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星期四!离双休日仅一天,北新桥大爷独特播报走红啦
在平日交通高峰时刻,位于北京的地铁5号线北新桥站点,一位名叫张立文的地铁引导员正以他独有的方式,向乘客们致以问候。
星期一,快乐如影随形,上班的心情格外愉悦。——然而,车厢内却弥漫着沉闷的气氛,那是星期一早上的常态。
青年们辛勤劳作,期待已久的周末即将来临,可以尽情享受一觉到天亮的悠闲时光——这正是让众多劳动者心情激荡的周五午后。
张立文今年已65岁,他是地道的北京大爷。11年前,他刚刚告别了建筑工人的职业生涯,随即在家门口的地铁站找到了新的工作,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地铁引导员。
穿上明亮的柠檬黄工作服,张大爷负责协助乘客上下车,这让他不再感到与社会脱节。相反,他时刻感受到,自己被热情的群众紧密簇拥着。
上班,更确切地说,是为广大人民服务,令他十分快乐。
快乐上班的地铁引导员张立文。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
“一问好,人就特高兴”
北京地铁北新桥站,周四清晨,每隔两分钟便有一趟列车抵达,载来了一批表情呆滞的旅客。
车厢外的张大爷打算施展一番魔法,口中说道:“今天是快乐星期四,双休日仅剩一日之隔。”
一嗓子喊完,魔法奏效了。
有人从手机屏幕中跃出,向大爷在现实生活中传递了一个温暖的微笑。有人缓缓睁开略显倦怠的双眸,与大爷目光交汇,好奇地凝视了几秒钟。待他们被那“传送带”带走之后,一些闪烁的物品便留在了原地。
张大爷望着那微笑着的女孩,夸赞道:“你笑得真迷人。”他接着兴奋地说:“一见面,大家都显得特别愉快。”说着,他朝一位匆匆跑过的年轻人迅速行了个礼,“早安!”声音响亮。年轻人回过头,在匆匆钻进地铁之前,在空中迅速地挥了挥手,朝张大爷的方向示意。
自然并非每次传递喜悦,都能得到他人热烈的反馈。在都市居民的社交场合中,张大爷问候的方式显得格外独特、略显生硬,常常会引起他人疑惑、犹豫的目光。
张大爷回应道,一切都会变得顺遂,不久的将来便能习惯,“打招呼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社交空间,要尽量保持距离,以免突然靠近让人感到惊吓。”
张大爷今年65岁,他出生在东四八条胡同,身上有着北京人的豪爽气质。“一到地铁站台就充满激情。”大多数情况下,他总是面带笑容,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他的同事站在地铁的另一端说,张师傅一笑,简直就像弥勒佛一般慈祥。
送走这批乘客后,老人身体转了九十度,目送地铁渐行渐远。接着,他又转了九十度,目光转向站台,视线需向上方移动,以便观察那些正准备乘坐自动扶梯换乘或出站的乘客。待下一趟列车抵达,老人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转身。在客流高峰时段,老人几乎每分钟都要完成这样的转身动作,同时嘴里还不停地进行着交流。
上午的时间,两个半小时匆匆而过,两杯装有茉莉花茶的保温杯,就这样被我喝了个精光。
张大爷在地铁引导员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了11载,此前他一直服务于东四地铁站。随着机场线的开通,他近期被调任至北新桥站。因此,他在网络上的昵称也从“东四大爷”更改为“北新桥大爷”。
他在站台上主要负责维持秩序,确保乘客的安全。他的工作时间定于工作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半,以及下午四点至七点。引导员大多是年纪较大的叔叔阿姨,他们的收入与北京的最低工资水平相仿。
《北京日报》先前报道指出,北京市拥有超过九千名引导员,他们不仅活跃于地铁站内,同时也广泛分布在各公交车站、街道的十字路口等地。
退休那日,张大爷与伴侣一同散步,途经公交车站,见那手持小旗的引路人,心中便生出了兴趣。这份工作与他过往的经历颇为相似,他曾在建筑工地上辛勤劳作,那时便是负责指挥塔吊信号,吹哨子、挥舞小旗。他心想:“这工作无需操作电脑,只需站立说话,多么简单啊。”大爷对此工作情有独钟,“嘿,我还真挺适应的。”
报名于文明办之后,大爷参与了培训课程,每个人手中都领到了一份宣传资料,资料上印有“车门已闭,请留意安全”等指引性语句,以及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
