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女王思文:幽默背后,皆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5-07-12 -

总有人不断地发表评论,“导演组简直是看走了眼”,“别再拿你是陕西人来说事,给我们丢脸了”,“你难道不知道自己长得让人恶心吗”……我生平从未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过有人这样评价我的外貌,实在想不通为何一站上舞台,我就变成了一个令人作呕的形象。我观看了视频,确实显得有些令人不适,这并非别人的错。我心想,脱口秀演员真是太难了,既要讲得好笑,还要长得好看。

未曾遭受网络暴力折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这种打击的残酷性。然而,如今我选择直接删除那些评论,并将对方拉入黑名单,一旦如此,对方将面临3天的禁言处罚,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那是因为每当你说完一个笑话,观众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你便能够体验到与台下一众观众深度交流的愉悦,完全沉浸在那短暂的一刻,以至于你会忽略时间的流逝。许多人经历过这种犹如顶峰般的脑内高潮之后,便选择辞去原来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脱口秀的舞台上,因为日常的工作所给予的成就感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脱口秀演员同样适用“十万小时法则”

成为一名脱口秀表演者并非众人所认为的那样风光无限,反而对个人的修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众多人群怀着对金字塔尖收入的高期望,纷纷盲目投身于该领域,甚至不惜采取诸如辞职等极端行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就如同传销一般,看到传销头目开着豪车住着豪宅便心生向往而加入其中,然而这些都与自己毫不相干。残酷的事实是,众多演员的月收入仅有三四千元,整个行业内收入与我相当的人寥寥无几,不超过三人。

众多人仍旧坚信脱口秀领域主要依赖天赋,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私信我表达,“我天生幽默,我的笑话非常有趣,每当我开口,周围的人都会笑出声,你觉得我是否适合从事这一职业?”

我认为能够投身这个行业的人,至少都对喜剧情有独钟。对喜剧的这份天然喜爱,会驱使你不断地观看相关作品。我们部门里像张博洋、庞博、呼兰这样的同事,对赵本山、赵丽蓉的小品台词以及郭德纲的相声内容了如指掌,能够一段接一段地脱口而出,这充分说明他们观看的次数之多。

然而,对某一领域的热爱与个人天赋,并不能保证你适合从事这个行业。正如程璐所言,初入行时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并不困难,真正考验人的是能否在第二年、第三年乃至更久的时间里,依然保持这样的高水平。

初登舞台时,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新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考验着你的耐力和心态,以及你对生活的热情。若你不将其视为一份事业,它很可能会让你的心态变得极其复杂。有的人首秀表现优异,却不愿再挑战自我,打破自己的光环;而更多的人,首登台时表现不佳,便觉得何必忍受观众的冷漠和嘲讽,实在没有必要。

脱口秀界如同逆流而上,稍有不慎便会落后。即便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表演者,若连续半年未登台、未创作新段子,再次相遇时,你便会发现他似乎与行业脱节。这是因为整个行业都在飞速前进,唯有你不断加速前进,才能让观者感受到“你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而进步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你对世界、对问题的观察角度上。我认为人最终展现出来的,正是你的思想。因此,你必须让思想持续进步,从而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脱口秀实际上是你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后的产物。大家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区别在于你作为转化器的思想境界。

李诞在参与《今晚80后》节目时,所讲述的笑话常常令人捧腹。然而,在《吐槽大会》关于孤独主题的一期节目中,他提到了,“我曾向奶奶询问,为何我如此孤独”。你或许不会觉得他是在故意逗乐,但他所表达的是他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这些内容或许并不总是那么好笑,却无疑反映了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此行业将持续推动你进行自我提升,例如《脱口秀大会》这样的竞赛节目,便是促使你不断进化的途径;若你不进行自我更新,不吸收并接受痛苦,便无法在这个舞台上立足,迈向新的阶段。张博洋堪称一例,在第二届《脱口秀大会》中,起初他并不愿意登台,认为若自己没有满意的作品便不打算上台。然而,后来他改变了主意,愿意上台表演。但最终,他还是决定放弃比赛。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该比赛对他形成了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2019年对我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我个人的经历颇为丰富。若要评分,我给自己打至少95分。这一年,我不仅经历了父亲的离世,还再次参加了《脱口秀大会》,并荣获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外,我还参与了众多商业活动,为公司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现在,在幽默音频课程的基础上,我更是出版了《说笑:有效有范儿的表达技巧》一书。可能结果不一定都特别好,但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突破。

