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喜剧人携手共组团队,相声演出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

2025-07-01 -

位于朝阳区国贸商城北区地下第一层的相声剧场,会定期举行名为“相声遇上歪果仁”的特别演出,这一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青睐。

这背后是由数位年轻的相声表演者和众多热衷于中华文化的国外喜剧爱好者在2019年携手组建的一个喜剧队伍。队伍中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才俊,他们表演的相声融合了传统艺术特色和现代国际风格,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欢笑,也为北京这座“演艺之都”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人们,究竟是如何汇聚于京城,踏上相声表演的道路的?于是,我们踏入剧场,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乌克兰小伙耶果

挑选嘉宾上台配合演出

“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与观众合影

西田聪

“相声遇上歪果仁”进行配音秀

团队创立

创始人召集“歪果仁”相声迷

“几个字?是成语吗?”

“应该是?”

“第一个字是什么?”

“应该是个‘懂物’。”

“懂物?是动物吗?”

在最近举办的“相声遇上歪果仁”特别演出中,节目策划了一场“你比我猜”的互动环节,现场随机挑选了一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观众走上舞台,与日本血统的相声演员西田聪共同参与了这一挑战。游戏的核心主题是“鹦鹉学舌”。然而,由于游戏规则要求双方必须使用中文进行交流,这两位日本人在台上陷入了沟通的困境,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表达清楚。

目睹这一幕,站在旁边的临时主持人,即相声演员闫佳宝,也不禁笑出声来:“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两个日本人交流起来这么费劲!”与此同时,台下的观众也被他们的表现逗得开怀大笑。

在相声艺术领域探索创新的征途中,“相声遇上歪果仁”这个团队凭借其独特的跨文化表演形式,赢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该团队是由青年相声演员闫佳宝以及乌克兰血统的相声演员耶果等人共同创立的。闫佳宝,出身于梨园世家,自2012年开始便开始尝试用外语来表演相声。身为团队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团队中稀有的中国籍成员,他与那位说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的乌克兰同事耶果协作无间。特别要提的是,耶果是相声大师丁广泉先生的海外门生。

提及“相声与外国友人的邂逅”这一作品的诞生,我们不得不提及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丁广泉先生。身为北京语言大学的教师,丁广泉生前始终致力于对外国学生的培养。他所教导的学生甚至能够将《报菜名》的表演说得比汉语水平测试还要流利。然而,在2018年丁广泉先生离世之后,他的这些外国学生一度失去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耶果与闫佳宝商议一番,决定组建一支队伍,专门负责接纳那些对相声情有独钟的“外国朋友”。

自2019年成立以来,“相声遇上歪果仁”项目每月举办两场演出,逐步吸引了众多相声迷,他们来自澳大利亚、乌克兰、日本、美国、刚果、俄罗斯、韩国、缅甸等多个国家。其中,有大学教授、节目主持人,还有配音艺术家。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底蕴,为传统的相声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拜师名家

贯口里藏着文化速成“高速路”

在“相声遇上歪果仁”这个团队里,成员们各自与相声有着不同的过往,然而,正是由于对相声的热爱,他们最终汇聚到了一起。

2010年,乌克兰青年耶果在第九届“汉语桥”赛事中崭露头角——他不仅赢得了乌克兰赛区的冠军,还获得了通往中国总决赛的宝贵门票。正是在这场汇聚众多高手的大赛中,耶果邂逅了携外籍弟子登台的丁广泉。仅凭几句话便激发了现场的热情,这种通过语言艺术创造快乐的魔力,立刻深深打动了耶果——他这才意识到,中文竟然可以这样“玩”!

自那时起,乌克兰的这位学霸开始了对明星的狂热追求:日间刻苦研读汉语教材,夜晚则反复观看相声表演的录像。辛勤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了丁广泉师傅门下的一名外籍弟子。

初次见面,丁广泉便让耶果试演一段《八扇屏》,面对其中充斥着典故的贯口,这位乌克兰青年感到十分困惑:“这哪里是学习中文,简直就像是在进行考古研究!”然而,随着练习的深入,那些难懂的词句竟然变得清晰易懂,一个个历史人物仿佛在台词中“复活”一般。

回想起往昔,耶果不禁感慨万分:“当时只觉得是在背诵台词,未曾想师父其实是在引导我们驶上了一条文化学习的‘快车道’。”在相声的浸润中,耶果逐渐领悟到相声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汉语学习的有力工具,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走进生活

将见闻融入表演

西田聪,这位来自日本关西地区著名喜剧中心的京都人,起初报名北京语言大学与丁广泉共同举办的“快乐课堂”,目的仅仅是为了矫正自己的中文发音。然而,未曾料到的是,这一决定竟使他与相声艺术产生了深厚的渊源。

