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4.8亿斤!这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意义非凡
版式设计:张丹峰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5年我国夏粮生产实现稳定增长,种植面积大致维持不变,平均产量也保持稳定,总产量达到了2994.8亿斤,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降幅为0.1%,整体态势依旧稳固。
自今年起,我国各地方和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粮食安全党政共同责任制度,切实强化粮食生产的职责,努力克服旱灾等不利条件的干扰,最终呈现了一份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
韧性足
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抗旱保粮
一季又一季的辛勤耕作,汇聚了农民的汗水和辛劳。既抗旱又防洪,夏季的收割与播种轮番进行,田野上层层叠叠的麦浪,最终变成了仓库中一颗颗闪亮的金黄粮食。
今年夏季粮食总产量达到了2994.8亿斤,相较去年有所下降,减少了3.1亿斤;同时,每亩的单产量为375.6公斤,比去年提高了0.1公斤。
总产量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降幅为0.1%。这一变化不仅与播种面积的变化有关,还受到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透露,自今年起,河南、陕西等主要粮食生产区遭遇了较为严重的干旱,这对夏粮的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西部部分地区正对夏秋作物种植结构进行持续调整,减少了夏杂粮、春小麦等夏收作物的种植,转而种植玉米等秋粮作物。因此,全国夏粮播种面积降至3.99亿亩,较上年减少了52.0万亩,降幅达到了0.1%。
观察全年粮食生产情况,夏粮产出大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魏锋华指出,尽管今年的夏粮产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大,整体上维持了稳定态势,这对于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应对国际形势的复杂与严峻、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回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秋季粮食产量占据全年粮食生产的主要部分。目前正处于秋季粮食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农业农村部已经启动并实施了为期100天的“奋战100天抓夏管提单产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该行动旨在指导各地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作物茁壮成长,确保“双抢”工作落实到位,增加种植面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单位产量,加强防灾减灾和病虫害控制,确保秋季粮食丰收的基础得到稳固。
夏粮产量稳定且丰收,彰显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强大韧性,而这得益于一系列精准施策和有效应对措施。
今年遭遇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旱情,幸亏抗旱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秦春明家的麦田亩产达到了1200多斤。秦春明,这位河南省延津县的种粮大户,如此说道。灌溉充足,他家的麦田今年共浇了5次水;设备更新,灌溉时使用了自走式喷灌机和微喷带;技术提升,农技专家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开展了“一喷三防”的工作。
在湖北地区,通过实施“工程调水”与“人工增雨”相结合的措施,鄂北调水工程与12座水库联动,开启闸门进行供水,并进行了4次人工增雨作业,同时积极推进“一喷多促”的综合防治工作,成功完成了165万亩旱地小麦的抗旱灌溉。而在河南,大中型灌区也开启了引水闸门,总计进行了1.14亿亩次的抗旱浇麦工作。
中央财政为了助力小麦生产,提前划拨了16亿元“一喷三防”专项资金,并迅速分配了3.76亿元用于农业生产防灾救灾的资金。在今年春季灌溉期间,5500多处大中型灌区全力以赴,致力于抗旱和保障灌溉工作。
刘录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如此评价道:“今年夏季的小麦产量大增,这得益于我们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抢收行动。旱情及早发现,抗旱措施迅速实施,效果显著。”正是这种强大的生产抗逆能力,使得原本“有望丰收”的愿景最终成为了“实际丰收”的现实。
夏粮稳产丰收,背后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五月底,豫鄂皖地区接到大面积强降雨的预警信息,三省迅速调集机械设备,全天候展开抢收小麦的工作,仅用5天时间便完成了超过1亿亩小麦的收割。进入六月初,江苏地区也遭遇了强降雨,全省紧急动员,投入了1.9万台烘干机,在3天内成功抢烘了苏北、苏中地区的240多万吨湿粮。
我国农机装备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联合收割机不断更新换代,机械化作业已成为“三夏”期间的主要工作模式。今年夏收期间,全国共投入了80万台以上的联合收割机,其中跨区域作业的超过20万台,小麦的机收损失率平均控制在1%以下。得益于完善的区域间互助合作和应急响应体系,今年的麦收进度比往年提前了2至3天。
更稳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核算夏粮产量,我们发现今年全国夏粮的平均产量同比提升了0.1公斤,整体上保持稳定。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优质耕地、优良种子、先进机械和科学种植方法的有机结合。
耕地对于粮食生产至关重要。到了2024年年末,我国已成功打造了超过10亿亩的高标准农田。这些“田地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沟渠互联互通、旱季可灌溉、涝季能排水”的优质田地,在今年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距离仅几十米的地里,每隔一段便可见一个出水口。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能远程控制灌溉小麦。位于河南省西平县的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种植大户丁军华已为小麦进行了四次灌溉作业。
