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千年,故事从新说!泰安文旅演艺如何升维破圈?
夜幕低垂,繁星闪烁。
微凉的峰顶气流掠过,人们仿佛伫立在绵延万古的岱岳风光之中,凝视着雄浑壮阔、感人肺腑的景象,此时此刻,亘古的岁月瞬间流淌过心田,既令人心潮澎湃又倍感温馨,使人完全着迷。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依托泰山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的山水风光,围绕泰山文化展开,将自然景色、封禅仪式、民间习俗完美结合,打造成一个时长70分钟的山水实景表演。这项演出已经持续了16年,如今已成为泰山旅游的代表性活动。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改版升级后的演出现场。记者 陈阳 摄
从2024年岁末起,泰安市着手实施《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深度优化工程。历时半载细致打磨,该节目于2025年5月1日举行首次公演。新版“封禅大典”在五一假期期间,观众席占有率较去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实际创收增长幅度达57个百分点。至7月31日止,累计服务游客超过五万人次,单日观演人数记录超过3200人次。
欣赏封禅仪式,了解泰山风貌。借助一部戏剧,认识一座山峰,倾心一座城市。在泰安地区,除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之外,众多构思精巧的实景表演项目,也成为吸引游客、促进消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关键环节。
这是泰安市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不断拓展“泰山+”品牌效应,打造丰富多样的文旅产品、体验空间、运营模式的具体行动,通过叙事方式和情境化表达,生动再现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游客吸引力向顾客忠诚度的有效转化。
文化旅游表演,是当地历史文化精华的浓缩呈现和浪漫诠释,同时也是促进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近些年,泰安市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首要任务,迅速推进“将分散景点串联成线、山区与城区协同发展、全区域一体化布局、产业实现全面提升”的发展计划。2025年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泰安市委书记杨洪涛重点强调,要积极培育表演艺术产业、夜间消费市场和商业街区经济,把自然风光带来的游客关注度,转变为城市自身的持续吸引力,以此促进泰安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转型和全面提升,实现新的发展突破。
借助表演艺术,让古老传说焕发新生,使泰安的形象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
“故事”化叙述:连人脉、畅经脉、续文脉
山水无言,故事传声。
精彩叙事远非片言只语所能比拟。泰山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蕴藏着源源不断的历史传说。以泰山封禅传说为根基创作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自2010年首演以来,至今已持续上演16个年头。
新版演出经过更新换代,大量运用叙事手法,把泰山的历史文化内容,改造成既有沉浸效果,又有互动成分,还能引发广泛讨论的体验项目,目的是让参观者能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并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鸣。
讲述故事需要注重技巧,首先,核心在于构思好故事的“基础”。描述封禅之事,不能仅仅描述封禅,还应当描述泰山与泰安。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端增表示,这次新版制作由开创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梅帅元亲自负责,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打破了以往帝王封禅的单一讲述方式,以“小石头”穿越千年的神奇故事作为核心线索,连接起“文明肇始、秦始皇祭天、万邦来朝、杜甫观山、众生祈愿”五个部分,呈现一系列穿越时空的情境互动,体现了泰山作为国家象征的丰富意义。
接下来,需要更新叙述方法。新版《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融合了音响、照明、电力及尖端数字手段,使古老的历史变得生动逼真,仿佛就在眼前。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改版升级后的演出现场。记者 陈阳 摄
舞台布置方面,活动配备了三百三十八套最新数字灯具以及配套的灯光控制装置,增设了LED移动显示屏、激光特效设备等,以此完善了沉浸式音响体验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以往模糊不清的文化符号,如部落徽记、黄河景象、盛唐风貌等,如今呈现得极为真切、令人震撼。另外,表演中还包含了背工歌、山东梆子戏、泰山皮影戏等传统民俗艺术,借此彰显泰山地方文化特色与生活气息。
讲述故事能够有效打破隔阂,成为沟通心灵的良策。新版封禅大典的演出将“景象”“事件”“人物”三者结合,贯通了“山川”“水文”“心路”,唤醒了历史积淀,真正实现了连接人际、疏通气脉、延续文脉。
新版演出不再局限于帝王封禅这一单一主题,而是融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我们打算采用更加浪漫有趣且互动性强的表现手法,以此提升观众的观赏感受,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通过沉浸式的故事叙述,让人们在体验中深刻领悟泰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梅帅元这样表示。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的周郢教授在采访中谈到,所谓“故事思维”,它对于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起着推动作用,是使风景和历史能够传递信息、与人互动的关键所在。当人们在文化和旅游的场所中重新体验和领悟时,所激发出来的,便是对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气节的共同归属感。