《说笑:有效有范儿的表达技巧》

每月我都会有细微的变化,譬如,我近期正阅读《原则》一书,书中提及了关于痛苦的话题。我过往总认为痛苦是人生中必须承受的恐怖经历,能避免则尽量避免。然而,该书启示我,痛苦实为一份馈赠,持续直面痛苦的过程,将不断推动自我更新,拓展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且在战胜痛苦之后,你将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我回顾过往所遭遇的种种磨难,真正战胜它们后,心中充满了喜悦。然而,似乎我生活中的磨难正逐渐减少,因此,我最近开始期盼新的挑战,期待在战胜它们后,我能获得何种惊喜,体验何种情感,或许这将使我更加幸福。这便是我近期在价值观上的一次微妙转变。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不少成长,例如在合作撰写《说笑:有效有范儿的表达技巧》一书中,我发现出版社的编辑们思维非常清晰。在梳理思路时,我随意地闲聊,而对方却能立刻指出,“第一章的内容已经完备”;“第二章仅缺一个关键点”。我当时的反应极为震惊,毕竟我向来是个缺乏条理和系统的人;然而,那之后,我便开始有意识地着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脱口秀表演者这个职业每时每刻都在面临困境,无法创作出段子的情况十分常见。即便是技艺高超的脱口秀演员,一个月内能创作出一个五分钟的全新段子已属不易。然而,观众却总是渴望听到新鲜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演员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像作家那样广泛阅读、勤加练习,直至努力积累到足以形成肌肉记忆的程度,从而尽可能地突破创作瓶颈。

幽默=豁达+真相

我始终认为,即便缺乏幽默的技巧,只要心态宽广,能够容忍生活中的阴暗面,并接纳自身的不足,幽默感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比如,当你能够自嘲时,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豁达的体现,他人也会觉得你颇具趣味。

私下里,人们常觉得我的言辞既尖刻又风趣,认为我是个毒舌之人,然而我自认只是揭示了表象之下的真相。记得有一次聚餐,A是B的客户,A对B连番挑衅,B无奈只能强颜欢笑。就在这时,A突然道出“谢谢你请我吃饭”,B顿时愣住。我接着说,“你那突如其来的好意让他感到措手不及”,话音刚落,在座的人纷纷捧腹大笑。

张绍刚老师曾言,“老公是睡在上铺的兄弟”这一流行语之所以广受欢迎,关键在于我揭开了众人心中那层难以言说的窗户纸。大家对此心知肚明,却鲜少有人能明言其事,而你却成功引发了众人的强烈共鸣。

在我着手撰写《女人的存在感是挣出来的》这一篇作品时,我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塑造着一个独立女性的形象,更未曾料到这会成为我的个人标签。

这段文字的起因,是众多女性在微博上向我私信,向我倾诉她们在婚姻生活中的痛苦。她们中的大多数,正如人们常说的非独立女性——她们不外出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却时常遭受婆婆的责骂和冷漠对待,而她们的丈夫也缺乏关心与体贴。我心中所想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她们应该去工作、去赚取收入。因为如果她们在经济上不能实现独立,那么她们将很难摆脱这种命运的束缚。

我当时的感受是,这段话的主题显得极其低俗,宣扬“女性必须拥有财富”的观点,我对此颇为反感。然而,唯有将话说到如此程度,她们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物质条件是人格自主的基础,而你的生活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

独立女性的这一称谓之所以能够延续,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幽默界普遍存在着一种直男文化的倾向。

幽默象征着一种话语的权力布局,它需要人们以旁观者、超然者的态度去审视,才能达到幽默的效果。通常,男性在这方面更为常见,而女性则较难从当事人的角度抽身。此外,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强调“循规蹈矩”,然而,规矩本身往往与幽默无缘。提及我有一位同事被称作逗趣之人,你的直觉或许会指向“他可能是男性”,同时你可能会想,将“逗比”一词用于女性似乎不太妥当。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普遍期待,而在美国,幽默与直男文化之间的关系亦然。

幽默这一特质能显著提升个人魅力,如同聚餐时,即便你身份和财富平平,一句恰当或风趣的话语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幽默感强的男生往往更受女生青睐。这不仅体现了你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也彰显了你的豁达心态。

我个人的喜好是取笑他人,诸如某人穿衣风格颇具趣味,或是说话带有浓重的乡土口音,我便会尤为热衷于模仿他们。此举常会引起他人的不悦,有一位同学甚至通过录像留言对我说:“王思文,你可曾想过,在你取笑模仿他人的时候,对方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女生往往将尖酸刻薄视为一种幽默,这种行为多少让人感到压力。但若她们能真正放松心态,不再将伤害他人视为幽默,那么她们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我会觉得她们非常可爱。

我将把不同层次的舞台视为我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起初是参加开放麦,那时的观众仅有二十人;接着是周末的商业演出,观众增至两百人;随后是参与《今晚80后》节目的录制,现场观众超过一百人,而电视观众则众多;紧接着是参加《脱口秀大会》,以及与明星同台的《吐槽大会》,再到春晚,尽管未能入选,但至少进入了主会场的一号厅;最后则是全国巡回演出。我和呼兰曾在哈尔滨举办巡演,那座可容纳1600人的双层剧场座无虚席,要在这个规模巨大的场地中保持表演的张力,需要充沛的能量,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坦白讲,我并未对人生设定任何蓝图,例如,五年前我绝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位相当不错的脱口秀表演者。我感觉自己的人生总是充满了变数,而且我极不擅长坚持执行计划,一旦决定要做某事,往往仅坚持了两天便放弃了,因此,我最终选择不制定任何计划。无论是音频教学,还是这本即将出版的书籍,都是在你此刻提出这些建议后,我觉得可行便着手去做。

常言道,小红得靠捧场,大红则全凭天命,各行各业中,一个人若能做得十分出色,必然有其命运使然。对此,我唯有感叹,顺应命运的指引,它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就这么简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