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吃货、段子手,又是吐槽哥,更是人生解药?

2025-08-08 -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喜欢苏东坡的理由!

他豁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通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他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热衷于美食,擅长讲笑话,善于发表批评,犹如坚韧不拔的小强,更是人生困境中的良药……因此,我们为何感到不快乐?答案或许在于未曾领略苏东坡的智慧!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历经多次贬官,生活漂泊无定。然而,即便身处困境,他总能从满是创伤的日子里发掘出幸福与快乐,将别人眼中的平庸生活,转化为自己的诗意远方,尽情享受人生的每一刻。

我认为,众多人对苏东坡怀有深厚的情感,对他的生平也了如指掌,然而,你们是否知晓,苏东坡最终能够成功渡过难关,实现真正超脱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

他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他的本性,还可能是因为他拥有那令人动容的亲情、令人称羡的友情以及师生情。特别是,他还有那让人羡慕的爱情:王弗对他毫无保留的包容,闰之愿意为他付出一切,朝云则完全理解他的一切。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无常是常—苏轼传》,此书的作者言诗语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平日里专注于人物诗词等方面的文稿创作,并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上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此外,他还出版了《白居易传》《仓央嘉措诗词全集》等众多畅销书籍。

这本《苏轼传》中,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人生犹如一段艰难的旅程,我们应当效仿苏轼那般胸怀宽广,从容面对人世间的种种。

此刻正是农历六月时节,漫步于四川眉山镇热闹非凡的人潮之中,路旁荷花池畔,荷花姿态曼妙,于轻拂的凉风中显得格外娇艳动人。

位于眉山这座充满古风诗意的城市中,纱縠巷内有一座外观普通却内部拥有庭院的住宅。住宅旁是一片池塘,荷花轻轻摇曳,夏日里香气弥漫至数里之外。庭院前方,两棵老榆树紧紧相依。屋内种满了各种花草和果树柳木。这户人家,正是苏家。

1035年,苏洵在27岁那年喜得贵子,此子便是后来名留青史的苏轼。苏轼自幼便对诗词有着极高的领悟能力。在他十岁那年,便已能创作出令人称奇的篇章。在业余时间,他常与弟弟苏辙嬉戏玩耍,两人情谊深厚,兄弟情深。

苏轼在十九岁那一年,于中岩寺邂逅了乡贡王方,王方此前已领略过苏轼的文采,对他颇感兴趣。恰巧,王方的女儿王弗已到了适婚的年纪,她比苏轼小两岁,不仅容貌秀美,而且学识渊博,才貌双全。

彼时,王方便便借此为鱼池命名之事,与中岩寺的住持大师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戏码。最终,苏轼的友人纷纷献上佳名,苏轼亦兴致勃勃地挥毫泼墨,留下了“唤鱼池”三个字。众人目睹此景,无不为之赞叹不已。

接着,王方将每一个提名递给女儿查看,当看到“唤鱼池”这三个字时,王弗内心不禁喜悦盈怀,目光难以移开。

在寺院之内,众人谈笑风生,畅饮不绝,苏轼静静地坐在一旁,却未曾察觉,因这提名之故,一段美好的姻缘即将悄然降临。

苏轼当时年仅十九,而王弗则是十六岁,他们喜结连理。真可谓是“金风玉露的相会,胜过世间无数的美好”啊!

成婚以来,苏轼与王弗共赏人间烟火,一片岁月静好。

在1061年,苏轼与其兄长一同参加了制科考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随后,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职务。然而,凤翔府的知府陈希亮却展现出浓厚的官僚气息,与苏轼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苏轼初涉仕途,行事谨慎,如同踩在薄冰之上。幸运的是,他的妻子王弗聪明贤淑,经常指导他如何处世待人。

家中偶尔有客人来访,王弗便躲在屏风后静静地倾听他们的交谈,之后她会向苏轼分享自己对某人的性格和为人之处的归纳与见解,而这些总结往往一针见血,堪称苏轼最为出色的贤内助。

王弗对陈希亮这类人,曾这样劝导苏轼:“观察他人要倾注真心,不要急于做出判断,朝廷既然派他来担任知府一职,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苏轼与陈希亮之子陈慥结为好友,岁月流转,他不禁感慨,自己年轻时年少无知,未曾体会到陈希亮内心深处的柔情。

