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读笑话,轻松探讨供给与需求的奇妙关系?
第6章 读笑话,谈供给与需求
在市场运作的规律影响下,各类商品一旦出现市场需求,便会相应地出现供应,供需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阿司匹林到汽车,各类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不仅催生了相应的需求,同时也为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这种“供给能够激发自身需求”的现象,正是萨伊法则的生动体现。
无中生有,创造需求,即便是对那些本不需要拐杖的人,也能巧妙地将拐杖推销给他们,这便是营销艺术中的极致表现。
· 消费者的需求似弹簧,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反之亦然。
舞厅里的女人——笑谈“供求关系”
一位女士:“舞厅里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一位男士:“如果舞厅里没有好男人,舞厅里还会有好女人吗?”
趣评:遵循市场法则,一旦某种商品存在市场需求,相应的供应便会随之出现。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笑话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中,需求与供应这两个概念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石。需求,即人们因对某件产品的需求而产生购买意愿;供应,则是指商家根据市场需求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供求关系,即在商品经济体制下,商品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联系,这种联系实质上是生产与消费在市场层面的具体体现。
依据萨伊定律,供应往往能够自行生成相应的需求。现今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理论。比如,手机取代了BB机,而手机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促使消费者持续追求时尚,正如新近上市的3G手机,无疑将取代众多旧款手机。因此,现今的市场确实迈入了需主动激发消费的新阶段,而非仅仅局限于对消费者现有需求的被动响应。萨伊定律所宣称的“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过剩危机几乎不会发生,就业短缺现象更是难以出现”,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应用中,都显得难以站得住脚,这也是它长期以来遭受广泛质疑的根源。
凯恩斯,这位英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一个观点,即需求能够催生相应的供给。这个观点相对容易理解,用简单的话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所在之处,供给便会随之出现。例如,如果因纽特人表示他们爱上了咖啡,那么咖啡生产商就会想方设法将咖啡从巴西运送到北极。这充分展示了市场的强大力量。
实际上,在私有制商品经济这一领域中,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据主导地位。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自然波动来调整供求关系。当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便会下降;反之,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价格则会上升。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彼此之间无法独立存在。
卖钓钩顺便卖辆车——笑谈“萨伊法则”
百货公司经理查核新售货员的工作情况。
问:“你今天有几个顾客?”
答:“一个。”
“只有一个吗?卖了多少钱货物呢?”
答:“5.8万美元。”
经理大为惊奇,要售货员详细解释。
店员表示:“我首先为他挑选了一枚鱼钩,随后又为他提供了钓竿和钓线。询问他钓鱼的目的地,他回答是南方海岸。我建议他应该配备一艘小船会更方便,于是他决定购买了一艘6米长的小型汽艇。接着我又提醒他,他的汽车可能无法拉动汽艇,于是便带他前往汽车销售部门,为他介绍了一辆适合的大车。”
经理惊喜不已,不禁好奇地问:“他只是想买一枚钓钩,你却成功地向他推荐了那么多商品?”
售货员回应道:“实际上,是他的妻子头有些痛,他此行是为了给她购买一瓶阿司匹林。我听他这样讲述,于是我对他说:‘这周末你可以尽情放松。为何不尝试去钓鱼呢?’”
趣味点评:从阿司匹林到汽车,每一项产品供应都能催生相应的需求,同时也为销售提供了契机。这种“供应本身能够激发需求”的现象,正是萨伊法则的生动体现。
萨伊法则,亦称市场法则,其核心观点是:在常规条件下,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供给会激发对其的需求。布罗代尔曾给出一个未署名的阐释:任何商品在市场供应过程中,都会促进资金的分配,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运输费用以及发放工资。这些分配出去的资金,在常规情况下,最终会以需求或购买的形式重新回到市场。简言之,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
米希勒在1842年记录道,纺织业陷入绝境,濒临崩溃边缘:仓库中堆积如山的产品,却四处难寻买家。制造商们陷入恐慌,既不敢继续生产,亦不敢让那些能耗巨大的机械停止运转……尽管价格持续下跌,但情况并无改善;在连番降价之后,棉花的售价已跌至六苏……然而,随之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正是“六苏”这个数字,唤醒了人们的意识。众多消费者,包括那些平时很少购物的贫困人群,纷纷加入购物行列。一旦民众参与其中,便能目睹他们强大的购买力。仓库中的货物迅速被抢购一空。生产线再次高速运转……在法国,一场悄然发生却又意义重大的革命正在上演;这是一场净化革命:穷人的家中开始焕然一新:那些历史上许多家庭未曾拥有的内衣、床单、桌布、窗帘,如今一应俱全。”
训练病人——笑谈“创造需求”
当医生的丈夫常常在妻子面前夸耀自己的医术。
我深知你作为一名医生,成就斐然,即便病人并无大碍,你也能巧妙地向他指出潜在的健康问题。
“这算不得什么,”丈夫颇感自豪,“我的成就源自于我是一名专科医生,我能在自家的诊所中教会病人如何生病。”
妙评:从无到有,激发需求,向腿脚健全者推销拐杖,这方是市场营销的极致之境。
笑话中的经济学概念“无中生有”,原本意指“无风起浪,挑起事端”,体现了一种不安分的心理。然而,从商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巧妙运用“无中生有”则可以视为“创造力的展现”,这种策略在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方面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赵本山演绎的“卖拐”一幕,想必大家印象深刻。回想起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这位笑星用他妙语连珠的口才,将范伟饰演的角色描述得让人分不清真假,判不明是非。他竟然能让一个健康的人瞬间感到病痛,连小病都变成了大病。范伟不仅掏空了自己的钱包,买下了对自己毫无价值的拐杖,更是心甘情愿地将自行车拱手相送。
