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盖子狮听白字戏,领略 56 项非遗的独特魅力

2025-05-21 -

冷笑话语录_l冷笑话_十万个冷笑话福禄篇全集

增光舞龙展演。

惠东县的地域辽阔,总面积达到了3528.7平方公里,在惠州的7个县(区)中,其土地面积位居首位。这片广袤的土地和丰饶的资源,共同滋养了惠东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惠东县已成功申报了56项国家、省、市、县级的非遗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体育、游艺、杂技、技艺、民俗、民间语言以及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

为推动惠东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转变,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7月30日,惠东县在九龙峰旅游区正式拉开了“古艺今潮,山海惠东”为主题的“非遗”互动周的序幕。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惠东“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更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亮点1

百年增光舞龙拉开活动序幕

九龙峰坐落于惠东县城平山镇的东部,距离该镇有14公里的路程。据传,九条龙曾飞至惠东境内,它们在山脊上栖息,因此当地居民将这九条形状类似龙的山脊命名为“九龙峰”。

本次活动的主体场地坐落在九龙峰山脚,而各个分场地则分别设于榕昇大康休闲中心、福源居石井农场、绿芝源露营地以及Enjoy·小林营地。

7月30日,南都记者亲临惠东县非遗互动周的现场,目睹了九龙峰在雨后展现出层峦叠翠的景象,四周云雾缭绕。山脚下,舞龙队伍与远处那峻峭的山脊相互映衬,熠熠生辉。此次活动的序幕便是由增光舞龙队精彩演绎的。

冷笑话语录_l冷笑话_十万个冷笑话福禄篇全集

增光舞龙,这一源自惠东县九龙峰旅游度假区增光村民间的传统习俗,拥有逾百年的历史。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增光村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舞龙仪式,借此祈愿当年风调雨顺,国家安定,人民安康。

增光舞龙遵循一套既定的舞龙流程:在农历正月初四,村民们将龙安置在观音庙前,首先邀请关圣爷进行开光仪式,以请来龙神。仪式结束后,舞龙队伍开始巡游于街巷之间,拜访每家每户。舞龙过程中,一面大锣负责开道,随后按照属相、路牌、掌扇等元素,以及扮演各种角色的随从依次排列,队伍沿着既定的路线行走。每当龙所至之处,每户人家都会燃放鞭炮来迎接舞龙队伍。

完成参拜仪式后,我们执行了“穿龙架”仪式,即让龙头和龙尾在龙珠的引导下,同步穿越龙身,整个过程中既不发生碰撞也不出现纠缠,这不仅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技艺,还象征着从头至尾、圆满无缺的美好寓意。随后,我们将龙形物品运至河边,将其妥善摆放,确保龙头朝上,然后将其送入大海。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增光舞龙已被惠东县人民政府正式列入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亮点2

吉隆麒麟狮等非遗展演将持续5天

本次活动由驻惠东县纵向帮扶工作队、中共惠东县委宣传部、惠东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九龙峰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其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并展现惠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旨在构建一个融合视觉观赏、亲身体验和互动参与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盛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力求为每位游客提供涵盖观赏、娱乐和美食在内的全面文化旅游体验。

在7月30日的盛大开幕式上,现场观众不仅得以目睹增光舞龙的精彩演绎,而且有幸欣赏到了惠东铁涌盖子狮的生动表演,以及惠东渔歌《白丝丝》和惠东客家山歌等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节目。

狮盖色泽鲜艳,额头呈红色,面容青黑,嘴巴宽阔,眼睛大而鼻梁短。正中央绘有“王”字,造型古朴且独具特色。其上描绘的金狮嬉戏场景,动作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因此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和欢迎。

铁涌盖子狮带有浓厚的东江地域特色,其表演形式既风趣又幽默,兼具娱乐与观赏价值。伴随着铜锣、火鼓等乐器的节奏,盖子狮通过扬、开、合、跃、抢、踩八卦等动作,生动地演绎了打四门、瞌睡、咬蚤、跤脚蚤、咬背蚤、咬股蚤等多样技巧,动作起伏有致,节奏感强烈。

冷笑话语录_l冷笑话_十万个冷笑话福禄篇全集

铁涌盖子狮,其红额青面的“金狮”形象,在当地民众心中是驱邪避凶的象征。人们通过舞动金狮,期望能迎来风调雨顺、福禄寿长、万事顺利的美好愿景。到了2018年,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被惠州市政府正式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据活动日程,非遗展示活动将连贯五日,开幕式当天的演出之外,7月31日和8月1日将分别呈现铁涌盖子狮与吉隆麒麟狮的精彩表演;8月2日,将拉开轻骑兵下乡巡演的序幕;紧接着,8月3日,又将上演吉隆麒麟狮与稔山女子白字戏的精彩节目。

