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西晋杨骏疯狂揽权,却被贾南风暗算?

2025-08-07 -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情严重,卧床不起,生命垂危,然而他却又不敢沉入梦乡。心中有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让他难以释怀,那便是选谁担任辅政大臣。是岳父杨骏吗?他是皇后的父亲,也是傻儿子司马衷的外公。他虽然忠心耿耿,但能力似乎并不足以独自支撑起这个庞大的帝国。

司马炎眼前一亮,认出了汝南王司马亮!那是他的叔父,德高望重,自家血脉,应当值得信赖。若由他同杨骏一同辅佐朝政,相互制约,无疑是最佳搭档。于是,司马炎尽管身体不适,仍勉力支撑,唤来中书令何邵,命令他立刻着手撰写诏书。

何邵刚一走,杨骏立刻跟了上去,提出想借阅那份诏书。看似只是想借阅,实则意图明显,意图借而不还。面对这样的请求,何邵不敢轻易拒绝,只能无奈地将诏书交出。

司马炎从沉睡中缓缓醒来,环顾四周,却发现身边穿梭的尽是陌生的面孔。他愤怒地指着杨骏的鼻尖斥责道:“我尚未离世,你竟敢如此无礼?”

杨骏按捺不住,暗中将司马炎身边的亲信宫臣尽数替换为自己的党羽。司马炎怒火中烧,却因身体孱弱而无法发声,只能反复叮嘱,催促尽快召回叔父司马亮来协助处理政务,并且威胁要罢黜杨骏。

杨骏惊恐万分,生怕煮熟的鸭子会飞走,急忙叫来自己的女儿,也就是皇后杨芷,请求她帮忙说情。杨芷别无他法,只能施展女性常用的手段:先是哭泣,接着撒泼,最后甚至威胁要以自杀相逼,在司马炎病榻前不停地哭泣哀求。

司马炎已是垂危之身,难以承受这样的打扰,于是他只能勉力应允,以求能够安详地离世。

为了确保圣上旨意不会随意更改,杨芷迫使司马炎亲自宣读圣旨,并现场由中书令何邵与华廙共同草拟了遗诏。

司马炎从沉睡中醒来,挣扎着询问身边的人:“汝南王是否已经归来?”身边的人回应道,他尚未回来。

司马炎拼尽全力从床上挣扎着坐直身体,他急切地命令身边的人:“赶紧的,立刻……立刻去通知汝南王即刻返回朝廷,协助处理政务……”

司马亮已接到皇帝身体不适的传闻,他正急速前往洛阳,马不停蹄地赶路,然而由于距离甚远,他恐怕无法再与侄儿见面,只能遗憾错过最后的告别。

司马炎未能苏醒,皇帝驾崩,杨骏喜出望外,他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了西晋的实际统治者,所有人都得在他脚下匍匐,听从他的指挥。

杨骏内心深处仍存疑虑,他真的能够胜任吗?那些文武百官是否真的会遵从他的命令?再者,那些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们,他们会不会发起攻击?

杨骏内心恐惧至极,在司马炎的丧礼举行之际,他独自一人藏匿于太极殿内,连皇帝的葬礼都不敢亲临。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他派遣了大量精锐士兵严守殿门,深怕有刺客潜入企图夺走他的生命。

司马亮率领部众返程,遗憾的是他未能出席司马炎的丧礼,这皆因杨骏禁止他进入城内。

司马亮心情沉重,于是在城门之外放声痛哭,以此来抒发对皇帝驾崩的深切哀悼。痛哭之后,他仍觉心中有所未了,于是修书一封,诚恳地请求杨骏准许他进入城中,再于司马炎的灵柩前涕泪横飞一次。

杨骏心生恐惧,哪里敢让他进入城内。而且,他更是发布全城戒严的命令,并向太后汇报,使得外孙司马衷颁布了一道诏书,命令心腹石鉴、张邵等人领兵征讨司马亮。

此刻,有人上前对杨骏劝慰道:“如今朝野之中,尽是你的人马,你何必还惧怕司马亮呢?”

