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缘何能成为中国脱口秀高地?|申观察
周六晚上七点半,上海新天地内的“”剧场内灯光逐渐变暗。Norah梳理着高高的马尾,身着简约自在的服装,轻轻拉开一扇黑色门帘,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她三步并作两步地迅速登上舞台。面对台下约两百名观众,她用流利且轻快的英语开始了她的开场白:“大家好!欢迎来到Norah的特别演出!”
在互联网上,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上海堪称中国脱口秀的‘重镇’。”根据大麦平台提供的数据,2024年,上海举办的脱口秀演出已经超过了1.5万场。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脱口秀在上海的发展势头迅猛,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座城市又为脱口秀的繁荣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试图探寻其中的答案。
爆笑连连的夜晚
“这位来自悉尼的上海先生,你是从事什么行业的?”
“我的工作是按小时来付工资的。”
因此——你便是我们所提及的“临时工”了吧?话音刚落,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换句话说,就是悉尼的‘阿姨’?”剧场内再次被欢声笑语所笼罩。
这是一场英语即兴演讲活动。舞台上仅有一根麦克风、一束聚光灯,以及一位演讲者,便构成了演出的全部。尽管场面看似简陋,然而在演出启动前的一个小时,众多观众便纷纷涌至剧院入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来自浦东的林暄恒便站在队伍的最前列,目的只为抢占一个“理想座位”,他希望“既能看得清楚,又不太容易被主持人点名互动”。
林暄恒,年方三十,籍贯浙江,已在魔都上海扎根八年,现供职于一家外资企业。近期,她在网上偶然看到了Norah的一段热门表演片段,便被其深深吸引。她发现,相较于普通话或沪语,Norah的英语脱口秀风格更为轻松幽默。于是,她立刻拉上两位好友,火速抢购了门票。“我们非常期待在演出现场目睹Norah与观众的精彩互动。”
这场别具一格的脱口秀节目,是Norah耗时数月精心打造的新作。它与传统讲段子的方式不同,Norah将展现她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即兴反应能力。在表演过程中,还有两位“助演”嘉宾登台,分享他们个人的故事,使得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即便她历经无数挑战,要想在表演中表现出色依然充满挑战。首先,当天的演出安排紧密,从上一场沪语脱口秀落幕仅过去不到两个小时,她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其次,互动环节的不可预测性要求她具备出色的现场应变技巧,不间断地抛出各种笑料。因此,她不仅在开放麦环节中磨练自己的状态,还提前梳理了表演的文本思路。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表演过程中,整个剧场仿佛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宝盒,各色人等,无论肤色、口音或是时尚装扮,都汇聚在此,共同度过了一个充满欢笑的夜晚。演出落幕,林暄恒仍沉浸在余韵之中:“Norah的现场气氛更加热烈,那种体验简直完美无瑕!”
不仅限于周末时段,即便在工作日的夜晚,气氛同样热烈非凡。在脱口秀演员“71”的沪语脱口秀即将开场的前15分钟,现场剩余的座位已是寥寥无几,仅剩一些边角位置。记者观察到,前来观看的观众群体十分多元,不仅有学生和上班族,甚至还有头发略显花白的阿姨和叔叔。
开场不久,“71”小心翼翼地询问:“在这片观众席中,是否有人不懂得上海话,愿意轻轻拍手示意?”片刻的寂静后,观众席的角落里传来了几声不合时宜的掌声。“71”竖起大拇指,赞许道:“真有胆量!”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道:“那么,你可以离开了。”这样的突然转变,结合了上海话的幽默效果,使得现场观众纷纷捧腹大笑。演出中笑声连连,无论是关于婚姻恋爱,亦或是职场日常,“71”总能轻松应对。他曾在现场调侃道:“若你心情不佳,不妨先来观看我的脱口秀,或许就无需前往宛平南路600号寻求帮助了。”
21点左右,脱口秀表演告一段落。舞台灯光重新亮起,观众们带着满满的喜悦,如同潮水般涌出剧场,他们的脸上依旧洋溢着生动的笑容。在回家的路上,黄女士和她的朋友们还在津津乐道于那些精彩的call back(通过新段子再次提及之前的笑点):“感觉那份‘班味’已经消散了。”
毕竟,大多打工人的不开心,只需要一场脱口秀拯救。
意外闯入的“蓝海”
杨梦琦,昵称Norah,属于85后一代,她是中国备受瞩目的多语言脱口秀表演者。她曾就读于上外附中,随后考入复旦大学,再之后前往杜克大学深造。她在求学路上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并在名校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毕业后,她投身于市场研究、战略咨询等领域,从事了多份专业性强的工作。
2016年,Norah对脱口秀毫无了解,她前往香港观看了当地的一场表演。舞台上都是外籍演员,观众席上也是以外国人为主。在演出中,有位外籍演员提到了“中国人喜欢喝热水”的笑话。表演落幕之后,他向Norah表示:“我发现你是唯一一位中国观众,希望我的这个笑话没有让你感到不适。”借助酒精的助力,诺拉巧妙地反击,逗得众人捧腹大笑,同时也让那位外籍演员感到十分意外。
她与脱口秀的缘分就此萌芽,这也成为了她命运的起点。在上海,她得到了推荐,加入了某家多语言俱乐部的即兴表演活动。自那以后,每当工作日结束,Norah的日程几乎都被脱口秀所填满。在最忙碌的时期,她每周会参加三场开放麦演出:“脱口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即时性和无法预测性,就像是在打开一个未知的‘盲盒’。”
遗憾的是美好时光未能持续太久,俱乐部老板离国归乡,Norah参与的英语脱口秀舞台随之轰然崩塌。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压力,她毅然决然,以自己的名义勇敢“尝试”,投身于零星的商业演出。经过数年的积累,她每场演出的门票总能提前一空。
2023年的开端,Norah正式踏入全职演员的行列。那时,她怀揣着成为英语脱口秀艺人的梦想,未曾料想,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多语言脱口秀团体,他们竟然意外地开辟了一片“蓝海”。随着普通话脱口秀竞争日益激烈,原本用于填补演出空白的各类语种脱口秀,因其吸引的观众群体各有特色,从而进一步细化了受众群体,也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
