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警惕!莫迪野心勃勃,狂热民粹下的印度更危险

2025-07-23 -

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似乎是美国,但鉴于中美两国在贸易和经济领域的紧密联系,它们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织的。此外,两大国之间相隔广阔的海洋,这为未来双方和平共存提供了可能。有人认为日本是罪魁祸首,尽管日本对中国负有众多历史债务且至今未有任何悔改之意,然而,国力与发展潜力的巨大差距预示着日本未来无法与中国并驾齐驱。若失去美国的支持,日本将失去与我国抗衡的底气。再看近期印巴冲突,印度陷入民粹狂热,其危险性远超美国,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的一大敌手。

之所以认为印度比美国更具风险,并非指印度未来的实力将超越美国,实则是因为印度的道德水平相较于美国更为低下。美国至少还会考虑到国际形象,有些事情不敢公然做得太过分。然而,印度却截然不同,他们敢于公然在其他国家进行暗杀行动,事后却表现得毫不在乎,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竟敢开启闸门放水淹没下游的国家,接着还装出一副你又能奈我何的傲慢姿态,对于国际形象和国际法律,在印度看来都毫无约束力,简直就像一个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流氓,稍有不和便施展阴险手段对付你。更严重的是,在莫迪的带领下,印度全国正掀起一股民粹主义的狂潮,即便在正面战场上无法战胜你,他们还能采取各种隐蔽的暗杀和恐怖袭击,让一个国家陷入永无宁日的境地。

观察近期印巴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遭遇恐怖袭击,导致20名游客丧生,28人受伤。尽管事后多起恐怖组织声称对此次事件负责,然而莫迪政府却坚决声称此事与巴基斯坦政府存在关联,拒绝给予巴基斯坦任何解释的机会,并实施了多项报复行动。更甚者,在未提前通知巴基斯坦的情况下,我国在上游地区擅自开启闸门,导致洪水泛滥,严重淹没巴基斯坦的广大农田。一时间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剑拔弩张,零星交火频发。

众多人士忧虑印巴两国可能因此次事件引发全面冲突,然而,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零星冲突与恐怖袭击已是常态,双方每次都声势浩大却规模有限,一方声称要严厉报复对方,甚至不惜动用核武威胁,但最终往往只是小规模冲突。

然而,这次的恐怖袭击与以往略有不同,因为这次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袭击,其目标并非印度军警或平民,而是那些进入山谷旅游区的武装分子,他们特意搜寻印度教徒,并将抓捕到的他们立即枪杀。这种行为直接触犯了莫迪的底线,莫迪一直试图通过印度教实现印度的真正统一,而现在,武装分子却特意针对印度教徒进行屠杀,这无疑是对莫迪的公开羞辱。并且,恐怖袭击恰好发生在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之后不久,莫迪刚刚夸赞印度的治安和投资环境多么优越,紧接着就发生了这起事件,莫迪自然是怒不可遏,如果不找出几个替罪羊,此事就无法妥善解决。

这究竟怪谁呢?归根结底,是莫迪本人之过。为何克什米尔地区近年来恐怖袭击事件屡见不鲜?原因在于,前些年莫迪取消了印度宪法中的370条款。1947年,英国终止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就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分道扬镳之际,现属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有77%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若当时举行公投,克什米尔地区无疑将并入巴基斯坦。然而,当时该地区的统治阶层主要为印度教徒,他们最终选择了加入印度。当然,为了平息当地居民的情绪,印度政府作出承诺,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高度自治权,使其能够自主立法,并在教育和经济领域免受印度政府的直接管理。这一政策与印度版的“一国两制”颇为相似,并被纳入了印度宪法的第370条款之中。

莫迪当选为印度总理后,迅速将370条款视为心头大患。他给人的印象是忠厚老实,被我国网民昵称为“老仙”,然而一旦他发怒,其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内塔尼亚胡,堪称全球最激进的民粹主义领袖。自印度独立以来,宗教矛盾便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流血冲突屡见不鲜。前几届印度政府虽倾向于印度教信徒,然而至少在表面上仍能保持公正,不会放任印度教信徒凭借人数优势欺凌少数派。莫迪的情况则截然不同,他年纪轻轻便投身于极端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该组织带有浓厚的军事气息。加入后,莫迪首先接受了武器格斗等技能的训练。乍一看,他仿佛是一位得道高僧,然而实际上,他却有着“武僧”的背景。一旦发生争执,他便会毫不犹豫地超度“异教徒”。

莫迪后来成为了古吉拉特邦的行政首脑,面对当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他选择袖手旁观,使得印度教徒得以占据优势,冲突最终升级为逐户行凶的暴力事件。在这个被誉为全球最大民主国家的美国眼中,这一幕幕血腥场面令人瞠目结舌,甚至美国也难以忍受,对莫迪实施了制裁。直到莫迪成为印度总理,这一制裁措施才得以解除。