也有人建议:“你大可把职位让给司马亮,如此一来,他便不会对你构成威胁,你也就无需再防备他,这样你便可安心回家,安度晚年,享受荣华富贵。”

不管大臣们怎么说,杨骏依旧怕得要死,执意要出兵。

司马亮不愿事态扩大,故在杨骏尚未发起进攻之际,便急速率领军队于夜间撤回了许昌。

杨骏终于松了口气,虽然暂时解除了危机,但仍放心不下。

要是文武百官不服,怎么办?

因此,他萌生了一个极为巧妙的策略,决定将所有官员的职位提升一级,而对于那些参与武帝葬礼的官员,则提升两级,并且对于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将普遍授予侯爵之位……

有人挺身而出,表达反对意见,宣称此举荒谬至极,若果真如此,人人晋升至高官显爵,不出数年,众人皆成为公爵或侯爵,届时,担任这些官职的意义和优越感将不复存在。

杨骏不听,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办。

傅咸这位大臣站出来说道:“皇上已经到了成年,且正值青春,您最好是将政权归还给皇帝,光荣地退居幕后,给世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名声。若您执意效仿伊尹、霍光,恐怕将来若学得不好,将会招致严重的麻烦。”

这话把杨骏气坏了,威胁说要将傅咸逐出京师,贬官外调。

李斌站出来说道:“杨公切勿急躁,傅咸身为朝廷要员,堪称贤良之官,若因言辞而遭受责罚,往后恐怕再无人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了。”

杨骏无奈,只好作罢。

杨骏无论言行举止如何,总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这一现象实则是一个警示,反映出他声望不高,基础不牢。一旦有人敢于向他发起挑战,恐怕他面临的将是险象环生,结果不容乐观。

皇后贾南风正是那位率先发起挑战的个体,她巧妙运用策略,使得杨骏陷入了深不见底的困境。

贾南风,世人称其为一代妖女,其肤色黝黑,容貌不甚出众,然而凭借父亲贾充的权势,她成功跻身太子妃之位,现已成为晋惠帝的皇后。

容貌不佳尚可忍受,然而性情凶狠至极,身为太子妃期间,因未能诞下子嗣,一时怒火攻心,竟用长矛将一位怀有身孕的侍女残忍地刺杀。

贾南风性情凶狠,手段毒辣,且心机深沉,狡猾多端。杨骏虽无才干,却妄图掌握最高权力,这让贾南风早已心生不满。她暗中筹划,意图夺取杨骏的权力,甚至不惜取其性命。

经过深思熟虑,贾南风决定借助皇室的影响力来对抗杨骏。同时,司马家族中的众多王爷对杨骏怀有极深的仇恨,他们迫切希望将其铲除。

她首先派遣使者与汝南王司马亮取得联系,然而司马亮却表现得异常胆怯,不愿给朝廷带来任何麻烦。

贾南风再次派遣使者与楚王司马玮取得联系,幸运的是,她这次找到了正确的对象,司马玮立刻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司马玮这家伙年纪不大,才21岁,却胆大包天,做事不计后果。

司马玮在接获贾南风的秘密指令后,迫切请求返回京城,杨骏对此迅速做出了同意的决定。在他看来,司马玮犹如一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与其任由其在外地引发灾难,不如将其召回自己身边进行严加看管,以确保更加安心。

司马玮并非独自归来,伴随他一同返回的还有淮南王司马允,他们二人皆为晋武帝司马炎的亲生之子。

这无疑是杨骏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他此举等于是将狼引入家门,而非将羊引进羊圈。

291年三月初八的夜晚,贾南风、楚王司马玮以及东安公司马瑶等一众人物,秘密拟定了一道诏书,声称杨骏有谋反之嫌,并且意图篡夺皇位。

这简直是一则荒谬至极的笑话,杨骏并无子嗣,仅有两位千金。对于一位无子之人,你若说他觊觎那皇位,他究竟所图为何?