互联网的繁荣为脱口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初,Norah在抖音上开设了自己的个人频道,独立完成拍摄和剪辑。她的某个视频意外走红,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粉丝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Norah在各大平台的粉丝总数已经突破了900万。在Norah举办的沪语特色特别秀活动中,记者有幸遇见了这位00后的大学生张奕嘉。他透露,自己在网络世界里对Norah的关注已有将近两年光景,然而在抢票的过程中却屡屡失利,但这次他提前守候,终于如愿以偿抢到了票,并且还邀请了自己的母亲一同前来观看。
以Norah为成功典范,模仿其做法,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投放演出片段,同时借助已广为人知的IP进行联动,以此提升知名度,培育更多演员的个人品牌。“脱口秀领域与个性鲜明的形象紧密相连,一旦形成独特标签,便具备了市场辨识度。”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员兼副院长聂日明如此表示。
以“71”为例,他有一半的时间在菲律宾传授潜水技艺,剩余的一半则回到国内登台表演脱口秀。在Norah看来,“71”是一位深受各年龄段观众喜爱的脱口秀表演者,“他给人的感觉既幽默风趣又平易近人,却不会让人感到过分油腻”。今年,凭借每周两次的短视频更新,“71”的个人账号吸引了大量粉丝,其演出门票更是场场售罄,有效带动了观众流量。
自今年三月以来,Norah携其英语脱口秀团队展开了全国性的巡回演出,社交媒体上关于演出的粉丝反馈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刚刚完成了成都站的演出,接下来的行程将包括香港、长沙、厦门等多个城市,旨在拓展新的演出版图并增强其影响力。
适宜生长的土壤
脱口秀,作为一种新兴的喜剧类型,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迅猛发展。到了2024年,这一行业在小剧场以及新兴演出场所的表演中,无论是演出的场次还是票房收入,都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其中演出场次增长了53%,票房收入则增长了48%。
在上海,几乎每个夜晚,都能观赏到脱口秀的精彩表演,节目内容涵盖英语、沪语、普通话,甚至还有粤语。无论是熟悉本地文化的“老克勒”,还是来自远方观光的游客,亦或是拥有金色头发和蓝色眼睛的外籍人士,都能在此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聂日明指出,脱口秀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脱口秀大会》、《喜剧之王·单口季》等综艺节目的推广是分不开的。传统娱乐形式未能带来新意,观众对此已感到审美上的厌倦,脱口秀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尤为重要的是,相较于那些制作周期漫长、投入成本高昂的话剧和音乐剧,脱口秀凭借其简洁性和灵活性,赢得了众多剧场的喜爱。
脱口秀的票价涵盖了广泛的消费群体,满足了不同经济能力的观众需求。身处上海,Norah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行业热度的上升,诸多变化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自2017年起,脱口秀的演出形式日益多样化,厂牌数量也显著增加。演员们大多由业余爱好者转变为职业工作者,而观众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体验现场氛围,他们对演员和演出形式的选择变得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
聂日明指出,脱口秀实际上属于小众文化范畴,尽管它一度备受瞩目,但其受众范围仍旧相对狭窄,“缺乏足够的受众基数,自然无法带动消费和流量,进而难以维系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然而,上海却恰好具备了孕育脱口秀行业成长的肥沃土壤。
中心城区的高密度、文化的包容与开放、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以及普遍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态度,共同铸就了上海在国内脱口秀领域的独特地位。聂日明指出,首先,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新文化形态的接纳程度较高,包容性极强,其核心受众主要由年轻、高学历、中产收入群体构成,他们对于文化消费有着强烈的意愿,这为市场需求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线下脱口秀表演需要依赖众多演出场地和观众,而上海人口密集地集中在中心城区,交通便利,不仅吸引了众多人流,也为演员们提供了便捷的赶场条件。其他文化娱乐设施通常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区域,这样的分布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共同兴盛。
尽管上海脱口秀产业拥有先天的有利条件,但其发展过程依然遭遇了众多挑战。比如,寻觅合适的小语种表演者并非易如反掌。“一名卓越的脱口秀表演者需具备天赋,而这样的才能难以通过常规的培训体系进行大规模培养。”聂日明如此表示。
要推动上海脱口秀领域的持续进步,聂日明提出,应拓宽创作领域,涵盖更多社会话题,并优化户籍、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以吸引包括脱口秀表演者在内的众多创新型人才在上海定居。此外,还应激励更多在上海扎根的杰出脱口秀表演者,通过全国范围的巡演活动,扩大其文化影响力,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兴旺发展。
学习之路永无尽头。Norah不仅带领厂牌内的脱口秀演员们开展喜剧培训,而且近期更是挤出时间自学法语。她有一个小小的目标,那就是——不断学习各种语言和方言,致力于打造成为亚洲地区最顶尖的国际化脱口秀俱乐部。
在他们的时间安排中,各种专场活动、特别演出以及组合演出接连不断,5月甚至6月的节目已经安排得非常紧凑。
下一个夜晚,静谧的剧场又将与笑声重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