1065年,苏轼重返京城担任官职,然而遗憾的是,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就在那年的5月28日,他的妻子王弗不幸因病突然离开了人世。

王弗不仅学识渊博、通情达理,而且才智超群,既能与之畅谈高深学问,又能与她同享世间繁华。苏轼对她情深意重。

苏轼之所以挥毫泼墨创作了《亡妻王氏墓志铭》,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却情感真挚,它通过叙述小事来抒发情感,尽管文中记载的事件寥寥无几,然而一位贤良妻子的形象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王弗离世之后,苏轼严格遵循父亲的遗愿,将她的遗体安葬在母亲的墓旁,同时坦白表示,自妻子离世之后,他便没有了可以依赖的伴侣。

公元1075年,任职于密州的他在梦中见到了妻子王弗。悲痛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创作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

十年时光,生死相隔,难以忘怀。未曾刻意去想,却始终铭记于心。遥望千里之外,孤零零的坟墓,无处倾诉凄凉之情。就算偶遇,恐怕也难以相识,尘封的岁月已使面容苍老,鬓发斑白。夜深人静时,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小窗户前,她正在梳妆打扮。彼此无言相对,唯有泪水如泉涌。想象着每年在此断肠之处,明月高悬,短松覆盖的山冈。

这堪称近千年间描绘夫妻情感最为出色、最为感人的词作之一。通篇以简洁的白描技艺,生动再现了夫妻间生死离别那令人心碎的一幕。其词句凄美动人,其语言深沉悲怆,其情感哀婉至极,每当翻开阅读,无不令人泪如泉涌。

三年前,那位旧友轻轻挥动衣袖,身影便悄无声息地离去。而到了三年之后,一位新朋友又静静地、不声不响地缓缓步入。

此人正是王弗的堂妹。自小就听说了大才子苏轼的事迹,对苏轼的敬仰与倾慕之情日益深厚。后来,在王弗族弟的撮合下,苏轼迎娶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王弗堂妹,并为她取名为“闰之”。

闰之或许不及表姐王弗那样才智出众,然而她性情温和,宽容大方,对待王弗的儿子苏迈如同亲生一般。

随后,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提及了闰之。彼时,苏轼与友人共游赤壁,畅谈甚欢,手中尚有佳肴,却苦无美酒相伴,恰在此时,闰之拿出了她珍藏已久的酒来增添乐趣。

真可谓是天作之合,恰逢其人所需,恰巧有人所藏。这不仅仅是精心的安排,更是细致入微的关怀。

此后,几经风雨,闰之都陪在苏轼身侧,不悔不恨。

公元1071年,苏轼受命赴杭州担任通判,其夫人闰之、长子苏迈以及次子苏迨亦随他一同前往。

杭州风光旖旎,居民温文尔雅,苏轼在杭州的时光里,与僧侣、自然山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得到了提升,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闰之夫人勤于持家,她洗衣、烹饪、泡茶,对苏轼所敬重的人充满爱意,成为他贤淑的妻子。即便苏轼有时有小缺点,有时情绪波动不定,闰之仍因深爱他而心甘情愿地包容。

自从闰之诞下苏过,她不仅要照料苏迈和苏迨,还得费心养育幼小的苏过,苏轼目睹这一切,心中自然充满了怜惜之情。

有一天,苏轼向陈亮提出想要为闰之购置一名女仆,陈亮便介绍了一位老鸨,由她引荐了一位怀抱琵琶的女子朝云。了解到这女子年仅十二岁,苏轼并未同意,于是转身离去。

之后,那名老鸨再次登门,闰之的妻子便将朝云购得,从此,朝云便时常陪伴在他们二人身边。

1079年,朝廷派遣苏轼前往湖州履职。苏轼立刻上呈感谢之表,却未曾料到,这份感谢的奏章竟为他招致了极大的灾祸。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蒙受不白之冤,被投入监狱。

