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场景相融促消费扩容,释放消费市场新活力
——从新消费把脉经济活力与动能③
消费场景的融合并非仅仅是对功能、资源和门类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不同业态的整合,促使商品与服务得到创新,借助沉浸式体验等新型形式,对消费模式进行重塑,最终达到提升消费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精心规划、合理布局、精准投资,助力街区、景区、商场、园区等传统物理空间实现迭代与升级,从而为消费场景的融合和业态的集聚注入强劲动力。
如何邂逅一场音乐会?可能就在购物途中、游览之余。
于北京北投购物公园的蜗牛广场,随着夕阳的余晖逐渐消散,一场名为“落日音乐会”的活动正式开场。前来购物的顾客们,以及特地前来打卡的乐迷们,相邻而坐,一同沉浸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之中。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前广场、海淀公园畅春剧场等场所,不定期举办音乐会。这些活动将人间烟火与艺术氛围相互映衬,为炎炎夏日中的消费体验带来了别样的惊喜。
近期,商务部开启了2025年度的“服务消费季”项目,致力于促进商业、旅游、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并致力于打造“旅游+”和“美食+”等新型的消费模式。这一转变,从过去的各自为战转变为如今的合作共赢,从之前的界限清晰转变为现在的资源共享,从各司其职转变为现在的功能融合,充分体现了“融合”在扩大内需、推动消费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我国正步入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行发展的新阶段,消费者对个性化、智能化、多层次消费体验的追求日益增强。消费场景的融合并非仅仅是功能、资源和门类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多种业态的整合,推动商品与服务的创新,以沉浸式体验等新型形式革新消费模式,从而促进消费质量的提升和消费层次的升级。这种融合策略,既顺应潮流,又具有针对性。
以商场这一综合性场所为例,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商场的核心作用仅限于购物和餐饮;然而,时至今日,不仅各大品牌汽车制造商占据了商场一楼的绝佳位置,各类青少年培训中心和健身俱乐部也纷纷入驻,甚至体育赛事也能直接在此举办。不久前,上海举办了体育消费节,将篮球、拳击、飞镖等比赛引入商圈,这不仅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活动选择,同时也为商场吸引了大量客流。
“融合”的另一面在于探寻交汇之处,将那些具有突破局限性的领域进行巧妙搭配,唯有如此,方能实现1+1大于2的叠加效应。以消费者为例,一场展览、一场演唱会或是一个景点,皆可成为他们前往某座城市的动因。众多地区将比赛门票、演出门票提升为“城市通行证”,消费者凭借门票,不仅能够免费游览景点、乘坐公交,购物和餐饮方面也能享受到相应的折扣优惠。显而易见,若能精准把握贯穿始终的“起点”、巧妙安排相互促进的“伙伴”,即便是老旧的场景也能在新兴的商业模式中吸引新的关注。
消费场景不仅涵盖了商品交易与服务提供的地点与媒介,更是消费者实现愿望、表达情感、展现文化以及确认身份的舞台。通过整合多种消费场景,融入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重感知元素,旨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更加迅速、更加满意的消费体验。尤其是对于全家旅行、同学聚会、朋友聚会等场合,消费需求本身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若仅一次出行,目的地仅限一地,便能一网打尽美食的精华、文化的瑰宝、潮流的巅峰以及健康的乐趣,消费的巨大潜力必然得以充分展现。
消费场景的融合以及业态模式的创新,其根本动力源于对物理空间的重新塑造。踏入吉林长春的“这有山”购物中心,你会发现其中确实仿若一座山峦,山间小径两旁点缀着茶社、书店、话剧院、影院、文创店铺和小吃街等各式场所,让消费者在繁华的市区中也能领略到“桃花源”的幽静。面对网购时代的冲击,传统商超如何重振人气,“这有山”给出了一个可行的范例。精心规划、合理布局、精准投资,助力传统街区、景区、商场、园区等实体空间实现更新换代,从而为消费场景的融合与业态的聚合提供强劲动力。
目前众多场景融合技术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若想实现频繁且高效的场景转换与用户互动,缺乏独到创新和彻底革新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紧密关注消费者需求,洞察消费者心理,加速资源整合、业态重构、产品迭代、品牌塑造,这样才能使消费过程顺畅无阻,达到消费者满意、商家盈利的双赢局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