尽管莫迪的行为使得他成为了印度国内穆斯林群体的指责目标,但这并未阻止他当选为印度总理,并且连续多次成功连任。这主要是因为在印度,印度教徒的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只要能够获得印度教徒的支持票,其他群体的选票对他来说就无关紧要了。

莫迪一心想赢得印度教徒的好感,于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该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印度教徒在当地总人口中仅占23%,且当地各项制度均倾向于穆斯林。为了增强在印度教徒群体中的支持度,莫迪于2019年8月废止了370条款,剥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权。随后,他派遣军队加强了对该地区的严格控制,切断了互联网和通讯服务。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的行为,当局采取了严厉措施,动用棍棒进行镇压,并将涉事者送入监狱。

在如此严密的管控之下,克什米尔地区的经济状况急剧下滑,当地穆斯林对印度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面对强大的军队,他们无力抵抗,于是只能投身于周边的武装团体,频繁对印度军警实施恐怖袭击。仅在2021年至2023年间,该地区便发生了327起恐怖袭击事件。莫迪即便不顾一切,鉴于当地民众不愿服从管理,于是大举引进印度教徒。一旦克什米尔邦的印度教徒数量超过多数,克什米尔邦将逐渐转变为对莫迪忠诚的邦派。

印度国内那些长期遭受莫迪压迫的宗教团体已洞察到,在莫迪眼中,印度教徒尤为亲近,对他而言,攻击印度军警不会触动他的心弦,唯有伤害印度教徒,方能令他痛心疾首。因此,此次袭击的目标锁定为印度教徒,莫迪对此怒不可遏,立刻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不仅切断了其水源,还向其农田泄洪。随后,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爆发了冲突。

理论上遭遇恐怖袭击,且有武装团体出面承认,莫迪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凭什么对巴基斯坦实施报复?归根结底,这恐怕是想将国内压力转移到别处。若认定某武装组织为幕后黑手,莫迪又该如何进行报复?该组织日日在深山峡谷中游击作战,若印度军方有能力将其彻底剿灭,克什米尔地区又怎会至今仍不安宁?若报仇之事拖延过久,届时印度国大党可能会跳出来煽风点火,对莫迪执政能力提出质疑,同时这也不利于维护莫迪在民众中的支持度。

特朗普追求的是让美国重振雄风,而莫迪则致力于使印度实现伟大复兴。近年来,印度国家实力的提升显而易见,不仅拥有了航母、实现了月球探测,还跃居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然而,印度国内一直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国家凝聚力不足。其民族构成远比中国复杂百倍,甚至语言也未实现统一。各邦之间的隔阂十分严重,不少偏远地区仍以宗族势力为主导,政府政策难以深入基层。

印度虽然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却始终难以凝聚成一股合力,尽管表面上是一个国家,但其动员能力之弱几乎到了极致。你若指望它能够像中国那样,在某个省份遇到困难时,八方支援,那简直是幻想。莫迪也十分明白印度当前所遭遇的困境,若要使印度成为伟大的国家,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那么,如何将众多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呢?印度教成为全民信仰的答案,不论民族背景,一旦成为教友,便能共同团结。因此,在莫迪看来,其他宗教信徒成了阻碍印度发展的障碍,亟需消除。若非担心过度激怒西方和中东国家,莫迪或许早已下令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清洗。

即便如此,印度政府在对待其他宗教和巴基斯坦的态度上,已经触及了人类文明的底线,让人难以置信一个声称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竟能如此坦然地实施种种不人道行为,并且毫无愧色。实际上,印度政府的行为过分自不必说,印度民众在民粹主义的熏陶下,对此类折磨其他宗教与国家的行为也乐在其中。克什米尔地区爆发印巴冲突之际,居住在英国的印度人手持水瓶,对巴基斯坦人进行嘲讽,讥讽其境内缺水。这种行为,若在其他文明国度发生,恐怕无人敢为之,然而印度人却对此感到自豪。

难以置信,若该国真的变得强大,它可能还会制造出多少震惊世界的恶行。目前,印度已敢于向西方国家派遣刺客、对巴基斯坦实施断水,待印度自认为其实力与中国相当,恐怕其行为将远超现今美国的所作所为。更令人忧虑的是,我国人民倾向于对敌宽容,而印度人则正好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将对手描绘得更为弱小,随后便信心满满地发起军事行动。上世纪60年代,我国边境地区遭遇印度入侵,敬爱的教员苦思冥想数日,仍旧难以理解:印度人究竟为何敢于侵犯我国?试想,一位洞察美苏两国本质的伟人,却对印度这个国家感到困惑,难以透彻认识,这难道不让人惊叹,这个国家究竟有多么令人畏惧?

#莫迪##印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