身为日本“漫才”发源地的后人,西田聪敏锐地洞察到这两种喜剧形式之间的差异:“漫才就如同‘快门捕捉’,专注于追求瞬间的欢笑;而相声则更像是‘拉长镜头’,注重于渐进式的幽默感。”这种艺术交融激起了他对学习的极大兴趣,同时也使他结识了诸如大山、耶果等有着共同志趣的海外同行。

在学习相声艺术的过程中,西田聪逐渐领悟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更应深入到文化的层面。他坦白表示,起初他将相声视为提升中文水平的手段,但后来逐渐认识到,语言本身才是真正的工具。因此,他开始积极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并将这些经历尝试性地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之中。

风格打造

“国际玩笑”有包袱也有度

相声演员在表演艺术上寻求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是他们的基本课程。“相声遇上歪果仁”这个团队也在这一艺术磨砺中共同进步——闫佳宝如同一位“文化使者”,引领这些外国年轻人不断精炼剧本、调整表演节奏、塑造角色形象。他们敢于将“绝绝子”“芭比Q了”等流行网络用语巧妙地融入传统段子中,甚至将外卖小哥、直播带货等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场景编织成新颖的笑料。“这并非单纯的相声表演,而是通过相声这一形式,表达我们对中国社会的独特见解。”耶果这样说道。

然而,在保持相声传统韵味的同时,还需吸纳外国演员的个人特色,这无疑增加了内容创作的挑战。幸运的是,“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自有应对之策。他们善于捕捉网络热点,进行二次创作,以此达到拓宽传播范围的目的。比如,当综艺《再见爱人》的收视率持续走高时,闫佳宝便在演出中巧妙地加入了“不同国家恋人分手方式”的互动环节。乌克兰人与中国通婚的男子耶果正在台上讲述他家乡的分手传统,这时,他的中国籍妻子突然出现在舞台上。面对“惧内”的丈夫与“分手文化”的碰撞——只需一个眼神,丈夫便瞬间屈服,这种反差带来的喜剧效果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顶点。

在这个文化交融的舞台上,创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如何妥善应对幽默中所可能引发的冒犯感。

来自澳大利亚的配音艺术家李百可坦言,她对闫佳宝及其同仁在研读剧本过程中对分寸感的拿捏表示赞赏。闫佳宝在运用幽默时,不会随意采用可能冒犯他人的笑话。在与不同国家的演员交流时,他还会明确指出哪些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我们得以迅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西田聪曾坦言,在初入团队之际,他甚至不敢尝试所谓的“国际玩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国际玩笑”不仅能在相声表演中拓展更深层次的交流领域,还能拉近他与观众的距离。

舞台之下

操着地道京腔 成为学生的榜样

舞台上灯光璀璨,这些外籍青年们身为技艺高超的相声表演者;演出落幕之际,他们各自带着职业角色,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他并不将自己视为外国人,他的中国风味甚至超过了某些地道的中国人。若熙笑着评价道,这位乌克兰籍的女婿不仅精通汉语,而且对中国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每逢佳节,他在餐桌上用流利的中文讲笑话,总能引得全家人开怀大笑。

西田聪同样能够流利地说出纯正的北京话,他喜欢玩核桃、品尝卤煮,搭配着焦圈饮用豆汁,穿着老式布鞋在潘家园闲逛,这些活动都是他钟爱的。目前,他在北京担任日语教师,经常有学生特地跑到剧场来听他讲相声,学生们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得像您学习中文一样,把日语也学好。”而西田聪则谦虚地表示:“我其实就是喜欢相声,没想到还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说实话,我的相声技艺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在采访过程中,西田聪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相声这门艺术的敬畏之情。他表情庄重地阐述道:“相声艺术注重塑造人物形象,而我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功力。”

更远目标

不断打磨作品 到世界各地巡演

实际上,作为团队的负责人,闫佳宝心中也存有忧虑:“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如何确保观众持续支持。”在团队排练期间,常常能听到成员们欢声笑语,然而大家心中都清楚,要让观众开心,远比让团队成员自己笑来得更为艰难。与耶果享受创作过程不同,闫佳宝更看重观众的回应:“只有当段子引起共鸣,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群外籍青年相声表演者,在不断提升技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职业道路上的种种考验。将个人兴趣转化为职业生涯实属不易,然而他们怀揣着更为宏伟的愿景——那就是在全球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耶果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如此表述。

近期,“相声与外国朋友相遇”这一节目分别在巴黎和伦敦展开了巡回演出。尤其是巴黎的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为闫佳宝与耶果带来了极大的信心。闫佳宝感慨道:“笑声跨越国界,幽默成为了全球通用的语言。”说完,闫佳宝与耶果相互投去了一丝微笑。

目前,该团队正致力于搜集来自海外观众的宝贵反馈,持续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他们期望,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形式,相声能够给全球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带来愉悦和心灵的契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