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一梦助力网剧找回网感,古偶网感强势回归
网络自制剧在初期阶段,“网感”成为了其必备要素,从2012年至2015年,诸如《万万没想到》和《屌丝男士》等作品,凭借其制作上的简陋和剧情的直白,共同塑造了一种融合了无厘头、恶搞以及幽默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便是那个时代网络剧所特有的“网感”。
广受欢迎的“网感”并非仅仅是春晚那种简单地将网络流行的梗叠加起来的模式,它更体现为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包含两个层面:首先,它是对“屌丝”身份的自我嘲讽,比如王大锤常常以面无表情的姿态示人,美女对其视而不见,老板也对他不甚重视;其次,它是对现实世界的解构,王大锤在古今与现实之间游走,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希腊神话,都能成为他故事的背景,那些高高在上的传奇人物和经典故事在他笔下都变成了笑谈。
然而,这类所谓的“屌丝剧”很快便陷入了内容雷同的困境,最终被长视频内容的高品质化以及剧场化的发展策略所淘汰。目前,剧集的主要竞争领域已经转向了网络平台,然而,那种独特的网络风格正在逐渐减弱,剧集的风格逐渐趋向于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
近期上线的《书卷一梦》以及去年推出的《永夜星河》似乎都重新激发了网络流行元素。《永夜星河》的女主角穿越至捉妖故事,以反派角色身份不断遭遇死亡与重来的循环。《书卷一梦》里,女主角宋小鱼置身于古装偶像剧剧本之中,遭遇编剧精心设计的诸多荒诞剧情。这些零散且充满恶搞的情节,让人感受到了网络流行元素的回归。
十年前,“网感”成为了网剧的基调。大鹏和王大锤的作品为这种“网感”提供了生动的诠释。剧情简明扼要,对精英文化和传统叙事进行了讽刺。这样的网剧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其观看量和广告收入都相当可观。然而,在庞大的流量和丰厚的商业回报的驱使下,网剧开始追求热门IP和豪华的制作团队,进而引发了同质化和低俗化的争议不断。
在长视频平台间的激烈竞争中,网剧行业逐渐转向了对高品质和分类明确的追求。这一转变导致具有鲜明“网感”的网剧变得尤为罕见。2020年播出的《传闻中的陈芊芊》便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强烈“网感”的网剧之一,其独特的荒诞剧情和自嘲风格使其在当年脱颖而出,成为一大亮点。
近年来,热门剧集普遍以严肃题材为主,内容上鲜少展现那种“旁逸斜出”的风格张力,形式上则越来越趋近于电视台播放的剧集。所谓的“网感”,连同其草根特质、讽刺意味和解构风格,在长视频领域边缘化之后,又重新在互联网上弥漫开来,进而推动了剧情短剧的繁荣发展。
自去年起,国产剧中“网感”元素重现,特别是在古装偶像剧中。这些剧集通过“穿书”这一机制来展现“网感”。例如,《书卷一梦》与《永夜星河》中,女主角穿越至剧本或网文的平行世界,遭遇诸多离奇情节,对剧情进行预测并与观众同步思考,从而实现了古偶剧对自身结构的解构,形成了一个闭环。
古偶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网感”的转变,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类型灵活性。它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逻辑,也不需要承载严肃题材的情感表达,因此拥有拆解剧本和自我嘲讽的广阔空间。与此相对,现偶则受到现实题材表达限制和社会禁忌的束缚,难以实现风格的创新。
古偶作品迭代迅速,每年都会涌现出新的主题和边缘文学。这种不断更新的特性使得古偶能够融入短视频、游戏、网络小说等新兴的叙事手法,持续与时代精神及流行文化保持同步,始终站在网络潮流的最尖端。
如今,“网感”在古装剧的流行与十多年前流行的网络剧存在根本差异。那时,自制剧的成本相对较低,“网感”主要是在资源受限情况下的自然反应。而现今,长篇剧集主动采用“网感”是为了打造全新的内容体验,并缩短与观众的距离。遵循规范的类型化叙事已经成为网络剧的“通用语言”,而“网感”则为表达不同的情感调性提供了可能,有助于缓解类型化叙事的疲劳感,提升观众的参与度。
宏观数据显示,观众对“网感剧”的热情不减。《永夜星河》与《书卷一梦》的开播热度双双创下新高,这反映出观众对这类剧集的新鲜感依然强烈。那些重新回归剧集制作领域的“网感”元素,已不再具备起初的粗糙质感,转而变得更为抽象和细腻,为不同类型的剧集增添了细微的差别和独特的风格。
至于“网感”为古偶带来的新鲜感能够维持多长时间,以及未来的观众是否还会对“网感剧”保持需求,这恐怕只有通过更长时间的内容反馈才能揭晓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