除了这些宣传口号,张大爷还持有自己的见解。刚入职不久,他就着手超越常规,向同事们行礼并致以问候。他认为,要想宣传得力,首先要让人心情愉悦,“别人刚下车,你就热情地问候‘早上好’或‘晚上好’,这样人家对你会产生好感,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能接受,甚至还会对你报以微笑。”
张大爷对这方面颇有心得。他曾对旁人言道:“切勿争抢座位”,但发现无人理会。有一次,一位乘客反驳道:“迟到会被扣除费用。”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下一班车仅需60秒便会到达。”60秒与一分钟截然不同,乘客们听闻此言,便不再匆忙奔跑。
当门缓缓关闭之际,张大爷总会说声“感谢您的协作”。他解释道,若他人能与你顺利同行,面带微笑,这便是对“愉快合作”最直接的诠释。
张大爷正热心地为一位手持纸条寻求方向的游客提供指引。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
不是段子,是生活
张大爷内心深处觉得“工作时光真是美妙”,然而在地铁车厢里,满目皆是面容倦怠的乘客。这其中的原因,张大爷心中自有答案。
年轻时,他同样奔波劳碌。高中毕业后,18岁的他响应建筑公司的招聘,成功成为了一名指挥员。手持对讲机,挥舞着小旗,他站在楼顶,犹如猿猴般在墙壁间穿梭,身姿矫健。三十多厘米宽的墙面上,他来回巡走。这份工作伴随着风雨,尤其在酷暑的三伏天,干爽的衣物穿上身,不一会儿便湿透,即便肤色白皙,也难免被晒得黝黑,“即便是白人,也会变得黑黝黝的。”
当时,他并未感到忧虑。张大爷自有他的应对之道,他手头有几本自创的打油诗,具体内容如今已记不清。他儿子却还记得,那些诗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的,跟他在地铁里创作的段子颇为相似。
张大爷心情舒畅,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他回忆道,当年工作八小时后,同事们都能尽情娱乐,生活节奏轻松愉快,“毫无压力,万事顺心。”
在天桥上观赏摔跤表演,体验一番武术的韵味;踏入电影院,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到朋友家中参与打牌游戏;厂区里设有乒乓球桌,为职工们提供了丰富的业余生活。“你瞧,那时候哪里有这么多人戴着眼镜。”
此刻,他在地铁车厢中目睹了那些身着校服的学子、手提行李的职场人士、坐在地面的务工者,他们脸上都写满了倦容。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小孩,自己因忙碌无暇顾及接送,甚至在佳节期间还需坚守岗位在家办公。
随着时间推移,除了日常的“早安,晚安”问候,他还添上了“愉快星期几”的祝福,同时不忘告知乘客,离周末假期还有若干天。
他发现“快乐星期一”这个词让大家都感到不悦,于是索性不再提及。他推测,星期一年轻人要参加各种会议,承受的压力最大。每次车厢门打开,一股压抑的氛围便迎面扑来。但后来他意识到,还是应该鼓励他们,“必须给年轻人注入活力。”
在交通高峰时段,他总会感慨,“终于下班了,感觉真不错。”记得有一次,地铁门打开,车厢里挤满了农民工,张大爷便对他们说道,“大家辛苦了,晚上不妨喝点小酒放松一下。”
“喝多少?”农民工笑着回应。
“心情好,喝顺口那也都是半斤八两的。”张大爷热切地说。
这些话只是随意提及,张大爷表示自己并未深思熟虑,许多细节都已遗忘。然而,这些话语或许源自他过往的阅历。早年作为建筑工人,张大爷曾与众多来自外地的施工队有过交往,他们大多是江西、浙江、四川等地的农民工。下班之后,他常会邀请他们一同饮酒,共享美食。
张大爷在创作宣传语时,总是融入即兴的元素,那并非简单的段子,而是他生活的写照。他清楚乘客们所需所求,一切尽在掌握。
有一次,一位大妈在地铁站前往医院途中,听张大爷提及“快乐星期三”,于是与他争执,坚持认为当天是星期四。张大爷便带她至电视机前,确认了日期,大妈这才不再焦急。张大爷表示,老年人退休后常会记错日期,而急于看病,预约到医生实属不易。因此,他更加坚信,强调星期几的重要性。
“抢门是年轻人的强项”,这句宣传语也脱胎于现实困境。
年轻人迅速地挤了进去,而老年人则不然。张大爷解释道,老年人往往胆量较小,一旦被门夹住,便会感到恐惧。尤其是那些外地来的、不常乘坐地铁的老年人。有一次,张大爷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跨前一步,一把抱住了抢门的大妈,“大理石地面滑,万一跌倒,若恰逢车门关闭,那可就坐地上了。”
为人民服务,需用心留意。在天气寒冷之际,张大爷会先查看天气预报,并向乘客预告不久后“气温将有所上升”。待到气温升至26摄氏度时,他会感叹道,“地铁里凉意袭人,感觉格外舒适。”
