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无名之躯,铸就舰之赫赫威名

2025-07-22 -

以我无名,铸舰威名

——解读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的“战位观”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王通化 李倩 贺逸舒

歼-15成功降落,该中队全体成员在雨中展开行动,对阻拦索进行了复位检验。(李刚摄影)

还记得风靡全国的“航母style”吗?

在广阔的航母甲板上,身着醒目黄色马甲的起飞助理蹲下身体,屈身一指,歼-15舰载机便迅速滑行,跃起冲向浩瀚的海天之间……

发布起飞命令的举动,与“出发吧”这一台词相结合,宛如一股疾风,迅速横扫网络空间,吸引了众多网友纷纷效仿。在社交平台上,各式各样的“航母style”版本接连涌现,网友们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传达出对祖国航母事业的深厚热爱和崇高敬意。

在领略“飞鲨”翱翔天际的壮观景象之际,在反复尝试那潇洒的“航母style”动作时,我们是否曾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些下达起飞指令的起飞助理,他们始终只留给我们的,是他们的背影。

他们,用沉默的背影和无名的坚守,成就了大国重器的赫赫威名。

历经九十多年风雨历程的人民军队,舰载机起飞助理这一岗位属首次设立,“航母style”的起飞姿势亦是首度亮相。正因有了这些崭新岗位和全新队伍的加入,我国航母编队才得以实现从初步形成到体系作战能力成长的重大跨越。

炎炎夏日,记者深入探访了海军山东舰的起降保障部队,倾听官兵们对自身岗位的理解与感悟。

视角之一:战位与C位

“距离C位越近,越要有匹配C位的本领”

大洋浩渺,风高浪急。

当航母甲板上的“飞鲨”猛然冲向蔚蓝的天空那一刻,它立刻成为了众人目光的焦点。或许这并非偶然,在山东舰上,舰载机的起飞点均被命名为以字母“C”开头的名称。

C位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视觉上的中心。对于起降保障中队中的放飞小组成员而言,这个位置,既是舰载机起飞的初始点,也是深植于脑海中的核心定位——

他们的各个战斗岗位均以该坐标为中心进行布置,无论是他们的移动、步伐还是每一个手势,都旨在确保战机能从这里顺利升空。尽管他们并非处于核心位置,但无疑是最接近核心的人选。

李灿作为起飞助理,他的岗位与起飞点相距不到五米。自他接过战机的瞬间起,直至战机从甲板上滑行起飞,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必须与战友们紧密配合,保证起飞手势准确无误地传达,确保战机能够安全地升空。

这份荣誉分量十足,亦是对个人能力的一次严苛检验。对此,00后的李灿有着深刻的认识。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数十道流程,同时还得密切关注战机的状况以及周边的环境,其难度之大、压力之重,不言而喻。

靠近C位的位置,就越需要具备与C位相匹配的能力。往昔岁月,为了尽快登上心驰神往的甲板,他全身心投入舱室,钻研装备的原理,磨练操作技巧。那些手册被他翻阅得卷边泛黄,笔记则堆叠如山……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成功获得了舱内所有岗位的操作资格,最终赢得了通往起飞助理岗位的通行证。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作为起飞的助手,他必须精通二十余种手势动作。这些动作对于李灿来说,仿佛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起初,他的手势动作显得生硬且不规范。待他逐渐熟练掌握后,新的难题又接连出现——那就是动作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

然而,要摒弃已经养成的肌肉记忆实属不易!凭借天生的毅力与执着,李灿在与自身的不良习惯展开一系列无声的斗争。舱室里的设备反射面,甚至变成了他磨炼技巧的映照镜。

唯有经过刻苦的练习,方可摒弃捷径。历经无数次的反复操练,李灿凭借着“迅速、精确、稳定”的岗位技能,荣耀地成为了该岗位的合格操作者。

然而,登上甲板的荣誉背后,是时刻相伴、如影随形的风险。

二级上士于皞盛的岗位距离C位并不遥远。随着起飞助理挥出“出发”的手势,他必须先确保飞行安全,然后才能解除固定在战机后轮上的制动装置,从而使战机瞬间获得最大的动力。

在“飞鲨”腾空跃向海天之际,放飞团队必须完成这至关重要的最后一环。为了确保这一关键环节的顺利进行,于皞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汗水。尽管他已经安全放飞了数千架舰载机,但他对技术仍存有担忧。当被问及缘由时,他提到了一次误触按钮的惊险经历,那件事至今仍让他心有余悸。

尽管最终化险为夷,然而那次事件,却如同烙印般深刻地烙印在皞盛及其战友的心中,时时刻刻都在警示他们需保持警惕,并努力磨炼出精湛的技能。

于皞盛所言,记者深表赞同。C位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他们。他们坚守在C位之侧,不知不觉中,逐渐磨砺成一把愈发锐利的剑,虽不及光芒四射,却也同样熠熠生辉。

