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电影越来越不好笑,谁该承担责任?
上周,电影《二手名作》上映。 这是一部父亲比儿子更有价值的荒唐戏剧。 也讽刺了人性的贪婪和虚荣。 很多观众表示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这种又辣又搞笑的中国喜剧了,这样的补充还可以多一些。
近年来,每逢春节、国庆等黄金时段,喜剧电影总是很抢手,而且大多能产生高票房。 但尴尬的是,口碑一落千丈,不少观众干脆表示,“现在的喜剧电影越来越不好笑了”、“网络热门表情包乱炖,在观众腋下抓挠,无聊至极。” ” 很多人怀念周星驰从头笑到尾的电影、冯小刚早期的贺岁喜剧、宁浩复杂深刻的喜剧系列。
不得不说,近年来的喜剧电影数量其实并不少,而且在每个黄金时段都有出现,但整体口碑却令人堪忧。 大多数喜剧电影都沦为“笑过,不留痕迹”,简称为“日常喜剧电影”。
观众的批评也比较集中——有的情节空洞无根据,有的是网络热梗,有的傻笑,有的煽情笑点尴尬。 虽然不断加入高概念、新流派来丰富题材,但这只是幌子,让“搞笑”的基本要求不断失分。
追溯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历程,冯小刚、周星驰、宁浩、徐峥等几代主创结合时代特征,通过作品确立了自己的喜剧特色。
1997年,《甲方乙方》开启贺岁演出之门。 此后两年,冯小刚推出贺岁喜剧三部曲,每年占据全年票房近4%。 大约在同一时期,还有周星驰的“无厘头”港式喜剧,如《少林足球》、《功夫》、《美人鱼》等,都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2006年,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意外走红。 他的“疯狂系列”电影将镜头转向草根小人物,引发了低成本黑色喜剧的风潮。 当中产遇见草根,“囧”新闻不断。 2012年,徐峥执导的《囧》横空出世,成为史上第一部票房过10亿的华语电影。
随后,擅长喜剧舞台剧的快乐麻花进军电影市场。 2015年,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夏洛特》成为黑马,横扫14.41亿票房。 沉腾被称为“有自己幽默感的男人”。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开心麻花风格的喜剧电影上映,“内容”成为衡量开心麻花电影是否搞笑的一个因素。
但遗憾的是,上述电影主创近年来的作品少之又少,而开心麻花甚至“出道就达到巅峰”,随后带来了《无耻铁拳》、《西虹市首富》、 《李察的姑妈》、《李毛演王子》、《日不落的饭店》、《超级家庭》等都以低口碑收场,共同的问题就是笑点无聊、演技尴尬,虽然去年的《独自走在月球》和《杀手不那么冷静》试图挽回他的尊重,但网络上仍然有很多批评食物看起来太难看。
不可否认,近年来喜剧电影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包括短视频、直播、脱口秀等创作者,用更简单、更快捷的方式为大众提供“快餐笑声”。
因此,要让“消息灵通”的观众在电影院里开怀大笑,确实是越来越困难了。
那么为什么很多喜剧被观众评价为“笑过,不留痕迹”呢?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教授杨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喜剧不仅仅是笑话的堆砌。 它的核心是悲剧,来自于对世界和人情的细腻观察,对人性弱点的感知,对普通人的同情。 比如卓别林的《淘金记》中,饥饿的流浪汉用刀叉吃靴子; 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里,“谁敢比我差”卖身埋父亲。 “在生活的绝境中,这是对现实的反思,妥协是对食利者的一阵讽刺和反抗,这就是喜剧的艺术。”
谈到目前正在热映的《二手名作》,杨柳表示,《二手名著》是一部改编作品,有比较完整的戏剧基础。 导演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反思和讽刺了当下社会对“流量”的关注、通俗文学排行榜的商业性以及校园和文坛人士的世故,非常难能可贵。 。
不过,在她看来,《二手名作》也存在不少缺陷。 失意的中学老师马银波在他的“成名之旅”中,缺乏来自生活底层的“可爱”。 “除了写作和教学,他还做了多少?烟花味?为什么他不受学生欢迎?为什么他的妻子总是清醒地站在对立面?他的作品有什么问题?电影回避这些,忽略了重要的,不把控生活细节和情感逻辑,很容易失去喜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对小人物的同情,对人性的关怀和同情。
不难理解,观众会怀念以往的经典喜剧作品。 以1992年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为例。 它的编剧、导演懂得来自群众、回归群众、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它准确地捕捉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争吵、吃饭、走路等喜剧和调侃的对象。 时至今日,剧中的任何一句台词依然经得起推敲和品味。
杨柳表示,如今的喜剧电影之所以越来越不搞笑,是因为创作者们已经脱离了烟火般的生活,不了解人性的本质。 “悲剧可以宏大,具有高度的史诗风格。但喜剧的创作者必须贴近底层,贴近生活,才能感知人性,写出笑中带泪、饱满真实的作品。” (孔小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