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梗流行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认同?

2025-07-08 -

当前,众多“方言梗”在多个热门短视频平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网络创新语言的流行,各式各样的方言梗也应运而生。最近几年,重庆方言、河南方言、贵州方言、山东方言、广西方言等方言段子纷纷涌入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综艺节目。昔日独领风骚的广东话、四川话、陕西话、东北话这四大方言天王,如今也不再孤单。各种“方言梗”初听时或许显得晦涩难懂,甚至有些奇特,但经过几轮的反复播放,即便是那些在普通话环境中长大的人,也会觉得它们变得有趣且亲切。这不禁让人深思,方言是否真的只是“土气”的象征?而“方言梗”之所以能够流行,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共识呢?

探讨这些问题,自然要谈及汉语的独特之处。汉语拥有众多方言,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普通话,还涵盖了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以及土话等十大方言。这些方言之间差异显著,尤其是我国东南部地区,众多方言和土语之间甚至无法进行交流。

在全球化和城镇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方言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成为了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方言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与普通话的推广并不相冲突,这是因为它们各自拥有特定的应用领域和受众群体——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在公共场合、教育体系、行政管理和媒体传播中占据着法定语言的地位,学习与运用普通话更是公民的一项基本语言权利;相对而言,方言则是地域性的、民间的语言形式,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的社交场合、家庭环境以及其他私人空间。目前,在普通话、方言以及外语等多语言共存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我国社会正逐步确立起一种“多语并用”的语言观念,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清晰地界定每种语言和方言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构建起主体性与多元性、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正式场合与日常交流等相互协调、和睦共生的语言生活理念。

短期内,让各种方言迅速恢复至相同的语言活跃度或使用率,既不现实,亦非必需。在这种背景下,最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之道在于开发和利用,即通过利用来推动使用,通过使用来加强保护,进而促进传承。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体在于广大社会民众,而青少年群体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媒体对方言文艺娱乐的创作与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青少年们通过观看短视频,开始关注、认识和喜爱方言,使其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对方言的适度使用是有益的。观察当前现象,“方言梗”频繁登上热搜,这反映出方言在语言生活中依然活跃,有作用总比没有作用要好,因此无需过分担忧。

然而,我们还需意识到,那些在“方言梗”流行过程中被娱乐化、低俗化的方言表达,实则潜藏着风险。某些“方言梗”热衷于展现乡土气息,似乎这样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然而却掩盖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些“方言梗”为了追求笑料,不惜贬低方言使用者,却忽略了深入挖掘和展现其中所蕴含的民俗风情和悠久历史;我们不应以传承方言文化为借口,盲目地模仿复制,使得方言被贴上“土气”“俗气”“低俗”的标签。对于这种短时间内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化潮流,我们需警惕不要仅仅为了追求点击量而将方言与低俗趣味捆绑在一起,而应当积极研究和推广方言的多元化应用,努力打造出高端、优雅、充满文化韵味的方言形象。近期,上海籍音乐人林宝以沪语演唱了众多流行曲目,其中《上海谣》以柔美的吴语讲述着上海的沧桑岁月和市民的情感波动,而《钗头凤》的改编则借助地方语言的韵律与声调,生动地展现了宋词的精致与美丽,在新媒体领域收获超高点击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故乡,而共同语同样源自于这片乡土的语言生活。可以说,方言构成了共同语的根基,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此外,方言文化是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宏伟旅程中,它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饶高琦和王莉宁,他们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以及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