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越关系:同志加兄弟,心相近情谊深

2025-07-28 -

越南,有人觉得这里既遥远又亲切。仅从GDP的增长速度便可窥见一斑,近两年来,越南的确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无论是数码领域,还是纺织、造船,抑或是各种零部件的加工,那些形态各异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远渡重洋的原因各有不同。走进河内古老城区,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摩托车鸣声,以及那份难以驱散的悠闲气息。在这里,你可能会遇到热情的当地人,他们向你展开灿烂的笑容,用不太流利的话语问候:“你好”。这种独特的感受,似乎在越南之外的地方并不多见。

有人提问,中越两国的关系究竟能够达到何种紧密程度?表面上,两国之间似乎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但转瞬间,在新闻报道中,它们的关系又会时而冷淡,时而热烈。深入思考,所谓的“志同道合,命运相连”,似乎又没有哪一方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历史篇章虽已翻过,但故事仍在不断上演,这两个相邻的国家注定要承受诸多难以割舍的纠葛。

从日常生活的一角观察起。在河内的街头巷尾,小吃摊上常常摆满了包子、馒头,甚至“饺子”二字都透露出浓厚的中国风味。到了节庆时分,人们会品尝米糕、挂起灯笼、贴上对联,春节期间更是要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三四岁的小家伙们欢天喜地地抢着红包。这些习俗与北方农村的春节并无二致。如此一来,是否难以分辨哪户人家是中国人居住、哪户是越南人居住的呢?可见,这些习惯连绵不断的,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积淀。

有人认为,越南对这些文化的融合是出于主动接纳。然而,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归结为简单的模仿。地理位置的相近,历史的深厚联系,使得这种融合如同盐溶于水,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汉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越南逐渐退出舞台,但宋体字的风采仍可在庙宇的门口找到踪迹,一块匾额上,甚至能窥见两千年前历史的痕迹。

细节决定亲疏。

语言现象值得关注。在越南,学习中文的年轻人日益增多,位于市中心的汉语补习班夜间灯火通明。他们声称是为了就业,但实际上,超过一半的学生是为了追求中国小说、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有的年轻人沉迷于王一博的舞蹈,有的姑娘则对汉服的配色进行了深入研究。所谓的“国风”在消费者眼中成为了一种小众的尖端商品。对于旁人来说或许新奇,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已是生活的常态。并非只是随意提及,在热门音乐挑战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众多中文背景音乐的身影。年轻人的品味确实颇为多样,西装革履搭配旗袍,越剧与流行舞蹈在校园晚会上交织,竟无人觉得不协调,反而成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情。

国人并未停下脚步。在我国,至今仍有众多人士对越南那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情有独钟,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古琴艺术,越南民谣专辑以及越剧的翻唱版本在随机推荐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至于原因,无人能给出明确的解释,或许正是这种朦胧之美,反而成为了它们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在美食的世界里,同样是一场热闹的交流盛会。询问越南街头大排档的招牌菜,粉、卷、河粉,这些美味在广州和深圳的夜市中都能找到同宗同源的伙伴。中国年轻人成群结队地品尝螺蛳粉,越南姑娘则偏爱火锅。这究竟有何道理?其实并无道理,只因大家都觉得这些食物美味可口。无论是西贡河畔的串串香,还是重庆小巷里的酸汤,不知从何时起,跨越国界的美食风味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此处,还需补充一点。有些人认为,这种“你中有我”的印象仅是表面现象,实质上大家还是各自为政。老一辈常说,盟友之间往往以利益为先,遇到问题还不是各自盘算?然而,年轻人对此看法显然不同。他们更看重的是音乐、网红、书法以及热门打卡地。在短视频的冲击下,真正的距离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情况颇为有趣。2023年,赴中国留学的越南学生人数已超过三万,而中国学生赴越南留学的数量也超过了万人。乍看之下,两者差距明显,然而,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数据,目前有近五万名越南青年在学习中文,且这一比例逐年上升。更有意思的是,自2019年以来,越南本地网络书店的中文图书销量一直位居首位,不仅包括自学,还有补习课程的需求。可真让人意外,没想过两国之间的文化产品竟然能火得这么稳。

