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御用重器景泰蓝!51Talk学员用英语揭秘600年文化传承
近期,“中华少年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演讲选拔活动(简称“中华少年说”)正热烈展开,于紫禁城内的太庙举行了一场“英语与非遗文化碰撞”的精彩文化盛会。中华少年说的主办方和内容技术支持者,坚守“坚定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的宗旨,不仅在场内促进了英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结合,锻炼了新一代青少年向全球展示中华非遗文化的沟通技巧,而且在场外积极挖掘、体验并记录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珍贵遗产,拓宽了选手们的视野,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和自豪感。
探寻景泰蓝,让更多的人知晓民族文化瑰宝
Emily这位优秀的小学员以及她的外教老师携手,共同踏上了一段探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程,深入领悟了景泰蓝这一非遗瑰宝的制作流程及其历史沿革。景泰蓝被誉为“宫廷珍品”,其名号因“一器胜十箱官窑”而响彻古今。然而,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这门精湛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机。在周总理的悉心关照下,景泰蓝这一国家级的珍贵传统技艺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伉俪的精心指导下,重获新生,其价值得以重现,最终在2006年荣幸地被纳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
Emily小朋友和她的外籍教师一同游览了中国的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以及北京珐琅厂,并会见了知名的景泰蓝鉴赏家、资深工艺美术师姜亦波先生。Emily用英语向老师详细描述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包括制胎、掐丝、焊接、上色、烧制、磨光以及镀金等环节,并介绍了这一技艺传承了超过六百年的历史。此外,他们还亲自参与了景泰蓝的点蓝和烧蓝工序的体验。此次景泰蓝之行,他们期望借助非遗展示片,让更多的人对景泰蓝有所认识,并致力于守护和发扬这一民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景泰蓝,在中华少年说中国总决赛的舞台上,众多杰出的选手们还用英语向世人展示了剪纸、汉服等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了他们传承优秀文化的才能,助力非遗文化迈向更宽广的舞台。
寓教于行,将英语与文化有机融合
西南选区的学员在6个晋级名额中占据了5个,而东南选区则取得了全面胜利;西北选区的学员通过“皮影戏”和英语笑话、剪纸的“七十二变”等表演,华北选区的学员则展示了“京剧”和“武术”等多样化的非遗技艺,这一切无不彰显了“寓教于行”在探索非遗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在这次覆盖全国的青少年非遗文化英语竞赛中,参赛者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对非遗所蕴含的历史故事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在竞赛过程中,小朋友们巧妙地将非遗知识同英语技能相结合,在中华少年说的舞台上向现场观众及评委们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我国各地小学员的出色表现及顺利晋级,从侧面彰显了高性价比的在线一对一课程在促进普及教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非一线城市的孩子们在外语水平上并不逊色于一线城市的同龄人;而更多地区的孩子们也因此得以具备运用英语展现本国传统文化魅力、与世界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常规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国的青少年将英语学习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相融合。一方面,我们深入挖掘了我国的优秀传统,这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普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效地促进了时代文化小使者的培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具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秦小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