沉浸式“场景”:深度融入、主动参与、情感交互
入得其境,方知其美。
在文化游览过程中,打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讲述环境,向参观者发出难以拒绝的“邀请”,促使他们自觉进入用心设计的“情境”里面,可以让他们立刻被完全吸引。
我获得了泰山的吉祥,这次来泰安玩的感受非常好!上海游客李女士观赏完《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后,高兴地展示她手里的“福馒头”。这种真挚的开心,就是“上头”感受最形象的解释。
新版改动后,剧情表现和观赏、表演区域都增强了代入效果,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小石头”的祖母一直制作“馒头”,这是源自泰安地方风俗的生活印记,在“苍生祈福”的关键情节中,这锅融合了生活气息与泰山神韵的“馒头”——特制的小袋装食品,变成了可视化的“好运”,飘向观众,抽象的祝福转化成了能体会、能携带的实物。观众手里的不再只是食品,而是一种源自泰山、结合日常的美好心愿,也是情感上的紧密联系。
“‘送馒头’只是我们制造代入感的一种手段。”正如王端增所讲,“山体、星空、空气、风声都是表演环节。我们将舞台界限完全打破,让表演者进入观众区域进行表演和交流。”这种构思并非花招,而是把用心打造的“场景”从舞台扩展到观众脚下,缩短表演与感受的实体与精神距离,构建一个充满包裹性的演艺空间。
没有具体场景就不存在文化旅游,场景化是文化旅游结合的走向和前景。过去那种浅尝辄止的游览方式,正被希望全身心投入所取代——也就是完全沉浸其中,积极加入互动,产生情感共鸣,甚至转变为情节的构成部分。
肥城梦幻桃花源主题街区一角。通讯员 董敏 摄
东平大宋不夜城内精彩表演。记者 陈阳 摄
今年暑假,肥城“梦幻桃花源”景区非常受欢迎,游客可以参加各种游戏,体验当地的“桃文化”,还能观看《桃缘奇遇记》。东平大宋不夜城围绕“宋韵”打造,游客可以和穿着古代服饰的人物交流,和“苏轼”玩投壶游戏,跟棋艺高强的对手下棋,或者向“柴大官人”发起猜拳挑战,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宋代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旅“破圈”:从“演艺热”到“城市热”
文化娱乐产业拓展了文化旅游的新领域。这种将表演艺术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具有深入体验、密切参与、注重感受等特点,满足了当下个性化消费的要求,被旅游行业看作是未来几年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对于旅行者来说,这也是认识一个地方的有效方式。
优质的文化表演作品,能够引发观众对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的关注,"表演带动旅游"的思路开创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新方法——表演性知识产权变为本地的"活态博物馆",促使旅客增加逗留天数,并且带来更多消费机会。泰山文化学者吕继祥在访谈中谈道。
文化娱乐产业正在成为吸引外来旅客、促进泰安地方文化游憩消费的关键力量。游客们普遍习惯于白天游览观光,夜间观看表演。二零二四年,该市吸纳境内游客达九千四百二十九万四千人次,获得旅游营收九百零二亿七千万元,两者相较分别提升了十二点三、十二点六个百分点;游览泰山的客人数量连续两年突破八百万人次;外来访客在本地逗留日数平均为二点一两天,较往年均值增长了十点四个百分点。根据初步估算,今年前六个月,泰安接纳游客数量为4286.3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提升了8.96%;实现旅游总收入415.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08%。
泰安市泰山封禅大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曹博文表示,新版《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热销显著促进了周边商业活动。调查发现,演出场所周边三公里区域内,酒店入住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餐饮店营收普遍增长了百分之六十,旅游纪念品销售额也提升了百分之五十。
岱岳区九女峰区域推出的“故乡的月”互动式表演,已经变成当地的文化象征,推动了该地“旅居经济”的发展,招徕了众多游客,促使特色旅舍逐渐聚集形成区域。
九女峰“故乡的月”沉浸式演出。记者 陈阳 摄
泰山神启数字馆以地方传说为依据,借助科技手段再现传统氛围;央视《启航2025》借助全国性舞台推广泰安特色,创下高收视纪录;泰山登山节和旅游商峰会搭建起对外沟通的多维渠道,同时新青年音乐节、泰山动漫展等青年文化品牌则形成人气核心,证明“文化参与+商业循环”模式的强大效能。
然而,如何避免“热闹”过后的“沉寂”?
必须在泰安本地扎根立足,坚持守旧开拓,不断促使文化游憩行业朝向注重品质、强调联合、重视帮助的目标进行深度变革。着力促进文化旅游与各行各业深度结合,精心构思创新方案,巧妙转化资源潜力,开发更多特色体验、创新产业、增值服务、推广手段、发展模式,汇聚更多关注目光,实现文化旅游持续繁荣;依托既有“泰山+”品牌项目,促进更多风景名胜、特色区域、文化活动与泰山景区协同发展,组合推出多元产品,增强区域联动效应;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完善与服务品质优化,定期举办主题文化旅游活动,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组织更多大型演出、音乐节及各类商业性表演,吸引更多会展项目在泰安举办,将活动效应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每一处地方都承载着一段过往,每一片区域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如何让文化旅游演艺实现新的突破,形成广泛的影响力?泰安提出了具体的路径:不再仅仅依靠音响灯光等效果,也要摆脱内容雷同的问题,充分融入地方特色,创造出更多规模宏大且精致,或者小巧玲珑却富有内涵的优秀作品。
当一个城市能够把“齐鲁青未了”的诗境、“江流天地外”的雄浑,化作现代人的心灵食粮时,它就掌握了文化延续进步的诀窍,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城市前进的内在规律,为城市的成长开辟了丰富多样的路径。
(柳萍 李雪 秦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