吉隆麒麟狮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在当地的喜庆场合,如节日庆典、婚嫁仪式以及新居落成等,都能见到麒麟狮的身影。

吉隆麒麟狮以其夸张的舞步、逼真的表现和戏剧性的风格,充满诙谐与趣味,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色彩鲜明,以红、黄、蓝、绿、黑、白、金为主,形态上口阔鼻高,目大头顶八卦,造型古朴而独特,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推崇。如今,吉隆麒麟狮已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白字戏源自元末明初,当正字戏传入闽南和粤东地区,它与当地的潮州曲、泉州曲以及汉族的民间艺术相融合,采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从而逐渐发展成型。在当地,人们将中州官话称作“正字”,而将本地方言称为“白字”,因此得名“白字戏”。而稔山女子白字戏的历史已有超过百年之久。

稔山女子白字戏作为惠东地区独有的剧种,承载着我国戏曲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合了客家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探究我国地方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传承意义非凡。在2024年,这一剧种荣获惠州市人民政府的认可,并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亮点3

惠东擂茶等非遗美食任意品尝

活动现场,两排别具特色的木屋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木屋构成了惠东县非遗活动周的美食专区,汇聚了全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惠东县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美食类遗产尤为突出,诸如梁化梅菜、多祝腊味、安墩的薯香粉丝、高潭的明姜、巽湾的鱼饼和海味粽、平山的钵子粄与云片糕、古城的薄饼、惠东擂茶、多祝的冷粉、郭氏的五仁叉烧月饼以及益和隆的酱油等,都占有一席之地。

冷笑话语录_十万个冷笑话福禄篇全集_l冷笑话

惠东地区的擂茶品种丰富,其历史源远流长,既是客家擂茶传统的延续,也是其独特风格的演变。它不仅完美保留了客家擂茶的传统风味,还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惠东地区可划分为山区、平原及沿海地带,因地域差异和生活习性各异,当地制作的擂茶在选材、加工技巧以及调料搭配上展现出独特风味。例如,山区出产的擂茶主要选用新鲜茶叶、熟芝麻、熟花生米,并加入少量盐分,利用特制的擂钵(俗称牙钵)将其研磨成糊状,随后倒入开水即可饮用。在食用时,只需适量添加一些花生和爆米花(通常称作“炒米”),便既能满足饥饿感,又能解渴。

沿海地区的擂茶制作主要选用干燥的茶叶、熟制或未熟制的芝麻、熟花生以及食盐,食用时搭配煮熟的鳗鱼等海产品以及瘦肉,同时加入少量的花生米和爆米花,别具一格。而在平原地区,擂茶则多是从各地运来,除了保留原有的茶叶、芝麻、花生米、爆米花和新鲜蔬菜等原料,还会加入黑豆、穿心莲等药用植物的嫩叶进行制作。

品味过惠东擂茶的人们,纷纷对其赞叹不已,尤其是那些散发着海鲜香气的沿海擂茶,让人回味无穷。沿海地区不仅擂茶美味,巽湾鱼饼和海味粽同样诱人,令人垂涎欲滴。在木屋展示窗口,工作人员热情地邀请游客品尝。游客络绎不绝,田先生在品尝了鱼饼后,连声称赞:“好吃,真好吃!”

品尝过海鲜之后,不妨尝试惠东山区的美食,其中多祝冷粉尤为可口,若搭配当地出产的益和隆酱油,风味将更加地道。这种酱油在民间被称为“多祝甜豉油”,是惠东地区享有盛誉的传统调味品。到了2024年,多祝益和隆酱油的制作技艺更是被惠州市政府认定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九龙峰

争做惠东山区旅游门户

九龙峰旅游区位于惠东县中心区域,其下设有19个村落或社区,覆盖面积达218.05平方公里。这里登记在册的居民大约有5万,而实际居住的人口则约为3万。该旅游区拥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增光舞狮(县级)、谭公传说(县级)以及九龙峰谭公庙醮会(省级)。九龙峰旅游区坐拥丰饶的生态文化宝藏,西枝江蜿蜒流经其境,区域内拥有南山河漂流、九龙峰省级森林公园、南山市级森林公园等众多绿色生态景点,同时还有谭公祖庙、龙岩寺、田坑古村、吕龙光故居等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遗迹。当前,九龙峰旅游区正致力于“一峰一山”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九龙峰旅游景区与大南山旅游景区的建设,力争成为惠东山区旅游的新门户。

采写:南都记者 郭秋成 摄影:南都记者 田飞 通讯员 陈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