“卖拐”这一故事深刻地揭露并抨击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无知状态以及做好人不易的现状,同时,在欢声笑语中,它也引发了我们对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
营销之至,在于创造需求,此乃营销之至高境界,亦预示着营销未来发展的新动向。在“卖拐”这一节目中,“高秀敏”曾感慨于大街小巷满是健步如飞之人,拐杖如何能畅销?然而,“赵本山”却另辟蹊径,他针对“范伟”这一角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拐杖需求”,这正是“赵本山”的独到之处。构建需求并非脱离实际,而是需要挖掘、萃取、拓展、深化、革新,这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营销手段。同时,创造需求也是对市场细分理论的一种深入实践,若运用得法,无疑能有力地确立一个崭新的市场细分地位,使后续竞争者难以撼动。观察现今的营销领域,整体上仍停留在满足现有需求这一层面,然而,我们亟需培养这种观念,寻求相应策略,唯有如此,营销领域方能实现质的飞跃与进步。
打造需求需深入了解顾客内心,实施有效引导与激励,实施个性化情感营销,同时细致入微地把握节奏,最终促成交易。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务必牢记,无论是交流、广告还是促销,它们都只是手段,根本目标在于促成销售,实现“成交”。更要善于捕捉时机,把握机会迅速完成交易,否则便徒劳无功。
算命先生的铁口直断——笑谈“凯恩斯主义”
有一个算命先生,铁口直断,灵得不得了。
某日,某时,某刻,他最钟爱的古董将被击碎,有人曾如此预言。
这人听了,十分害怕,一直守着他的古董,因为太值钱了。
到了那个时日、那个瞬间,他始终坐在一旁守护,想要看个究竟,究竟如何才能打破僵局。夜色渐深,他依旧坚守。母亲催促他休息,他却置若罔闻。母亲问他:“你为何如此固执,不愿安寝?”
他说:“我不能睡,我要看这古董怎么被打破。”
他妈催促多次,还劝说了若干遍,但他始终置若罔闻。他只是反复强调:“我只想看看这古董究竟是如何碎裂的。”
他妈站起身,握紧了手中的拐杖,语气坚定地问道:“这是如何破碎的?听好了,正是如此破碎的。”她一边说着,一边挥舞起拐杖,瞬间将那件古董击得粉身碎骨。
趣评: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
经济学在笑话中的应用: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即需求能够催生相应的供给。基于这一观点,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来刺激需求,以此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这一论点与萨伊定律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凯恩斯在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凯恩斯指出,单纯依赖市场机制并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国家干预的加强是必要的。基于此观点,他建议,当需求出现短缺(即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采取措施以激发需求。随着总需求的提升,投资增加将带动收入增长,进而促进消费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最终实现充分就业,并推动生产(即供给)的扩大。这一论点被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奉为定律,因此叫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广为流传,导致萨伊定律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扩张,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困境。在此背景下,凯恩斯主义显得力不从心,其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甚至开始面临信誉受损的危机。
在社会总需求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它只会导致产量的调整,从而促使经济回归平衡,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局面,而不会引发价格的变动。
犯罪率下降的原因——笑谈“免费品与经济品”(二)
某地犯罪案件数量显著下降。经过多方调查和分析,人们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当地的看守所和监狱张贴了如下公告:“自即日起,凡是被本机构以犯罪或涉嫌犯罪拘押的人员,需自行承担食宿费用。”
趣评:随着免费物品转变为经济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需承担相应的成本。出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他们往往会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
在笑话中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表明,消费价格曲线呈现为一条自左上向右下倾斜的轨迹,其中,垂直轴表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而水平轴则反映了市场的需求量。这表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其的需求量通常会增大;反之,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则会相应减少。
对于大多数常规商品而言,消费者价格曲线呈现向下倾斜的趋势,但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特殊产品。生产商据此制定价格策略,比如通过降低价格进行促销,以此吸引消费者,实现薄利多销,进而提升总利润。反之,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卖家会提升商品价格,以获取更高的超额利润。
免费物品的供需关系不受价格的影响,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无需进行货币交易。然而,经济物品的供需则受供求曲线的制约。所以,当某件物品从免费变为经济品时,消费者需为原本无偿得到的产品支付费用,这通常会导致他们的需求量相应降低。
运用这一理论,对当前诸多现象的分析便显得更为清晰。往昔,用水无需付费,而如今收费举措的实施,无疑能激发公众节水意识;昔日,排放废水、废气并无额外成本,而今征收排放费,则能促使企业削减污染物排放,对环保事业具有深远影响,此类现象不胜枚举。因此,通过逆向运用消费者需求的价格曲线,若期望消费者降低对某项需求的依赖,便需提升其价格。这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调节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前后变化——笑谈“需求价格弹性”
三个朋友在一起吃饭,并且决定各付各的账单。
吃完饭后,服务员走过来问道:“你们还需要来点点心吗?”