张大爷自称是乘客的贴心人,赶巧的事总发生在他身上。
有人饿得头昏眼花,恰巧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了别人。另有人刚从车上下来,便立刻紧紧握住他的肩膀,说:“你这是低血糖了。”他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红枣,这“巧合”来得真是及时。就在不久前,一位穿着皮鞋的女士脚后跟被磨出了水泡,张大爷又“神奇”地拿出一块创可贴,“你说这算不算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立文一家三口。受访者供图
━━━━━
“向前看,向前走”
上午9点半,工作告一段落,张大爷坐电梯,回到了地面上来。
步行仅五分钟路程,便抵达了家中。摘下那顶柠檬黄的帽子,稀疏的头发簇拥在头皮之上。与外界那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形象截然不同,此刻的张大爷,显现出了他65岁真实的老态。
“工作时光真是令人愉悦”,而接下来的话则是“回到家却显得格外乏味”。退休后的张大爷,他的日常生活简单而典型,仅用“买菜、烹饪、散步”这三个词就能概括。
他的住所位于胡同深处,由两间简朴的小平房组成,一间用于存放杂物,另一间则是卧室。卧室氛围温馨,以粉色为主色调进行装饰。墙上陈列着的是儿子和儿媳的结婚照,以及小孙女所在班级的集体照,唯独缺少了他自己的照片。
提及张大爷的喜好,他并不甚明了。入夜,餐后他泡上一壶茶,熄灭灯光,静坐聆听鱼缸中“咕嘟咕嘟”的水声,陷入沉思,“只是喜欢这样静静地坐着。”有一次,同事询问他下班后的活动,他提及了这一情景,“别人都说挺诡异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在学校里,随着项目的发展而不断前行,涉足过大型商场、顶级医院、知名学校、国有银行等诸多领域,北京城中的众多建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让他感到无比自豪。然而,退休之后,他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变得稀疏,张大爷对此感到有些不习惯。
当他成为地铁引路人之后,心中的那份遗憾才得以缓解。每日的通勤成了他最大的期盼,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再次成为了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张大爷的微信通讯录中,标注为“好乘客”的共有35位好友。他们之间的初次交流始于张大爷分享的一张张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他在地铁中的点滴,包括有人赠送月饼的温馨时刻、与他人的合影,以及乘客的独立肖像,目的都是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微信平台上,张大爷会主动与这些“好乘客”展开对话,并发送各式各样的彩色闪动表情包,诸如“早安”、“心情愉快”、“幸福每一天”等等。
然而,除了这些礼貌的问候之外,张大爷很少与那些“好乘客”们交谈,因为他明白年轻人通常都很忙碌。
张大爷在归家途中,总爱掺和些热闹事儿,摆出一副当家作主的姿态。每当路口人潮拥挤,交通堵塞之际,他便会大声呼喊,“朝前看,往前走”,果真有人听从了他的指挥。“这身制服挺管用”,张大爷凭借这身明亮的柠檬黄服装,成功赢得了“北京大家长”的称号。
周末闲暇,张大爷选择离开繁忙的地铁岗位,转而投身于天坛公园的志愿服务。他不仅劝导游客不要倚靠树木拍照,还亲自引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前往洗手间,并在花丛与草丛间捡拾垃圾。他自豪地说:“我同样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张大爷结束了工作,踏入了位于胡同中的那间小巧的平房。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
“每天夸别人棒,自己就变成了最棒的”
“活着1分钟,快乐60秒。”张大爷时刻践行着他的快乐哲学。
在东四站任职期间,他常常这样与一位小乘客打招呼:“你排在首位,班长位居次席。”后来,他得知那位小孩竟然真的成为了大队长,“哎呀,这可真是比班长更厉害了。”他心想,这番话真是充满了力量。
