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会:钢铁丛林中走出的高炉神医,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随着数字化潮流的涌动,劳动模范紧随时代潮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融入日常工作中,促使生产效率实现显著提升,并推动劳动方式的深刻变革,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本网站特此推出一系列报道,聚焦于燕赵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新时代劳动模范,记录下“劳动者光荣”这一全新篇章的见证。
在钢铁行业基层耕耘多年,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突破行业困境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攻克技术难关,促进企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为我国智能制造事业贡献力量。近日,来自河北武安市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武安本部的炼铁部门副部长,同时也是一位高级技师的李新会,在首都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的盛会,以及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会议结束后,他迅速返回工作岗位,重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
记者踏入武安市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的冶炼区,眼前呈现出一幅壮观的画面:庞大的现代化炉体屹立不倒,错综复杂的管道宛如蜿蜒的巨龙,钢铁信息平台上的生产数据不断变化,实时更新,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操作精准无误,运输车辆穿梭其间,整个场景无不显示出工业生产的高效与智能化。
此刻,李新会正与“炼铁数智化方案数字孪生应用”项目团队一同站在生产监测屏前,对异常区域的数据进行详尽分析。身为一位与高炉共度34年的资深炼铁专家,他运用模型对风温、风量、压差、透气指数、探尺等关键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精确掌握高炉内部的运行状况,为调整高炉的送风和装料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双碳”战略与工业4.0的深度融合趋势下,李新会带领的项目团队成功研发了“炼铁数智化方案数字孪生应用”项目,这一项目顺应时代潮流,成为了炼铁工艺升级的核心动力。
该项目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全面展示炉墙温度的分布情况,并整合高炉水温差的相关数据,从而帮助作业长精确计算出高炉内部的温度,同时对于异常区域进行智能预警。李新会指出,系统还实时监控风温和风量等关键指标,借助高炉渣皮模型,每分钟处理数百组温度数据,实现动态可视化,成功解决了高炉操作的“黑箱”问题。
2024年6月,炼铁部的一号高炉遭遇了操作难题,其透气性指数大幅降低,这一状况每日至少导致产量减少1000吨。李新会凭借对高炉炉墙渣皮厚度及其变化趋势的细致观察,结合炉顶成像技术和雷达探尺的读数,以及他数十年积累的高炉操作经验,迅速定位了问题核心,并立即对布料矩阵进行了调整,成功恢复了气流畅通。措施实施仅24小时后,高炉内部气氛便得到改善,产量亦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此举为公司成功避免了每日数十万元的损失。
自2023年年底启动以来,本项工程显著降低了炉况的波动性,并成功实现了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每年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因而成为了公司炼铁环节智能化应用的一个杰出榜样。
李新会正在和同事分析数据。余智勇摄
参数犹如高炉的跳动,设备则是其坚实的骨架。在李新会的诊疗记录中,每一座高炉都仿佛拥有着生命。2016年的酷暑时节,省外一家同行业的单位里,两座高炉的状况突然恶化。当求助的电话响起,李新会立刻驾车,跨越了近千公里的距离,在夜幕下急速赶往现场。面对炉旁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的炙热环境,他率领团队在现场坚守了15个日夜,通过上万次的数据对比分析,不断调整和修正参数,最终使得铁水得以再次涌动。
炉况紧急,亟需贵公司李新会同志伸出援手,此类情形屡见不鲜。近些年,李新会同志受公司指派,已协助众多同行业单位解决各类炉况问题数十次,足迹遍布冀、豫、晋、鲁、川等地,为各厂家成功挽回巨额经济损失,因此享有“高炉神医”的美誉。
李新会,一个从技校生成长为“全国劳模”的典型,他的成长轨迹,见证了钢铁工匠对完美境界的不懈探寻。1991年,年仅21岁的他初涉钢厂,便被那高炉散发出的雄伟气势深深触动。为了深入了解炉火的规律,他坚持不懈地记录了数万个关键数据,并将遇到的各种异常状况归纳为“高炉调整事故预案”。这份坚定的信念,促使他在1280立方米的新高炉建设过程中,仅用短短20天便带领新组建的团队达产,打破了行业开炉速度的记录;面对铁口喷溅这一困扰生产的难题,他深入现场20天,与多家炮泥厂商不断试验,最终研制出“李氏配方”,使得高炉渣铁排放这一关键环节恢复正常,为高炉核心指标跃升至行业前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智能制造的潮流中,这位资深工匠彰显出紧跟时代步伐的革新思维。他所领导研发的“高炉出铁炉温预测系统”,引领了传统炼铁行业迈向数据驱动的崭新纪元;面对布料分布不均、严重偏析的难题,他通过优化设备厂家的改造方案和调整参数,显著提升了布料的精确度至标准水平;而他攻克喷煤系统难题所设计的创新设备,每年为企业节省了超过300万元的经济效益。尤为令人赞叹的是,在这34年的历程中,成功解决了40多项技术难关,并荣获了13项国家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创造了新的创新纪录。
匠心独运,犹如璀璨的火炬,照亮了更多的追随者。李新会所创立的“工匠讲堂”已经培育出了将近三百名技术精英。曾经的徒弟蔺艳辉如今已经蜕变为河北省的劳动模范。而那些遍布全国工业区的“李氏门生”,正将工匠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李新会创新工作室”中,老中青三代的技术骨干们围绕着数字化平台,展开了激烈的头脑风暴,这一幕已成为智能工厂中最令人动容的景象。
李新从凭借经验“听声辨铁”过渡到运用数据“把脉问诊”,在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巨大跨越中,用34年的执着坚守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当他在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时,这位钢铁业的匠人依旧保持着那份质朴:“我仅仅是众多炼铁工人中的一员,能够见证中国钢铁的崛起走向世界,这本身就是我最好的荣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