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铁为何必须被破产?背后原因引人深思(台北传真)

2025-07-07 -

台岛高速铁路的离奇故事再次续写新篇章。近期,台湾“交通部长”叶匡时宣布了辞去职务的消息,原因在于他提出的让高铁摆脱破产困境的方案遭到了蓝绿两党的共同否决。实际上,这条连接台岛南北的铁路在近几年已经实现了盈利,甚至在元旦假期期间出现了车票一票难求的景象。然而,它所承受的政治压力却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的结局。

说好的“BOT”呢?

从台北至高雄,若沿高速公路行驶,需耗时五至六小时;而乘坐高速铁路,仅需短短90分钟。这条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铁路,横贯台湾岛南北,以其快捷的行车速度和优质的服务,极大地便利了台湾民众的生活。此外,它还被誉为“全球最大的BOT项目”,然而,正是这个名不副实的头衔,给台湾带来了诸多困扰。

所谓“BOT”模式,即“建设、运营、移交”,意指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某个项目,并在运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1997年,台湾高铁公司凭借“政府无资金投入”的BOT策略,成功击败了中华高铁公司,后者提出的方案是政府出资高达1495亿元新台币,从而赢得了高铁项目的竞标。

彼时台湾经济繁荣,民众士气高昂,若能迎来一个“全球最大的BOT项目”,无疑是如虎添翼。然而,接下来的曲折故事,却让众多人目瞪口呆。

台岛高铁公司中标后不久,便向当局反映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依照竞标规定,高铁公司需自行筹集1322亿元,并额外通过债权融资获得3083亿元。然而,现实情况是,公司五大股东仅筹集到290亿元,剩余所需资金均无着落。

高铁建设对台湾的经济和政治至关重要,一旦其失败,可能会引发一场政治风波。因此,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湾当局竭尽全力填补漏洞,先是动用了2000多亿元的公共基金,接着又由当局提供财务担保,从日本银行借得800亿元,从台湾银行借得400亿元,并且四处寻求民间投资,最终成功筹集了所需资金。

此举的代价包括两点:首先,台当局为确保项目安全,与高铁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平等条约”,约定若高铁工程失利,当局将出资回购,换言之,开发商无需担忧任何风险,成功可分得利润,失败则由政府承担损失。其次,在高铁的实际投资中,当局出资比例高达84%,而民间出资仅为16%,原本承诺的“BOT”模式,至此已沦为笑谈。

最后一根稻草

高铁建设过程中引发了诸多争议。例如,高铁公司的五大股东出资不多,却承揽了大量高铁工程项目,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受到了外界的广泛批评。尽管如此,该工程最终还是得以完工,并于2007年正式投入运营。

通车之后,新的挑战随之出现。起初,台当局对高铁的客流量进行了预估,认为其每日可达二十至三十万人次。然而,自2000年以来,台湾岛的经济状况急剧下滑,导致高铁的实际客流量起初仅有4.3万人次,而目前也仅维持在12.2万人次,连预期的一半都未能达到。因此,高铁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运营状况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9年,亏损累计一度高达700亿,得益于当局的干预,实施了融资重组、降低了利息等措施,公司才得以暂时缓解了压力。

在高铁项目的资金筹集阶段,为了吸引投资者,曾发行了超过500亿元的特别股票,其中已有一部分超过100亿元被赎回,目前尚有400多亿元未偿还。自2014年初起,这些特别股票的股东们纷纷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追讨股息和股本,并且多数案件均以胜诉告终。

当前,台湾高铁的资本总额约为1000亿元,但累计亏损已超过500亿元。若400多亿元的特别股需赎回,公司即刻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危机,面临破产边缘。如同骆驼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一般。

台“交通部”为重振高铁,制定了一项计划,该计划涉及既有股东减资六成、引入民间资本以及特许经营期限延长40年等多项措施。然而,此方案不仅遭到绿营的指责,认为其“只图特定财团之利”,连蓝营亦表示反对。1月7日,国民党团会议以18票对零票的压倒性票数予以否决。会后,叶匡时随即提出了辞职。

1月10日,台湾当局“行政院”在会议中确立了基调,决定朝向接管高速铁路的目标迈进。一旦台湾当局接管高铁,随之而来的便是承担上千亿元的债务负担,这无疑将给本就紧张拮据的财政状况带来更大的压力。

政治决定高铁命运

为何素来立场迥异的蓝绿两大政党,此次却出奇一致地反对高铁救助计划?这方案是否真的存在重大问题?

方案在理论上是具备可行性的。以特许期的延长为例,当初台湾当局仅赋予了高铁公司35年的特许期限,然而后来却发现实际客流量并未达到预期的一半,盈利全被高昂的折旧费用所抵消。高铁的预期使用寿命可达百年之久,然而若仅以35年计算,每年的折旧费用便高达200多亿元。在全球三大“BOT”项目中,英法隧道的特许期为99年,英法高速铁路的特许期同样为99年。

民进党指出,该方案实为向财团输送利益,国民党对此难以忍受:想当年,李登辉与陈水扁曾向高铁公司输送诸多利益,直接导致了现今的混乱局面,而今民进党却反咬一口!既然如此,不如一刀两断,宁愿让高铁公司破产,由当局承担后果,也不愿背负“图利财团”的恶名。

因此,蓝绿两党表面上看似乎行动协调,实则他们的根本立场截然相反。《联合报》的评论文章指出,对于台湾民众来说,高铁是一项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他们绝不允许其被废弃;然而,在政治人物看来,高铁既是负担也是利益,更是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的手段,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策略。负担无人愿意承担,各方利益却争得激烈,如今的高铁正处在一个无人愿意承担负担的节点,“朝野”双方于是纷纷放弃。

在台岛当前的政治环境下,若国民党一意孤行推动方案通过,必将遭受来自各方的指责和抨击。据台岛《天下》杂志的文章指出,台岛在最初根本不具备足够的社会成熟度,无法支撑高铁BOT项目的实施。如今,高铁是否走向破产,其关键也在于台岛社会的成熟度。

(本报台北1月11日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