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黄西:从西到东,脱口秀怎样在不同文化间搭建桥梁?
中新社北京报道,10月14日,聚焦从西方到东方,脱口秀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专访脱口秀演员黄西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近期,脱口秀在我国颇受欢迎。这种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自引入我国后,众多表演者的辛勤付出,生动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景象。
黄西作为中国最早涉足脱口秀领域的演员之一,其经历颇为丰富。他曾在美留学,由生物化学博士的身份转变为脱口秀表演者,并在白宫舞台上与拜登互动,展现出幽默的一面。如今,他重返中国舞台,这一转变背后,他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与成长?对于脱口秀在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资料图:脱口秀观众。陈佳文 摄
近日黄西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探讨了这些话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提问:为何身为生物化学博士的您会选择踏入脱口秀领域?2013年,您在美国已经小有名气,而那时脱口秀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回到国内,投身于脱口秀事业呢?
黄西在获得美国学位后,在公司里工作了将近十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总觉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我对幽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2002年,一位同事带我去了脱口秀俱乐部,起初我只能听懂笑话的一半,但随后我便逐渐开始尝试参与其中。
抵达美国后,我时常感受到亚洲人的社会地位与白人、黑人存在显著差异。大众普遍了解黑人及犹太人的历史,然而,鲜有人关注亚洲人在美国的过往。于是,我特地阅读了张纯如所著的《美国华裔史录》,书中详细记录了华裔在美国的遭遇,读完之后心情颇为沉重,因为这些经历实在太过悲惨,且未得到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可。书末那段文字写得相当出色,众多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包括华裔)实际上已经拥有一份职业,何不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领域,无论是传媒还是娱乐,通过这些途径,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我们的声音。
白宫舞台上能发表演说的喜剧演员数量并不多,即便是那些顶级的喜剧表演者,也鲜少有机会站上那个舞台。尽管如此,我认为在美国从事脱口秀的舞台发展空间并不宽广,而在中国国内,脱口秀却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起初,我在美国尝试了一些小规模的表演,曾在俱乐部举办了几场中文专场,出乎意料的是,观众人数相当可观。后来,我撰写了一部作品在国内出版,演讲时穿插了一些趣闻轶事,听众反响热烈,我觉得脱口秀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在美国,许多人将脱口秀视为一种兴趣或职业,而在当时的中国,从事脱口秀则让人觉得自己是潮流的先锋,那种感觉颇为刺激。我热衷于挑战自我。
资料图:石家庄火柴梗脱口秀俱乐部演出现场。中新视频截图
中新社记者提问:在我国从事脱口秀表演时,可能会遇到哪些不适应的地方?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您觉得脱口秀在我国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黄西表示,没有人曾指导他如何进行脱口秀表演,即便是他这样的归国者,也只能依靠自己的探索。起初,一些电视节目邀请他上台,甚至要求他将英文段子即时翻译成中文,以观察效果。然而,他发现许多英文段子在国内并不适用,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他不得不重新开始创作。尽管如此,“水土不服”对脱口秀演员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能促使我们寻找新的视角和灵感。
脱口秀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吸引力。作为一种城市化的娱乐方式,它深受大众喜爱。事实上,不仅在我国,脱口秀在英、澳两国同样备受欢迎,而且据我所知,在印度它也开始受到热捧。
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主要依靠语言逻辑、表演者的独特个性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观察,以幽默的方式展开叙述。与相声、小品和二人转等表演形式不同,脱口秀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方言,如相声与北京、天津方言紧密相连,小品和二人转则与东北方言有着深厚的渊源。脱口秀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思路是否充满趣味,以及是否能够表达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资料图:史航、李雪琴等表演脱口秀《电影大会》。骆云飞 摄
中新社记者提问:脱口秀节目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印记,它已成为剖析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密钥。当脱口秀节目进入我国,您觉得这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产生了哪些启示?
