如此,我的计算机科学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示例 3:“这个互联网新闻网站说候选人正在与婴儿打架。我们知道这是真的,因为它在互联网上。”

视频

(很老的视频了,可能是我反思教育方法时拍的宣传视频)

13 歧义(或)

当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故意含糊其辞,希望引起混乱并导致听众误解其含义时,就会出现歧义谬误。 “一词多义”的词源来源于“平等”和“声音”,指的是两种声音,一个词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事物。 另一个与此相一致的词是“歧义”()。

当这种技巧用于诗歌或喜剧时,我们称之为“文字游戏”。 但当它被用于政治演讲、涉及道德或价值观的辩论或经济报道中,故意引起观众或读者的误解时,就构成了谬误。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故意的歧义构成谬误,无心的歧义造成的误解只是误解。 构成谬论的歧义具有欺骗性的语气,通常以委婉语的形式出现,用听起来“更好”的词语代替令人不快的词语。 例如,委婉说法可以用“创造性许可”代替“说谎”,或者用“年轻时的轻率行为”代替“犯罪背景”,或者用“提前退休”代替“解雇”。 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可能会将他们的关系描述为“只是朋友”,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之间没有浪漫关系。 当故意使用这些术语替代来误导他人时,就会成为模棱两可的谬误。

现在轮到你:

以下哪些是模棱两可谬误的例子?

示例 1:“他的政党希望将宝贵的税金用于建设大政府,而我的政党正在计划对关键项目进行战略性联邦投资。”

例2:“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说我食言了。我说过我不会再和我的前女友说话了,但我没有。我只是给她发了一些照片和短信。”

14. 诉诸怜悯

诉诸同情(拉丁语 ad,英语 to)是一种相关谬误,也是人身攻击。 这两种谬论的问题在于,它与所讨论的主体的对错无关,而是利用了他人的同情心。 或者通过某种情绪敏感来绕过主题。换句话说,诉诸同情是操纵情绪的一种形式,例如

“你怎么能吃那个无辜的小胡萝卜呢?它在这么小的时候就从田里的家乡被拔出来,经过残酷的剥皮和化学处理,包装然后运到当地的杂货店。它对你没有任何坏处。 ,但是你必须吃它,你必须仔细考虑一下你放进肚子里的东西。”

显然,这种吃胡萝卜的指控是通过将胡萝卜与有意识的动物进行比较而提出的——并强调胡萝卜的“渺小”,但这种指控并没有事实依据。 那么按照正确的逻辑,你什么时候应该“反省自己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呢? 答案是,您只需要反映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您的食品是通过不道德的农业做法或不公平的贸易做法生产的,例如使用奴隶、使用有毒化学品等。

真与假属于事实范畴,而不属于情感范畴。 这是“是”或“不是”的判断,与人的感受无关。 换句话说,当我们将感受误解为事实时,就会出现这种谬误。 人类的情感只是被训练来检测真理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作为一个一般规则:当我们将情感视为某件事是真是假确凿的证据时,我们肯定会犯错误。 例如,孩子们害怕黑暗,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床底下有一个怪物,但这(恐惧)并不能证明怪物的存在。

真理和错误是事实问题,而不是情感问题。

公平地说,情绪有时可能与真理和谎言有关。 例如,在道德领域,当我们判断某件事是令人厌恶还是值得赞扬时,或者在政策领域,当我们判断政府的一项政策是令人愉快还是令人反感时,情绪或感受当然是判断的关键因素。 在规划社交活动、为产品做广告或团结一群人从事慈善事业时,人们的感受或情绪是至关重要的数据。 我们要强调的是,一旦用情感代替事实,或者作为事实的干扰,就成了诉诸同情的谬论。

珠宝和汽车公司通过影响你的情绪来说服你购买他们的产品并不是谬论,因为无论真假,这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种主张。 但如果他们诉诸情感来证明你需要那辆车,或者某个钻石手镯会从时间父亲冰冷、潮湿的魔掌中夺回你的青春、魅力和社会地位,那就是一个谬论。 事实是,你可能不需要这些东西,它们也拯救不了你稍纵即逝的青春岁月。

现在轮到你:

其中哪一个是诉诸情感谬误,哪一个不是?

例1:“老师,这篇论文你得给我一个A。我知道我只写了一句话,放了一些剪贴画,但请理解,我的祖母在旅行时突然去世,我想出城参加她的葬礼,而且我的父母在葬礼上要离婚,所有这些压力让我这两周极度紧张。请多一点同情心,我祖母的最后愿望是我能在这门课程上获得A。”

例2:“老师,我知道这次作业没有达到标准,我心里很不好。我想约个时间和您见面,讨论下一次作业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诉诸同情是诉诸情感的一种。 此外,还有诉诸愤怒、恐惧/焦虑、内疚、悲伤、厌恶、骄傲、宽慰、希望等谬误,这些都是诉诸某种情绪而产生的。 人们使用情感而不是事实来做出判断。

视频:辛普森一家“想想孩子们!”

也许是因为海伦自己做事很烦人,但她却经常(很夸张地)用孩子的角度来谈论事情。

15. 浮动谬误 ( )

跟风谬误是因为其他人同意某件事,它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或好的。 一系列类似的谬论可以归入诉诸大众的范畴,比如诉求时尚(拉丁语ad,to the/),意思是流行的东西就应该被接受;诉诸时尚(拉丁语ad,to the/),意思是流行的东西就应该被接受;诉诸时尚(拉丁语ad,to the/),意思是流行的东西就应该被接受。 诉诸公众舆论(拉丁语,of the),指某件事因有关当局或人民同意而应被接受; 地位诉求( )意味着如果某件事会让你“受欢迎”、“重要”或“成功”,那么它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或好的。

这是游行时使用的花车。 据说,古代政客为了获得选票,会在选民所在地区的街道上游行,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 支持候选人的人会被邀请跳上这个花车,因此得名。

这种策略在广告商中很常见,例如“想成为迈克尔·乔丹,从早餐开始”、“喝佳得乐,因为这是所有职业运动员保持水分的方式”、“麦当劳为 990 亿人提供了美味的食物,下一个就是你” 。 这种论点通常采用这样的形式:“很多人做或想 X,所以你也应该做或想 X”。

这种推理方法的问题在于,每个人都接受某种陈述或行为,并不意味着这种接受总是合理的。 人们可能会被误导、困惑、欺骗,甚至故意选择不理性的行为。 尤其是群体行为有时是愚蠢的,比如形成“从众心理”。 当许多人做出相同的选择时,人们很容易被欺骗的事实并不会停止发生。

现在轮到你:

以下哪项是跟风谬误?

示例 1:“周五晚上,我学校几乎每个人都参加了聚会。这一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活动。”

示例 2:“我学校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周五晚上参加聚会,所以这一定是正确的做法。”

视频:浮动谬误

例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