张大爷的喜悦信息传来,站台上那两位眼神清澈的外国少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们踏入车厢后,转身举起手机为张大爷定格了这一刻,挥手致意。“谢谢,谢谢!”张大爷双手合十致谢,直到列车呼啸而去。“外国朋友也很开心”,张大爷向旁人侧头说道,“他们居然能理解我们的语言。”
贾小艺表示,自那之后,他已连续数月备受激励。现年28岁的他,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往返于家和公司之间,他总能与张大爷不期而遇。
采访当天,他在月台上驻足观察许久,最终鼓足勇气迈出一步,“这是在采访您吗,老先生?”这成为他与心中“精神楷模”的首次交流。
贾小艺回忆起初次遇见张大爷的情景,心中涌现诸多疑问。张大爷与一般地铁引导员有何不同?他究竟获得了多少报酬,竟如此卖力工作?出于好奇,贾小艺上网查询了地铁引导员的薪资情况,发现其并不丰厚,这让他对张大爷的付出更加好奇。
有一次,他目睹了小姑娘与大爷的合影,这才恍然大悟,“不仅是我觉得他充满温情,还有众多人被他那炽热的情感所打动。身边的美好事物其实离我们如此之近。”
张大爷的关怀、热心以及勤奋的工作态度,在他眼中成为了“生活之美的生动写照”。记得有一次,他在地铁里劝阻他人插队,却因此与人发生了争执。正当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之际,张大爷的形象突然浮现在他脑海,“他那么辛勤地维护秩序,我怎能破坏这种和谐氛围?我们都是劳动者,理应相互体谅。”想到这里,他成功地压制了自己的情绪。
张大爷对乘客的影响难以确切描述。他们之间的交往仅限于在站台上的偶遇,或是地铁开门的那短暂几秒钟。这位大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贾小艺对此一无所知。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仅有少数乘客对那位老人投去了热情的反馈。然而,大多数人,如同贾小艺那般,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微微一笑,将内心的波动深藏不露。同样,北京姑娘小贤也不例外,她平日里性格腼腆,不擅长言辞表达。
她居住在东四站周边,每日乘坐地铁往返于工作地点。除了常规的“早上好”和“快乐星期几”的问候,张大爷还会对小贤多加一句,“小姑娘来了,今天看起来特别有精神。”这番赞美让她心情愉悦,“今天我还没做什么,就已经有人给我加油鼓劲,我感觉今天一定会是个美好的一天。”在即将结束乘坐地铁上班的日子,她特地提前几分钟起床,向大爷要了微信。
北京二十二中的学生冉梓辰也有着类似的感受。当他首次接收到爷爷传递的喜悦信息,他和同学们便开始回应。在日复一日的普通学习生活中,能遇见张爷爷这样的老人,他感到“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
冉梓辰不止一次将爷爷的故事融入了自己的作文之中,他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绘那种力量:“即便这个世界并非完美无瑕,我仍能为了追求美好而奋斗不息。”
这些微小的喜悦,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一抹触动。自去年起,与张大爷相关的视频如潮水般在网络中扩散开来。在这些视频中,张大爷被赋予了“充满活力的长者”这一称号,成为了精神力量的象征。有人提议将“快乐星期一”的视频剪辑成手机铃声,而有人则每日期盼着能目睹他的“续命”之举。
视频下方涌现了大量评论,“一句简短的话语,竟让整个车厢充满活力”“即便是死亡星期一,也能变得美好”“清晨八点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日复一日承受压力,有人轻声安慰,我感到格外开心”“一句‘辛苦了’,让我忍不住想落泪”……
张大爷脸上洋溢着快乐,这种愉悦似乎也传递给了他。有人发现他的鞋带松了,便热心地指导他“多绑几遍,这样鞋带就再也不会松开了”,而他也将这个技巧传授给了其他乘客。不时有乘客通过电话向他表达关心,“天气变冷了,您要多穿些衣服保暖。”
上班前,张大爷站在镜子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帽子,他心想:“每日里赞美他人优秀,不知不觉中,我自己也变得无比出色。”
(贾小艺为化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