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受保护,在蒙古国被赶尽杀绝,鱼鹰命运为何天差地别?

2025-08-09 -

我国的人称鱼鹰的鸬鹚已在此地栖息长达三千年,与人类共同生活了漫长的岁月,双方已形成了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然而,邻近我国的蒙古却深受其害,这些鸟类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使得人们疲惫不堪。

神采飞扬的鸬鹚

在人类社会里,某些极具威力的鱼雷常被称作“鱼鹰”,而众多军用飞机,也因出色的飞行能力而被鱼鹰所代称。通过观察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推断出鱼鹰在自然界中的威猛程度必定相当显著。

实际上,现今鲜有人知晓,鱼鹰不过是它的别称,这种称呼自古至今沿用至今。它的正式名称其实是鸬鹚,这种鸟儿展开翅膀后,整个身体呈现出流线型的结构,下半身扁平,颈部则细长柔韧。

鸬鹚在某些地区亦被称作水老鸦,这个别称的由来,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羽毛颜色。观察其外貌,可以发现水老鸦的眼睛呈现红色,而且当它落地时,其脚部显得格外健壮。

双脚所涂之色罕见地呈现出绿中带黑的独特色调,若进一步审视鸬鹚的喙部,亦会发现其几乎全为黑色。整体观之,宛如一架全身漆黑却巧妙融入绿色与褐色的“隐形战斗机”,显得格外华美。

然而,能够被誉为“鹰”的事实本身,实则也彰显了其卓越的水性。总体来看,鸬鹚主要生活在岛屿、湖泊以及河口等地区。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除了南美洲和南极洲,其他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若是为鸬鹚这一族群绘制一部族谱,其篇幅和分支恐怕会超过众多其他物种。究其原因,或许在于鸬鹚的繁殖力在鸟类中堪称佼佼者。每年,水老鸦至少能成功孵化出一批幼鸟,且它们一次产蛋数量可达1至6枚。

在适宜的生存环境中,水老鸦的种群规模有望实现显著扩张。在亚洲众多国家中,蒙古国和我国堪称鸬鹚的理想栖息地。此外,它们还享有国家层面的保护,被视为珍贵的“陆栖野生动物”。

中国的鱼鹰意气风发

探讨我国关于“鱼鹰”的最早记载,时间可追溯至元代。那时,一位名为鄂多立克的旅行者,作为背包客的身份抵达我国一座名为“白沙”的城市,并在那里留下了鱼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

众所周知,风俗习惯的起源往往早于对其的记载。因此,我国渔民在很久以前便运用他们卓越的智慧和充沛的精力,着手驯化水老鸦。自水老鸦成为他们的伙伴,所取得的成果同样令人欣慰。

在闽浙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鱼鹰伙伴”,这几乎成了普遍现象。每当捕鱼季节来临,渔民们便会在船舷的栖木上系上鸬鹚,并借助特制的绳圈,确保它们捕鱼后不会随意吞食。

随后,渔民们要在船头和船尾各放置一个背篓,紧接着便是煮一壶茶水,然后就可以悠闲地“坐等鱼儿上钩”。不久之后,当背篓快要装满时,他们便松开特制的线圈,鸬鹚便会自发下水捕食,整个过程几乎无需他们耗费任何体力。

简而言之,人们为鸬鹚搭建了一个风雨无阻的庇护所,而鸬鹚也减轻了渔农捕鱼的辛劳,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局面。甚至在今日,我们仍能在一些靠近湖泊的地方目睹人鸟相依的美好景象。

然而,正当中国的鸬鹚生活得自在而潇洒之际,远在蒙古的鱼鹰分支亲属们却并未感到快乐。总的来说,这边鱼鹰的欢愉与那边水老鸦的困苦形成了鲜明对比。

蒙古难堪鱼鹰烦扰

谈及北方丰富的笑话领域,“蒙古海军”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蒙古并无海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湖泊。事实上,“贝尔湖”中约有九成的水域都处于蒙古的管辖之下。

在这片湖泊中,鱼类们世代繁衍生息,其中便有我们今天要讲述的主角——“鱼鹰”。相较于我国广袤的山川湖海,蒙古的湖泊在数量和面积上都无法与之相比,这也使得湖畔居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变迁尤为关注。

上世纪,“贝尔湖”周边的捕鱼者们并非未曾考虑与鸬鹚实现和平共处。然而,近些年鸬鹚的数量急剧增长,它们过度捕食导致体格迅速膨胀,竟然已经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狼群增多会导致食草动物减少,同理,鸬鹚数量增多,湖中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也会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在“贝尔湖”周边,众多渔民以捕鱼为生计。这样的情况下,二者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可以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民们为了捕更多的鱼,结果自己却可能因为鱼少而饿肚子。而且,这些渔民并未考虑过如何驯服这些鸟类,因此双方达成共识的可能性非常低。

除了“鸟捕鱼”这一现象,鸟类在水中所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其总量同样不容忽视。当鸬鹚的排泄物在水中不断累积,湖泊便会逐步呈现出富营养化的趋势,进而引发水华现象,通常我们称之为“赤潮”。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贝尔湖”周边的渔民养成了每日“捕捞、休息、驱鸟”的日常习性。然而,由于鱼鹰的数量极其庞大,单靠人力进行清除实属不易,因此,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加入了管理的行列。

治理鸟灾要多管齐下

人力终究有限,面对“鸟灾”的治理,蒙古方面可谓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

蒙古人最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促使“鱼鹰”迁徙,为此相关部门特意为它们搭建了人工巢穴,其目的是引导它们到其他地方筑巢,避免它们对“贝尔湖”造成破坏。再者,对于那些不愿搬迁的“顽固分子”,政府鼓励周边的渔民对它们实施人工饲养。

终究它们所摄取的食物并无区别,一旦填饱了肚子,便不会再与渔民们争夺鱼儿。此外,蒙古方面还指派了专业机构着手研究鸬鹚的习性,旨在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实现人与水鸟的和谐共处。然而,显而易见,这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多次试验,成效不可能迅速显现。

我国在治理“鸬鹚灾”方面拥有诸多策略,比如在太湖、鄱阳湖等地,便孕育了“鱼鹰捕鱼”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通过人工驯化鸬鹚,渔民捕鱼更为轻松,同时还能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政府带来经济收益,真正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因此,中国鸬鹚能够被驯服,难道蒙古水老鸦就真的难以驯服吗?他们完全可以从中国借鉴“驯鸟”的技艺,并将这些“秘法”传授给所有渔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家家户户都能拥有一个鱼鹰伙伴,这应该并非什么难题。

届时,过剩的水老鸦被人工巢穴所吸引,迁移至其他湖泊水域,而现有的鱼鹰亦能与人类和谐共处,未来鸬鹚的生存状况亦将纳入政府监管之下,总体来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可以说,“命运”终究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在于蒙古政府将如何行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