视角之二:使命与待命

“时刻准备着,成为航母战斗力链条的强固一环”

“即将启航!”在这波涛汹涌的夜空之下,外军战机再度逼近,意图进行震慑。

在熙熙攘攘的山东舰甲板上,放飞小组成员以一连串的手势指挥舰载机进行滑行、加速……一艘艘“飞鲨”战斗机发出尖厉的呼啸,冲天而起,划破天际。

在山东舰航母编队进行远海实战化训练的现场,的一幕映入眼帘。当天,战士们完成了最后一批战机的放飞任务,成功超越了山东舰在单日内出动舰载机的预设最高架次限制。

战鹰降落之际,阻拦索拉出硕大的“V”字形。这一景象宛如一枚荣耀的勋章,深刻地镌刻在官兵的心中,同时也不断强化了他们对“使命”与“担当”的深刻领悟。

实际上,每一架战斗机的顺利升空与降落,正是我们对“使命”一词的庄严承诺。在复盘会议上,中队长的发言,道出了在座所有人的共同心声。

在辛勤付出与不懈奋斗之际,往往是个人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那一晚,中队长的梦境中仍旧回响着战斗机起降时的巨大轰鸣。翌日,他在笔记本的首页上郑重地写下:“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成为航母战斗力体系中的坚实一环。”

明白为何而战,方能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二级军士长齐正坤在休假归家时,总是一身黑色双肩包不离身,包中装着一套作训服以及他个人的必需品。即便身处家中,他使用完个人物品后,便会迅速归还原处,仿佛随时都在等待着出征的命令。面对妻子的多次劝慰:“你终于回家了,该放松一下了。”他只是淡淡一笑,回应道:“习惯了……”

夜幕降临,电话铃声突然响起。齐正坤正沉睡在梦中,他猛地坐起,一手迅速抓起电话,另一手则急忙从包中取出作训服……这个曾被他视为笑谈的细节,却让记者意识到,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那种时刻准备战斗的状态,已经深深地烙印在齐正坤的体内,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是深入骨髓的肌肉记忆。

实际上,齐正坤并非唯一。这种“全时待战”的心态,使得中队士兵们养成了诸多他们自身并未察觉的备战小习惯——例如,曾文辉的装备总是放置在住舱内伸手可及之处;李灿的口袋里,常备着一副专门用于上甲板的手套;而张忠杰在每次出海前,都会依照飞行计划提前预备多出一两件易损部件……

教导员的笔记本上清晰地记录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新到任的他,恰逢全舰官兵准备休息的时刻,目睹了一场迅猛的战斗——从广播中传来的战斗警报声响起,到中队全体成员迅速到位,整个过程的时间之短刷新了先前的记录!

那天,目睹官兵们未及洗净的泡沫痕迹,教导员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他猛然领悟,“时刻准备着”这五个字,早已深植中队官兵的骨髓,成为他们的一种自然反应。

仲夏时节的南海,一架舰载机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任务后胜利归来,甲板上顿时欢声雷动,一片热烈景象。

航母的战斗力取决于舰载机的出动速度,我们身处这一战斗力链条的关键位置,肩负重任,必须时刻准备,全力以赴!”教导员这番简洁的话语,激起了官兵们心中的热情与斗志。

视角之三:小我与大我

“一道光,成不了彩虹”

清晨,薄雾还没散尽,山东舰甲板上,中队官兵已经忙碌起来。

在银光闪闪的舰载机旁,身着黄色或绿色马甲的他们,紧跟着战机的步伐,成为甲板上的一道璀璨风景。

尽管这个岗位至关重要,中队里的官兵们却从未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单凭一束光芒,无法构成绚丽的彩虹。我们这微弱的光辉,不过是甲板上那道彩虹中的一种色彩。”中士马文的话语中流露出谦逊与真挚。

半小时前,一群身穿不同颜色马甲的军人同样在航母甲板上辛勤劳作。他们担负着指挥舰载机进行起降、维护、挂弹、加油等任务,并与中队其他官兵协同,确保舰载机的安全起飞与降落。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名为“彩虹战队”的团队。

在“彩虹战队”中,鲜亮的红色往往象征着警惕与风险,与之相对,“红马甲”则肩负着安全监管的重任,他们从事着充满危险的工作,例如挂弹等任务;而“蓝马甲”则如同舰艇甲板上的技术工人,主要负责物资调配和气体供应;至于“紫马甲”,他们大多是燃油补给人员,负责为舰载机提供加油和充电服务……面对记者的疑惑目光,马文耐心地进行了解释。

起初,马文在甲板上的工作岗位上,对“彩虹战队”的实际情况并不熟悉;他甚至因为过分强调自己的“特殊”身份,遭到了中队长的指责。

若将航母的飞行甲板比作广阔的足球绿茵场,那么“彩虹战队”的成员们便如同活跃其上的球员。他们通过一连串精确的传球配合,将至关重要的射门机会,传递给了负责起降保障的战友们。马文清晰地回忆起,那时的中队长巧妙地运用“踢足球”的比喻,加深了他对“彩虹战队”角色和作用的深刻理解。