然而贾南风却毫不在意,她认为你若是谋反便是谋反,这种手段后来被频繁采用,足以将对手置于绝境。

当然,这份假造的圣旨必然少不了晋惠帝亲手盖上的印鉴,这样一来,它便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效力。

紧接着,司马玮等人手持诏书调集了四百多禁卫兵围攻相府。

事情发生得极其迅速,杨骏几乎措手不及,只能匆忙地召集文武官员至相府共商应对之策。

有人声称:“这无疑是贾南风那妖妇所为,情势紧急,咱们应立即派遣人手放火烧毁皇宫南面的云龙门,以此震慑对方,迫使他们交出罪魁祸首。随后,再开启东面的万春门,迎接太子进宫,并召集人马与他们决一死战。”

这无疑是杨骏进行反攻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他却临危退缩,摇头表示:“不可,云龙门乃魏明帝所建,岂能轻易焚毁。”

大臣们听闻此事后,均认为此人已无药可救,若继续跟随,必将陷入绝境,于是纷纷认为,唯有采取上策,即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迅速逃离才是明智之举。

此时,傅祇这位大臣抓住机会说道:“形势紧迫,宫殿内无人值守,我们理应前往保护皇上。”

护卫并非真意,逃生才是实情。傅祇话音刚落,便转身向门外走去,其余人等也纷纷逃散,整个相府中只剩下杨骏孤身一人。

杨骏竟然还拥有一个忠实伙伴,那便是名叫刘豫的左将军,他率领着为数不多的人马前来支援。途中,他们偶遇了右将军裴頠,刘豫急忙询问:“杨太傅现在何处?”

裴頠骗他说:“可能跟着大家一起去了皇宫。”

裴頠见刘豫还在迟疑不决,便戏谑地开口:“你何必还去寻找杨太傅呢?不如立刻投案自首,争取得到从宽处理的机会吧。”

刘豫吓得六神无主,丢下人马,一个人失魂落魄地逃走了。

杨芷太后得知父亲遭遇困境,急忙派遣人手撰写了大量求援信件,信中明确表示:“对拯救太傅者予以奖赏。”

贾南风见状勃然大怒,临死之际竟有人胆敢向她挑衅,她立刻下令:任何胆敢与杨太后同谋造反者,其家族将遭受连坐之祸,九族尽灭。

片刻之后,东安公司的马瑶率领着队伍迅速闯入相府,展开了一场彻底的破坏:他们杀戮一切、焚烧一切、掠夺一切。

杨骏早已吓破了胆,慌不择路逃到马房躲了起来。

战士们眼中充满杀意,猛冲入马厩,将蜷缩成一团的杨骏从马槽下拖出,他早已吓得浑身颤抖。战士们毫不留情,一枪便将其射杀。

可怜的杨骏,惨叫一声,倒在了血泊之中。

那位既令人同情又令人啼笑皆非的顾命大臣,在掌握最高权力仅仅一年之后,便被人推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的是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这场动乱的开端源于杨骏的遇害。当时,妖后贾南风仅通过召回两位王爷,伪造了一份诏书,便轻易地将杨骏推翻。

若杨骏能遵从司马炎的遗愿,与司马亮携手协助处理国政,选拔贤能之人;抑或顺应朝中大臣们的期望,功成名就后主动退位,将政权归还朝廷,退隐山林,或许能够避免灾祸,确保家族长久享有荣华富贵。

常言道,若是德行与所居之位不相匹配,难免会招致祸端。杨骏这类既无德行又无才干的人,上不能协助君主治理国家,中不能凭借德行使群臣心悦诚服,下则无法安顿自身,保全家族。

因此,若无能之人执掌政权,必定会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同时也会给自己招致祸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