闰之妻子因恐惧不已,生怕那些小人们会在诗文中挖掘出苏轼的罪证,于是果断地将苏轼的诗作付之一炬。

苏轼所遗留的文稿数量仅占原有文稿的三分之一,这一事实成为了无数喜爱苏轼之人心中永恒无法填补的遗憾。

幸而太皇太后在去世之前,曾下令神宗皇帝释放了苏轼。在1080年的正月初一,苏轼被贬谪至黄州。面对那困顿的生活境遇,苏轼毅然决然地开始亲自耕种,以自给自足。

某日,家中的耕牛突然病倒,生命垂危。幸运的是,闰之凭借其医术辨识出了病症,经过诊断后开具了药方,成功治愈了病牛。苏轼因此欣喜若狂,挥毫泼墨,撰写文章,对妻子大加赞赏。

苏轼被贬至黄州,朝云毅然相伴左右,彼时她年仅十九。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云与苏轼的情感愈发深厚。

难得的是,妻子闰之并不嫉妒,反而支持两人培养感情。

1083年9月27日。苏轼暮年喜得一子。正是朝云所生。

1084年春季,神宗皇帝颁下圣旨,苏轼被擢升为汝州官员。然而,在赴任途中,苏轼身边的随从人员接连病倒。

苏夫人的病情严重,卧床不起。苏轼自身也遭遇了疮毒的复发,而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与朝云的孩子,仅不足十个月大,便不幸夭折。

历经磨难,那颗隐居的种子悄然萌发,因此苏轼得以购置田地,上奏朝廷请求定居常州,尽情享受那份悠然自得的乐趣。

未满三十日,苏轼意外收到朝廷的诏令,获准在常州暂时居住。在常州过着清闲生活的苏轼,于宁静之地寻觅佳肴,于悠闲之中尽情品味世俗烟火。

1086年。神宗薨逝,哲宗继位。苏轼升为翰林学士。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因不擅长曲意迎合他人,受到了众人的怨恨和排挤。无奈之下,他只得请求休假并辞去官职。在经过他多次诚恳的请求后,朝廷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将他外放,任命他为杭州的知州。

然而,事与愿违啊!在1092年二月,朝廷颁布了新的任命,苏轼遵照旨意被调任至扬州。

1093年8月1日,苏轼接旨从扬州返京后,闰之在京师病逝。

苏轼在祭文中赞颂她:无论富贵与否,闰之始终如一,恪守本分,默默相伴,忠贞不渝。

苏轼的妻子离世不久,朝廷便派遣他前往定州任职。那片土地荒凉偏远,风险重重,然而朝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陪伴苏轼留在了那里。

抵达惠州之后,苏轼沉迷于炼丹求仙之道,而朝云则转向了佛学,潜心研读经文,守护着炼丹炉,还建造了放生池,宛若一位清雅脱俗的天仙。

苏轼此时已将流放之地视为隐居之地,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将生老病死视为寻常之事,不因外物而喜悦,也不因个人遭遇而悲伤。在这样的生活中,他进一步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在1096年6月下旬,苏轼的挚友朝云不幸感染了瘟疫,不久便离世,享年34岁。无论苏轼有多么深情,这份情感也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苏轼步入晚年,朝云始终陪伴左右,忠贞不渝,九死无悔,成为他孤寂岁月里唯一的知己。她对苏轼的深情厚谊,体现在他为她创作的众多诗篇中,这些诗篇堪称苏轼诗意生活的巅峰之作。

遵照朝云的生前遗愿,苏轼将她安葬于西禅寺侧的松林深处。那里每日都有佛寺的庇佑,还有白云溪水的相随。

苏轼在悼念之词中感慨道:“不迎合潮流,唯有朝云能理解我的本真;独自弹奏古风乐曲,每遇黄昏细雨,更添对你的深切思念。”

苏轼与朝云,正是如此,彼此扶持,共同经历了人生中无数次的悲风凄雨、惊涛骇浪。

究其根本,人生宛如一场梦境,几度感受秋日的凄凉,经历种种磨难,与其依赖外界寻求慰藉,不如回归自然,坚守内心,自我疗愈。渡过难关的人,最终必须依靠自己。

他身着官袍,便能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脱去长衫,又能亲耕田亩,体验农耕;他擅长吟诗作赋,精通农事,闲暇时挥毫泼墨,亦能生火烹饪。

他若是沉默,便默默无声;但一旦发声,便能震惊四座。他无意间竟成为了一位对美食了如指掌,且能创制独特风味的顶尖厨师。

他,从满腹愁欲到超然自得,拿得起,亦放得下。

他就是苏轼,苏东坡。#历史##人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