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饮食引发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吃了?
近期我专注于探究饮食与健康的关联,先前曾阅读过《谷物大脑》一书,然而在今日阅读完《救命饮食》之后,我内心不禁产生了疑惑!
本书观点
《救命饮食》一书由美国营养学家柯林·坎布尔所著,其内容基于一份名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以及他本人的相关实践经验。该调查报告针对的是我国24个省、65个县的广大农村地区,对饮食健康进行了全面探讨。这一调查活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与当时美国民众的饮食习惯相比,美国人的饮食中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明显较高,而中国农村居民的饮食中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则相对较少。这项调查还涉及一个与之关联的要点,即癌症患者所占的比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肝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美国。
这是一项针对小鼠的研究。众所周知,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在特定环境下可以引发肝癌。实验中,研究人员准备了两组小鼠,并给予它们等量的黄曲霉毒素。一组小鼠被喂食含有20%蛋白质的饲料,另一组则食用含5%蛋白质的饲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结果发现,食用20%蛋白质饲料的小鼠全部患上了肝癌,而食用5%蛋白质饲料的小鼠则没有一例出现癌症。
本书结论
自然,作者亦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或研究,并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最终得出了结论:
素食饮食习惯有助于减少罹患相关癌症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蛋白质,尤其是动物来源的蛋白质,过量摄入常会为DNA的变异创造有利的条件。
素食能有效避免癌症!
关于营养的疑问
这部作品是我所阅读过的第二部关于饮食与营养的著作,首部则是位于其前的《谷物大脑》。然而,在阅读第二部作品时,我明显感受到了观点上的差异。两部书籍所持的观点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谷物大脑》一书推崇的饮食模式强调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和无麸质的摄入。这是因为,在狩猎采集时期,即在农业革命之前,我们的先辈们并未能获得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作为食物,他们只能依靠食用动物肉类、采摘果实以及食用草本植物来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因此,我们的遗传物质及其新陈代谢途径已经适应了这种生存环境——通过脂肪分解产生酮体来供给能量,而一万年前的农业变革使得谷物成为我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基因的演变速度却远远不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明显的遗传特征变异大约需要四万年左右的时间)。尤其是过去五十年间,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先辈们常常面临饥饿,而我们如今饮食无忧,然而,许多人对谷物中的麸质过敏,这可能导致炎症和神经元受损。因此,各种疾病接连出现,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二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
《救命饮食》一书推崇素食主义饮食模式,即以低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和高碳水化合物为特征的饮食结构。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初衷是为了预防肝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其理论依据来源于对中国农村饮食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高蛋白质的摄入可能为癌细胞DNA的突变创造条件,而前文所述的两组小鼠实验恰好对此进行了有效验证。在中国农村,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素食饮食占据主导地位,其癌症发病率显著低于美国。
为何观点不同?
两本书的立论基础有所差异,《谷物大脑》一书主要阐述了谷物、碳水化合物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救命饮食》则聚焦于蛋白质与癌症之间的关联。由于这两本书的出发点不一致,因此在饮食结构的建议上,它们给出的意见可能会截然相反。
我的思考
结论一:倾听多方面意见,方能洞悉真相;若偏信一方,则易陷入迷雾。均衡饮食至关重要。对于我们大多数身体状态良好的人群而言,我们探讨饮食之道,思考如何进餐,其目的在于维持或提升健康水平。我们不仅要防范由麸质引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还需警惕与高蛋白摄入相关的癌症风险。因此,我认为,那两本提出截然不同饮食建议的书籍,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其观点都是不恰当的。过分依赖某一种观点,难免会忽略其他方面,就像按下葫芦浮起瓢,这是因为“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性”。即便存在因果关系,也往往是单一的因素导致的结果。人体内的能量代谢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一点小小的变动都可能引发全身的反应,因此,长期坚持单一模式的饮食方法,很可能会扰乱身体的平衡状态。
因此,只要你的体型适中,健康状况优良,大可维持你现有的饮食习惯,无需打破这已建立的和谐平衡。当然,若你身体有任何不适,不妨按照之前提到的饮食计划进行尝试。
结论二:不论采取何种饮食模式,饱腹感不足都应成为普遍现象,换言之,饱腹感不足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不论我们的祖先选择的是低碳水、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还是农业革命后转向高碳水、低脂肪、低蛋白的饮食,无论是距今1万年前的时代,还是至今,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的能力同样受限。在那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是非常普遍的。因此,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我们的基因已经与经常面临饥饿的生存环境形成了紧密的适应关系。
所以,要常态化保持吃不饱是关键。
结论三:真正的营养来源于全食物,而经过精细加工的则被称为补品。这一观点与第一点结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应以系统的视角审视饮食。记得小时候,母亲常教导我:“少吃方便面,多吃大米和白面更有益于健康。”这一观念我信奉了多年。然而,现在看来,那句话至少有一半内容是不准确的;大米和白面其实并不富含营养,去掉了外皮后,它们主要只剩下碳水化合物;保留外皮则含有纤维素及其他有益营养素,这才是真正的营养所在。苹果中的维生素,只有在与其他苹果内含的营养成分协同作用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单独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补剂,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些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未必对身体健康有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