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6.7分!姜文这部新片,真的很难评?
此番,他的实力更上一层楼。他不仅亲自编剧、执导、出演,还负责剪辑,影片的出品方是“大虫影业”,这个名字寓意着老虎,正是他自己新成立的公司。相较那些众人皆知的公司名称“不亦乐乎”,此次他选择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出发,这一转变在两部影片中均有生动的比喻体现。
郎朗身着深蓝的燕尾礼服,以超乎常人的身体极限完成了空翻,稳稳地落在钢琴凳上,奏响了琴键的最强音——那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这个世界里,他说了算,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降临,都由他来决定。(片中台词如此说道。)
姜文在首映式上向主持人陈鲁豫透露,他在家中款待了14位来宾。从和面、剁馅儿到包饺子,整个过程他都是独自完成的,甚至连将韭菜涂抹在饺子皮上的细节都未曾忽视。此次电影中的“饺子皮”得到了郎朗的认可,虽然事情本身如此,但影片呈现的内容与他个人的关系并不紧密。这实际上是一部能够激发无数中国父子共鸣的、关于成功与传承的激动人心的历史篇章。
尽管新片《你行!你上!》自点映以来,口碑呈现明显分歧,票房成绩也不及“荔枝”和动画电影《罗小黑战纪2》,然而姜文在影片中通过台词巧妙地预先回应了争议,强调成功不能夹杂私心杂念,他告诉儿子,钢琴相关事务由儿子负责,而钢琴之外的事务则由他来承担。
就是说饺子包出来,这个比客人觉得好不好吃更纯粹更重要:
我,一个人,包的。
身为品尝饺子之人,不论是否蘸醋或是直接食用,此番经历不禁让人联想到《邪不压正》中对写日记的戏谑——“正经之人岂会将口感公之于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剖析这部新片的“姜味”,甚至连饺子皮上所用的韭菜也不妨揭开面纱,向大家一一道来。
琴键上的“子弹飞”
姜文曾在访谈中透露,他之所以在多部作品中选择民国时期为背景,关键在于这赋予了他极大的创作空间。然而,此次他却信心满满地选择了当代名人的生平作为创作素材,并在字幕中明确指出该故事灵感来源于郎朗所著的自传《千里之行》。他声称无需枪炮,仅凭钢琴便能演绎《让子弹飞》,这份自信他自当具备。他无需多言,便能展现其风流倜傥,这正是姜文霸道与狡黠之处。
在电影《你行!你上!》里,由姜文饰演的郎朗之父郎国任多次提及包饺子的场景,自他们父子俩在天台发生激烈争执,险些引发“自杀”事件起。然而,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整部电影中并未出现一次饺子的画面,最多只能看到郎父挥舞菜刀剁猪肉的情景。相反,他制作的韭菜盒子却将韭菜的香气弥漫至费城。这一细节与没有枪炮的《子弹飞》在戏谑的气氛上相得益彰。是的,没打枪没放炮,可还是有“世界大战”的激烈。
即便是在倾盆大雨、纷飞大雪甚至如刀割般的恶劣天气,郎父仍旧坚持骑着摩托车载着郎朗去学琴。他坚信这是在学业上的一次出奇制胜,如同电影画面中领袖的塑像与观众所站的位置保持同一视角,目睹这种游击战术从冬日的雪花一直持续到春天的花朵,再到秋天的落叶。直至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断言他们的水平已无法提升,不得不“进城”发展。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让子弹飞》中张牧之带领麻匪跳上驶向上海的火车,而这一次,目的地换成了首都,交通工具依然是那辆轰鸣前行的时代列车。
葛优扮演的角色重新戴上了假发,原本的油光分头变成了飘逸的白卷发,仿佛在戏中模仿了爱因斯坦的形象。不论是扮演师爷还是老师,他的精神风貌都透露出与知识分子相似的气息,那就是那种酸溜溜的迂腐气,以及在遭受打击后显露出的愤懑之情。他与姜文饰演的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了姜文角色的最佳对手。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匪气”,竟如同狂风暴雨一般,猛烈地冲击着精英阶层的脆弱。父子俩在愚人节这天被音乐学院的那些白人孩子骗到了白宫去参加演出,他们在密林中摸索前行,郎父手持二胡的琴盒,姿态颇为显眼,仿佛手里拿着一把枪,那种“土匪”的感觉顿时显现出来。
当然,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影片中的钢琴演奏段落几乎不具备欣赏价值,这并非为了迎合听觉的享受,其激昂的节奏如同子弹般,旨在与角色激动的情绪以及频繁且快速的剪辑手法相呼应。在我看来,无论是肖邦还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影片中的钢琴演奏所呈现出的听觉体验,都仿佛是郎朗的第二位导师欧亚(由何赛飞饰演)那种痛苦而又沉迷的演奏风格,若用三个字概括,便是“狂躁肆虐”。