球一旦落至我们脚下,进球的荣光与荣耀便随之而来。你心中所认为的荣耀,究竟归属于何人呢?中队长那反问式的提醒,宛如一粒种子,在马文的心田中悄然生根发芽。

英雄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马文逐渐领悟到,真正的荣耀并非仅存在于甲板上那绚丽的“彩虹”之中,更在于那些鲜为人知的、位于甲板之下的“深舱”之中。

穿过厚重的甲板,目光转向舰体内部更为宽敞的“深舱”,我们便会发现,那里隐藏着一个更为壮观的“彩虹仙境”——

在嘈杂的轮机舱内,战士们汗流浃背地守护着巨舰的核心部位;而在宁静的雷达操控室里,他们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监视着大海的每一次波动;在枕戈待旦的损害管制中心,负责舰船生命力的机电人员随时待命……他们鲜少出现在甲板上,更难被镜头记录,然而他们的付出绝不容忽视。

接收到这至关重要的“指令”,我们必须倾尽全力,踢好这“决定性的一击”,才能不辜负背后战友们无声的奔跑和努力。中队长用这个生动的比喻,使官兵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是甲板上鲜艳夺目的“彩虹战队”,还是甲板下默默奉献的“深舱向日葵”,它们都是航母战斗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次成功的安全起降,并非仅仅是舰队的个别表演——航母的荣耀,属于舰上每一个岗位的成员。

又一个忙碌的清晨,马文再次站上熟悉的战位。

银色的战鹰在他视野中翱翔天际。与他登上甲板时相较,此时的他眼神更为坚定而集中,肩负的重任也更为明确。他深知,唯有在航母“彩虹”的璀璨光辉映衬下,他的这束“光芒”方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视角之四:平凡与非凡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你知道舰载机从一号索到二号索,需要多长时间吗?”

在采访过程中,二级军士长张忠杰突然对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注意到记者脸上流露出的犹豫,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0.2秒。”

记者的表情充满了震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只是转瞬即逝的一瞬间,但对于张忠杰来说,那是经过无数次精心校准的时间节点。日复一日,他在舰载机着舰保障的经历中,仿佛在体内植入了一个计时器——这种深入骨髓的“精确”追求,正是他确保舰载机安全降落的信心所在。

张忠杰对时间的把握极为严格,以至于团队中若有人迟到几秒钟,便可能遭遇他严厉的指责。

张忠杰的战友们都知道,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他对于阻拦索检查员的每一个操作都要求做到极致,就像教科书上的示范一样,不能有丝毫偏差。在他看来,技术标准中提到的“正负号”之后的细微误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既然能够达到精确的数值,为何还要容忍偏差的存在呢?

张忠杰总是坚守到最后,是战场上的最后一位撤退者。随着甲板上的嘈杂声逐渐消失,他便会逐一巡视阻拦系统的各个岗位,对每一根钢索、每一个液压阀门、每一个接合部位都进行细致的检查,直到确认一切正常无误,他才肯安心离去。

甲板上的那段时间,关乎生死存亡,是至关重要的瞬间。我们务必保证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准确无误。这些朴实的言语,流露出张忠杰对守护国家重要装备所怀有的“工匠精神”。

张忠杰与战友在舰尾细致地维护着阻拦阵地,而位于舰艏的起飞助理曾文辉则默默与变幻莫测的海洋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角逐。

自服役至今,山东舰在广阔的海洋中多次展示实力,执行的任务区域愈发复杂多变,恶劣的海况几乎成为了舰载机起飞的巨大障碍。“如何应对这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确保战鹰即便在极端恶劣的海况中也能自如翱翔?”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曾文辉不断深思这一棘手的课题。

必须向汹涌的波涛寻求解答!曾文辉与起飞助理们细致审视波涛汹涌的海面,敏锐捕捉海浪的节奏跳动,无声地记录下每一个波峰与浪谷的周期变化,旨在从海量的数据中推算出释放战机的最佳时刻。

不久,经过中队官兵的辛勤努力,一份汇聚了大家心血的“高海况放飞速查表”终于问世,这一成果为在恶劣海况下飞机起降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即便是最平凡的技巧,一旦修炼到极致,也能成为独步天下的绝技。我们需对每一个波峰与浪谷都了如指掌,将其转化为通往胜利的指南针。“速查表”的功效,曾文辉曾如此描绘。

追求极致的大工至善,大道至简。张忠杰、曾文辉等众多坚守平凡岗位的“强军工匠”们,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使得山东舰得以在辽阔的海天之间,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张忠杰表示,虽然战位的工作看似普通,但所投身于的航母事业却极具非凡意义,“成就不一定要在我手中完成,但必定会有我的贡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