关于节日,我们同样庆祝春节、不断派发红包、购买花灯,外人往往难以分辨哪些传统是源自一脉相承,哪些则是相互借鉴的产物。在农历新年期间,越南的街道并不显得比中国更加冷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娱产业的强势推广,一些原本属于越南本土的风俗习惯也悄然融入了所谓的“国风潮流”。有时,一首流行歌曲的副歌部分便能迅速激发两国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可真想不到,流行文化成了这个时代交流最抢眼的一环。

谈及特定人物,便转换了观察的立场。以影视行业为例,存在着跨界的交流与合作。以2019年为例,中越两国携手制作的电视剧《归途》便是一例,其中的演员们跨国界进行合作,该剧播出时,微博话题和热搜均位居榜首。观众们普遍认为,这仿佛让两国的日常生活有了难得的交汇点。然而,当剧集拍摄完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成果,却比那热闹的收视率更加难以明确界定。无人能预知,这番合作究竟只是转瞬即逝的美丽,还是最终归于沉寂,它总是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进一步从经济角度分析。双方贸易往来数据相当可观,2023年两国间的贸易总额已超过2300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东南亚地区算是相当高的。然而,尽管投资活跃、产业不断升级,关税争议和标准纠纷却并未减少。商界人士戏称:经商之道,关键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交集。虽然口头上称兄道弟,但最终还是要以账本上的数字为真。

然而,所谓的“合作共赢”实则充满矛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企业承建的城市地铁在河内老城区崭露头角,成为新的地标。对此,有人感到高兴,也有人忧心忡忡,议论声此起彼伏。部分市民认为引进中国高铁是紧跟时代潮流,但也有人担忧外资的介入是否会改变当地原有的生活节奏。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咖啡与茶,虽然香气各异,但最终在口中是否能调和出相同的味道呢?说归说,河内地铁的启用确实让交通便利不少,这又是事实。

文化交流的层次,往往让人惊讶不已。赴越南的中国游客络绎不绝,2023年的游客数量已突破450万人次。他们中有人特意去品尝咖啡,有人致力于探寻历史遗迹,还有的人记录下与当地人家共度新年时光的温馨瞬间。每一次的探访,都让生活的点滴相互交融,即便是普通的问候“吃过饭了吗”,也能在异乡的街头点亮一份微小的共鸣。

中越关系并非一帆风顺,恐怕也不太可能如此。实际情况是错综复杂的,两国在国家层面的友好互动需要时间和机遇。即便存在一些模糊的误解,交流的脚步也不会因此停滞。除了节日、音乐、电视剧等外在形式,实际上,思想观念的融合过程更为缓慢。并非所有人都渴望达到高度一体化,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才是真正的友谊。

中越两国青年充满活力,他们的精神风貌宛如东南亚地区涌现的新兴力量。他们中有人选择出国继续学业,也有人选择在国内创新创业,他们的视角与前辈们截然不同。在社交媒体上,一些越南年轻人模仿中国舞蹈进行挑战,评论区既有中国网友的点赞,也有批评的声音。这种热情中是否蕴含着纯粹的“兄弟情谊”?或许有,或许没有,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其中的过程。

观察我国,众多年轻一代热衷于浏览“越南旅游指南”,一旦在视频平台上看到关于河内夜市的片段,便急切地想要打包行李。美食博主穿梭于中越两地,助力一座座小城名声大噪。有人不禁质疑,这究竟是否代表着“文化认同”,然而实际上,许多乐趣源于参与其中,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探讨中越两国之间的友谊是否深厚,若将这份情感进行量化,似乎颇为不易。其中既有实际的考量,也有心灵层面的贴近。有人认为,唯有共同经历成长的烦恼,方能称之为真正的朋友。然而,或许在残缺之中,才能找到最真实的情感——就如同河内的雨巷与北京的胡同,虽略显凌乱,却透着几分温婉。假若还有机会,在微风轻拂中与你擦肩而过,又有谁会去在意那些历史背后的权谋算计呢?

这段关系中,我们既有热情洋溢的相聚时光,也难免会遭遇距离的疏离。然而,在这个变革迭起的时代,只要我们继续前行,就已经足够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