因此,将《让子弹飞》视为经典之作并由此对姜文心生敬仰的影迷,会感到一种亲近和激动,因为这部作品已经飞驰七年,如今终于化作动听的乐章。
天台、太阳与失意艺术家
姜文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过往作品的元素融入其中,这也使得他对自己的作品信心满满。他甚至对媒体直言不讳,认为这是他迄今为止的巅峰之作。然而,究竟是否达到了最佳,还需时间的验证。或许,正如《让子弹飞》在公映后经过观众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最终重新跻身高分电影之列,这部作品也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
在影片中,我们确实能够观察到诸多“姜文风格”的元素。电影的开端,呈现了郎朗与其父亲间的激烈争执,其父以极端方式激励儿子,若不练琴便以死相逼,郎朗一时气急,竟真的冲向天台边缘,其父随后一记飞踹,将儿子从雨后的天台边缘踹了上去。
姜文自处女作起便对天台情有独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热衷于攀登屋顶;而在《邪不压正》中,彭于晏更是赤裸着身体在北京胡同的屋顶上展现“跑酷”技巧。天台与屋顶在姜文的电影中扮演着分界线的角色,线下映射着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甚至涵盖了那些隐秘、污秽、见不得光的阴谋。而线上则构成了少年的自由乐园,象征着叛逆与理想主义。在《你行!你上!》这部电影中,……姜文在其观点中提出,只要个体心无旁骛,便能攀登至金字塔的巅峰,这一进程是任何个人、国家或文化都无法阻挡的。
在视觉呈现上,每当父子二人出国参赛,镜头中飞机的动态画面总是夸张地向上冲破层层云霄。在电影《一步之遥》里,马走日驾驶汽车带着花魁完颜英,模仿斯皮尔伯格的E.T电影,仿佛飞入了月球。云层象征着全球化的“天花板”,任何霸权体系都无法阻挡这对父子向前的步伐。
观众们纷纷表示,观看《你行!你上!》后,仿佛置身于炽烈的阳光下,如同吱吱呀呀乱叫的小老鼠,这种形容颇具“姜文”风格。这恰恰是姜文本人的说法,他曾在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心中涌起一股特殊的情感,那是被阳光照耀的柏油路所激发的,与之相呼应的是那些即便犯错也能得到上帝宽恕的少年纯真之心。
新片与处女作之间存在着一些呼应之处。例如,在影片开头,郎父遭到了民乐团好友老崔(由于和伟扮演)的“质问”,询问为何不请老师来指导儿子专业学习钢琴。这场讨论发生在公共浴池,当时正值停电。影片中,每当主角洗澡时,都会出现停电的情景。令人不解的是,姜文为何会对停电产生这样的巴甫洛夫式反应。而在《阳光》这部作品中,马小军和他的伙伴们也在停电时在男浴室洗澡,结果被米兰撞见,青春的警报就此拉响。
郎朗和他的父亲在丰台结识了一位来自河南的二叔,由雷佳音扮演。这位二叔剃了一个极为夸张的坦克头,早年曾在少林寺习得武艺。姜文导演通过采用夸张或对比鲜明的造型来省略不必要的镜头和台词,从而迅速展现人物性格,这就像直接不拐弯抹角,立即将底牌摊开在桌面上。
在影片中,雷佳音扮演的坦克头形象、王传君饰演的挂面黑长直发型,以及葛优扮演的爱因斯坦式白卷发,都极具幽默感。这些造型是他过往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如《让子弹飞》中的武状元、《一步之遥》里的女校长洪晃、《邪不压正》中与朱元璋侧脸神似的廖凡等。而在这部关于郎朗学琴的电影中,他的老师众多,因此这一特点显得尤为突出。
新片中存在一段短暂却不容忽视的背景音乐,它源自小卖部老板的哼唱,正是刘欢演绎的《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千万次的问》。在这部电影中,姜文扮演的郎国任角色与郑晓龙执导的某部老剧中的王起明形象颇有相似之处。这种感觉仿佛是那位曾在北京交响乐团担任大提琴手的他在沈阳重新焕发生机,拿起二胡演奏,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儿子学习钢琴,最终让他在美国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扬眉吐气的愿望。