刘录祥指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了“遭遇大灾减产少、小灾稳定产、无灾增产多”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些高标准的农田以及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小麦的产量表现相当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因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确保今年夏粮的稳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良种+良法+良机”融合释放新质生产力。
优质种子是核心,为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正大力推动种业振兴战略,优良品种在粮食增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已超过45%。在河南省滑县,如“滑育麦1号”等优良品种既抗倒伏又抗病害,每亩产量可达1400斤,从而从源头上稳固了丰收的基石。
实施优质法规,实施精确管理挖掘潜力。“小麦的产量是否高,主要取决于‘每亩穗数、每穗粒数、每千粒重’这三个关键因素。”刘录祥这样说道。在今年的夏粮生产阶段,各地都高度重视并切实执行了小麦的宽幅精播、水肥一体化以及“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措施,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抓住宝贵时机,提升生产效能。我国生产的每秒9至10公斤的大容量联合收割机已成为跨区域收割的主力机型,其效率相较五年前提升了超过30%。大量配备北斗导航辅助驾驶、作业质量监控、触控操作界面等智能化功能的联合收割机正投入生产一线,有力地推动了夏收的高效进行。
目前,我国农作物在耕种收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63%以上。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深度融合下,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得到了有效释放,为夏粮的丰收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有新意
好粮食成了好产品,好收成变成好收益
夏粮生产账目反映出增收情况,可以看出,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粮食产业在提升质量和效益上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种植粮食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激发,优质粮食变成了优质产品,丰收的成果转化为了丰厚的收益,创新举措层出不穷。
支持有力,服务贴心。
王玉芹,这位来自山东省平度市的种粮大户,对于政府资助的“一喷三防”项目所带来的实惠有着清晰的认识。她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账本,里面记录着每年因这项措施节省下来的32万元。除了每亩地获得60元的技术补贴,今年她的4000亩麦田还额外享受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优惠政策。
于永强在安徽省蒙城县小涧镇的粮食收购点完成了新麦的销售。他所流转的超过200亩麦田,今年已全部委托给海峰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进行托管。这样一来,他在种植过程中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由于麦子品质优良,每公斤的售价比市场价高出0.16元。再加上托管服务带来的成本节约,总计每亩地净增收益达到了186元。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正致力于为农户提供全面的一站式服务,涵盖从农资配送到农机调度,再到产后烘干和仓储收购等环节。在今年夏收期间,特别是在麦收的关键省份,有3900多家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2000多家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以及6900多支常态化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它们齐心协力,共同构建起一张无缝覆盖全程的保障网络。
政策托底,优粮优价。
在位于山东省禹城市的五得利集团禹城面粉有限公司的收购站点,电子显示屏上不断更新显示着小麦的容重、蛋白质比例以及收购的行情。“这里的‘强筋麦农大753’品种,其蛋白质含量达到了16.9%,品质属于一等,而且其收购价格每斤比普通小麦高出了一角五分。”禹城市尚信齐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张树军这样介绍道。
我国在当前年度对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提升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确保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同时扩大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投保范围,并启动了中央统筹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粮食和地方政府抓粮工作的积极性。
在今年的夏粮收购阶段,河南省、安徽省以及河北省陆续启动了相应的最低收购价应对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的小麦市场表现出购销两旺的景象,价格总体保持稳定,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远眺辽阔的田野,各地正稳步推进粮食种植工作,集中力量发展主要作物、关键区域和核心环节,密切关注重要农时、关键技术和核心要素,竭尽全力夯实秋季粮食丰收的根基,力争实现全年的粮食生产目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