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网络烂梗之三:如何守护语言的庄重与深度?
网络空间,作为不同文化交融的汇聚点,不断孕育着新的语言符号和沟通手段。然而,我们必须坚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的底线,对娱乐和玩笑的界限加以控制,同时也要维护汉字使用的规范性。
摒弃陈词滥调、摒弃粗俗的梗、避免讲笑话、防止曲解,这并非潮流所推崇的行为,更非所谓的“网络冲浪必备技能”。对于那些充满低俗趣味、偏离主流且不健康的言辞,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惕,加强管理,绝不能让其破坏汉语的规范性和庄严性。
网络流行语普遍带有显著的互动特征和话题属性,其技术识别相对容易。网络平台作为黑话和陈词滥调的“发源地”,理应承担起治理的首要责任,加强管理体系的构建,优化识别算法,从根本上对网络用语进行规范。
构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用语环境,网络监管机构需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制定相关规范、强化正向引导,为公众构筑一道“安全防线”。消除网络中的“黑话”和陈词滥调,反对音、形、义上的歪曲和虚构,严厉打击隐晦表达等不良现象,从而使得网络空间变得更加清澈明亮。
正确规范有序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虽然我们换上了“马甲”,以“键对键”交流取代了“面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文明交流。网络自媒体以及广大网友,都应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能为了追求流量和制造话题,而牺牲语言的尊严和我们的形象。网络社交确实依赖某种形式的语言文字作为交流的媒介,而这些所谓的黑话和陈词滥调,它们更像是一些灰色小圈子划分领地、招募成员的障碍和考验,显然不能作为增进交流与互动的桥梁或纽带。
规范网络用语并非意味着要对所有网络流行语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诸如“村BA”、“松弛感”、“硬核”等流行词汇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并融入主流语境,主要是因为它们凭借其形象的比喻、新颖的表达方式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舆论的支持。这一点也充分表明,网络世界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能够孕育出丰富多样、生动优美的优质语言内容。疏堵结合、扬弃并举,高质量的网言网语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语言的规范性对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选择何种语言文字,并非仅仅是个人行为所能决定。那些粗俗的词汇和陈词滥调,不仅可能导致理解上的难题和沟通的阻碍,更会影响文化的正常传承与交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类不良用语进行预防和治理,以确保网络空间和育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益。这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力度,依法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监管,并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建设。学校与家庭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确保“讲普通话,书写规范字”的信念在更多孩子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诗文随时代变迁,日日追求创新。语言亦如诗文,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发展。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兼顾规范与发展的双重目标,全方位推动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定能营造更加和谐有序的语言文化生活,助力中华语言文化的繁荣进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