黄西表示,脱口秀表演中,演员们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情感,他们力求将个人经历与现实紧密结合,这样的做法无疑能够展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以及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我曾赴澳大利亚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那档节目的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脱口秀演员。我们的交流非常流畅,这得益于我们作为脱口秀演员之间相似的体验,比如在演出过程中遭遇的种种趣事,大家都能心领神会,引发共鸣,从而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对脱口秀情有独钟,因为它能够迅速获得观众的反馈,瞬间让我们与观众达到思维和情感的同步,因此我认为脱口秀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沟通手段。
当前,众多国人热衷于观赏欧美脱口秀,而我国的脱口秀在美国亦颇受欢迎。我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脱口秀能如昔日乒乓球那般,成为各国交流的桥梁,让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国家背景的人们共同享受欢乐时光。
在表演脱口秀,尤其是英文脱口秀的场合,我常常目睹南非观众与德国观众并肩而坐,有时甚至是美国观众与伊朗观众同席。他们能够共同欢笑,这样的场景在联合国大厅中都是难以一见的。
当地时间2021年2月14日,正值农历大年初三,纽约的唐人街内,一位位市民走进一家历史悠久的餐厅,共同体验着浓郁的中国年节氛围。中新社的摄影师廖攀记录下了这一温馨的画面。
中新社记者提问:您在美国实现了显著成就,并在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样的经历是否体现了华人在美国发展的多样性?亚裔在美国的生活和事业是否依然遭遇挑战和难题?
黄西表示,他希望能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项目,尽管当时成功的几率非常低,因为在他看来,之前并没有华人尝试过类似的事情。尽管身边一同留学的朋友们对此不太理解,但他当时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放手一搏。
美国科技、餐饮等领域涌现出众多成就显著的华人。目前,美国的中餐馆数量已超过麦当劳。昔日,电视和媒体上鲜见华人身影,而今这一状况正逐渐改善。众多知名学府亦聘请华人为教授。然而,他们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地位依然偏低,亟需提升。特别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根深蒂固的歧视导致亚裔群体屡遭攻击。亚裔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仅为5%,然而,作为少数群体,他们却无辜地被视作病毒的替罪羊,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3月21日,在曼哈顿的联合广场,上千纽约市民聚集一堂,举行集会并展开示威活动。他们共同抗议针对美国亚裔群体的种族歧视行为以及仇恨犯罪。活动现场,人们手持各式各样的标语牌,共同表达他们的抗议情绪。中新社记者马德林现场拍摄了这一幕。
中新社记者提问: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偏见由来已久。您在美工作生活已久,对此现象您是否有着深刻的个人感受?您认为,亚洲人若在西方脱口秀中展示自己的面孔,是否能够促进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黄西表示,在求学期间,他对种族歧视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尽管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感到不适的情况,比如某些大学教授有时会公开发表观点,称中国技术较为落后,汉字书写难度很大,但他认为这些只是个别现象。
毕业后,这种偏见现象愈发突出,即便是科学家在近年也明显感受到了这种不公平对待。当华裔科研人员与我国的教育机构或科研单位保持联系时,很快就会受到美国情报机构的关注,而欧美裔人士与欧洲国家交流则通常不会遭遇此类问题。
亚洲人的面孔在西方脱口秀中讲述故事,无疑有助于西方世界更深入地认识东方,然而,他们对此的接纳程度依旧有限。以种族问题为例,美国主流社会普遍认为种族主义主要针对的是白人与黑人或犹太人,与亚洲人并无直接关联。他们并未将亚洲人纳入种族体系,亦不认可对亚洲人的歧视现象。然而,近期针对亚裔的攻击事件频发,这一状况已开始出现转变。最关键的是,他们并不了解亚洲人在美国的历史。(完)
受访者简介:
黄西,一位多才多艺的主持人、脱口秀演员,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化学博士。他曾荣获全美脱口秀冠军,并在美国白宫献艺。自2013年开始,他担任央视《是真的吗》节目的主持人。从2015年起,他每年都会开展全国性的个人脱口秀巡演,并且出版了《有梗》和《滚蛋吧自卑》两本书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