在影片中,父子二人抵达费城,郎朗对父亲表示质疑,认为他无法负担起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费用。而在《北京人在纽约》这部剧中,通过织毛衣赚取收入的王起明终于攒够了钱,买下了音乐厅,并邀请白人乐团为自己的大提琴演奏伴奏。这一过程,从原本的无钱购买到后来的有钱购买,从遵循白人的游戏规则来强行融入,到最终依靠自己重新制定规则获得真正的自尊,华人在海外的心路历程实际上是在不断上升。在剧集的尾声部分,王起明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面临破产的困境,家庭也因此破碎,妻子和孩子都已离去。他驾驶着汽车驶向曼哈顿的跨海大桥,车内播放着红色民歌《洗衣歌》,歌声中充满了他的悲伤与无奈。
当郎朗与钢琴一同被吊车从丰台小区的高层缓缓放下,他向所有邻居献上了两首国产音乐作品——《浏阳河》与《黄河大合唱》,现场气氛热烈。出国并非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或是自我救赎,出国的目的在于胜利,“沈阳人在费城”成为了2025年的新篇章。
姜文的电影,“爹味”太重?
姜文的所有评价中,有一项我并不完全赞同,那就是认为他“父性气息”过浓,这种看法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明显的男性中心视角。然而,实际上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并不少见。宁静所扮演的米兰角色肩负着启迪角色内心世界、传达导演核心思想的重要使命;而她的配偶、搭档、同台演员周韵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饰演了“疯妈”,又在《一步之遥》中塑造了一位渴望成为电影导演的武六形象,这些角色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姜文风格的代表。
《你行!你上!》里,马丽扮演的郎朗之母与辛芷蕾出演的丰台小学班主任,都带有“姜文制造”的鲜明特色。谈及后者,林老师形象优雅,她偏爱身着红色衬衫裙,而在一场汇报演出的戏份中,镜头聚焦于她,由郎国任操控的DV正对准着她。这场表演与《太阳照常升起》一剧中陈冲所饰演的大学校医形象相呼应,同时,姜文导演大胆地将镜头聚焦于角色所穿的白色衬衫裙。
马丽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姜文心中所向往的理想女性形象之一。在影片中,当郎朗在日本决赛现场即兴演奏肖邦的曲目时,他并未事先进行排练。此时,李屏宾友情出演的大师级人物建议他无需排练,直接上台演奏。他应大师之邀,将心中对暗恋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指尖的演奏尽情释放。许多观众或许会猜测,郎朗的暗恋对象或许是林老师。然而,画面中展现的却是身着红裙的郎朗的母亲。郎朗身处美国,心中充满忧伤,每当泪水涌上眼眶,她便浮现在他的脑海。他不禁向父亲发问:“那你是否会哭泣?在哭泣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思念自己的妻子?”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我思念的是我的母亲。”
在短视频平台上,此类内容至今仍随处可见。窦文涛的《圆桌派》和许知远的《十三邀》中,姜文反复提及的,是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小时候常打他,对弟弟姜武却更为宽容,晚年时无论怎样都难以取悦,即便为她购置了房产,她依旧“怎么都高兴不起来”。然而,从姜文频繁的提及和深入的讲述中,我们却能深切地体会到他们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在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父亲总是身着军装,常年不在家,而由斯琴高娃饰演的母親则忙于家务内外,焦虑不安,这些角色形象似乎映射了姜文本人童年及少年的真实经历。
在新片尾段,姜文将影片开头在产房外反复出现的台词“我儿子是钢琴家”再次提及,而这一次,他换成了“我儿子性格上颇似他的母亲”。
起初提及剧情的交代,由郎父所讲述,而最终的话语,同样出自他之口,是对他母亲所倾诉。
若真需我挑选,我最钟情的片段便在此处,那三句看似简单的对白,不仅缺失了父辈的痕迹,反而流露出对女性角色的深刻洞察。
看到这里,我联想到《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一个片段:
一条通往未来的铁轨上,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
“疯妈”呼唤着: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铁轨斑驳,时代滚滚向前。
没什么可畏惧的。因为我们知道,有妈妈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