“不用了,我吃饱了。”
“谢谢,我可以了。”
“再也吃不下了。”
服务员:“今天的点心是赠送的。”
“哦,那给我一块蛋糕。”
“我要巧克力的,谢谢。”
“我可以要双份吗?”
趣评:消费者的需求似弹簧,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反之亦然。
笑话里谈到的经济学概念——需求价格弹性,它描述了需求量对价格波动所作出的敏感反应,具体表现为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值。
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分类包括:若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超过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且需求弹性系数超过1,则称之为需求具有较高弹性;若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相同,需求弹性系数恰好为1,则称为需求具有单一弹性;而若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低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则称之为需求弹性较低或缺乏弹性。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要素包括:首先,替代品的数量及其替代能力;一种商品若拥有较多的可替代品,其需求价格弹性通常较高。其次,该商品在总支出中的占比;若该商品的花费在收入中占比较大,其需求弹性亦会相应增大。再者,时间因素,即价格变动时,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长;时间跨度越长,需求弹性通常越强。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体销售收入的关联表现在:(1)当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低于1时,价格上涨会导致销售收入提升;(2)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超过1,价格上涨将导致销售收入下降,而价格下跌则会提升销售收入;(3)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恰好为1,价格的变动对销售收入无影响。
企业在确定采取“薄利多销”还是“厚利少销”的市场策略时,需求价格弹性构成了其决策的理论依据。
美女推销员的绝招——笑谈“引致需求”
有位漂亮的女推销员业绩惊人,同行们都向她讨教推销方法。
她每次拜访,都会向那户人家的男主详细解释商品的使用目的,随后建议他不必急于购买,她还会再次登门。这时,男主总是显得非常愉快,而女主则立刻付钱将商品买下。
趣评:一种产品的需求往往源自于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这种由其他需求引发的便是所谓的引致需求。
笑话中的经济学概念“引致需求”,这一术语最早由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它描述的是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源自于对生产该要素所参与制造的产品之需求,亦被称作“派生需求”。具体来说,对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源自于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而该生产要素对于最终产品具有贡献作用。以面包为例,消费者之所以需要面包,原因即在于此。面包之所以受到面包商的青睐,是因为它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面包商为何要采购面粉呢?显而易见,面粉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效益。面包商的真正目的是利用面粉制作出消费者所需的面包,从而获得利润。消费者的面包需求催生了面包商对面粉这一生产资料的采购需求。基于此,经济学家将这种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定义为引致需求。
需求产生于历史进程,它是在生产力达到特定水平后才出现的。以原始社会的生产环境为例,那时的人们直接从事捕鱼、狩猎和饲养牲畜等活动,并直接消费这些产品,因此并未形成引致需求。商品的出现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进步,催生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以交易谋利的资本生产。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随之产生,从而引发了引致需求的诞生。随着生产流程的复杂化和行业分工的细化,派生需求也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制作一件衣物,制作者需采购面料、颜料、纽扣、拉链等材料,同时,面料制造商还需购置棉花作为生产的基本原料,因此,棉花与面料均构成了衣物的派生需求。
了解需求引发机制,对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鉴于终端消费者的直接需求是有限的,若仅关注这一层面,资本便会大量流入消费品领域,例如:食品、服饰、铅笔、橡皮等。实际上,在剖析市场需求的过程中,我们需洞悉当下的市场走向,并考虑将投资目光投向二级或三级市场,诸如计算机、手机制造商的零部件供应商,纽扣生产商等,同时,需结合自身优势,在产业链中寻觅一个契合自身发展的定位。
点击加入书签之后,读者便能在阅读页的“目录”以及“书架”区域查看到自己的“阅读进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