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辣么棒,你为什么这么讨厌它?
我的一个同行朋友最近很苦恼。
他在四川省某个地级市的繁华区域经营着一家店铺,曾经是该市同行业的佼佼者。春节前夕,我们共进晚餐,他难得地大吐苦水。主要内容是,街对面新开了两家竞争店铺,它们以极具吸引力的低价促销,加上新店效应,导致许多老店的会员纷纷转移,连部分员工也选择跳槽过去。
他视这种以价格竞争的方式为毫无意义的举动,认为它终将损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而且这种做法也违背了商业伦理。
我对他的境况深感体谅,也颇为怜悯,不过将价格竞争问题上升到伦理高度,这个观点我非常不赞同,而且近一年来反对价格竞争的言论在各个领域持续不断,所以我想就此提出我个人的看法:
只要是允许自由交易且存在竞争的市场,除去高档消费品,其余各类商品的价值基本上都是竞争博弈的产物。
许多人或许会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例如有些人可能会提议,我们完全可以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提升附加值,从而无需进行价格竞争!
好吧我们先来聊聊品牌。
大品牌也打价格战
我确信你完全赞同苹果堪称顶级品牌,接下来我将针对该品牌展开详尽剖析。
依照消费能力的差异,购买苹果产品的群体可划分为三个层级:首层是财富充裕的群体,苹果产品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提;次层是中等收入者,苹果产品价格虽不低廉,却并非奢华之选;末层是普通劳动者,新苹果手机价格常占其月收入一半以上,甚至更高,即便如此,他们仍会尽力筹措资金购入。
对富裕阶层而言,苹果手机根本不具备任何值得夸耀的特质,它仅是寻常消费品里最出色的那款,即便苹果把售价提高三倍,只要它仍是顶尖手机,他们依然会购买,而普通工薪族,价格翻三倍,依然是可以考虑的选项当前情况下,虽然所需花费有所上升,不过苹果手机的“象征意义”也大幅提升,毕竟对于注重外在的人来说,手持一部五千元的设备与一部两万元的设备,其社会地位感大相径庭,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生活较为保守的人群,会由于价格高出三成而舍弃这件商品。
对于经济上难以负担苹果手机的人群,若价格增长至原价的数倍,他们基本上就失去了购买的可能性。
因此,苹果在俯瞰其市场时,主要的目标客户是那些财力雄厚的人,以及关注电子设备的工薪阶层,他们购买苹果商品时并不会感到经济负担,这与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匹配。
而社会收入水平中等且消费观念保守的群体,以及经济能力有限的寻常民众,是苹果必须谦逊对待以争取的,这种争取的方式就是调低售价,通过调低售价,适当舍弃部分品牌象征性价值,从而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对比三星这样的竞争者,苹果这样做难道不算是进行价格竞争吗?
如果身份认同这种抽象概念能够进行数值衡量,那么其实可以将苹果手机的价值进行剖析,其中的缘由就显而易见了。
对于富裕阶层而言,六千元面值的手机并非彰显财富的物件,唯有经过金饰镶嵌与钻石点缀的限量版方有此效果,对他们而言,购置一台崭新的苹果设备,其为了“地位象征”所投入的代价微乎其微;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这其中的“地位象征”可能值两千元,略微带来些许时尚感;而对于那些需勒紧裤腰带数月方能筹齐款项的普通劳动者,这台崭新的苹果手机几乎如同白捡,六千元内几乎全部是“地位象征”,握在手中尽显品味。
因此,苹果原本作为市场领导者,本应具备极高的品牌形象,但为了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它选择参与价格竞争,大幅降低了产品的高端特性,以适应大众需求。这种价格策略的调整,对三星以及国内部分高端手机品牌构成了竞争压力,因为如果这些品牌定价过高,消费者稍加考虑就能选择苹果的产品。
所以,价格竞争是市场角逐的根本法则。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自身倒霉遇到了不可靠的对手,其实是商业活动本身就会产生的现象,是顾客用选择来影响商家,从业者之间的较量,如果定价过高,人们就会选择别处,这是无法改变的市场规则。
向价值链上端攀爬
继续举例子。
如果两家定位相同的餐厅A和B是彼此的竞争者,在口味和环境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假设收费一致,那么通常情况下,服务更周到的那个餐厅会取得胜利吧。
如果餐厅A的境况远胜于餐厅B,那么在其目标顾客中,会有更多食客倾向光顾A。此后局面出现转折:B察觉到来自A的显著挑战,为应对竞争,通常只有两种路径可选,要么积极进取,找出差距进行根本性改善,直至整体感受超越A,再度吸引顾客。这部分内容探讨另一个维度,就是说哪些商品不适宜参与价格竞争,我稍后会另外撰写一篇文章详细说明。
我们主要说第二选择。
第二种做法是削减售价,但前提是保证当前的服务水准和饮食水准不能降低。这样做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件有意思的状况出现了。在B着手降低售价的初期,对于重新吸引部分往日客户确实有一定作用,然而最受影响的常常并非A,反而是那些原本在档次上低于A和B的经营者。因为B的降价,原先市场上偏爱消费B以下定位的顾客群体察觉到,用同样的花费如今能体验到过去负担不起的B餐厅的服务,这时价格竞争就实实在在地展开了。
所以说价格竞争的实质通常并非同等档次竞争者的对抗,而是沿着产业链逐步下沉,利用市场势能将下一档位竞争者淘汰出局。
2013年,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这个笑话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之前阐述的观点,节选如下:市场领先者和第二名的竞争,往往不是他们彼此,反而是第三名受损失,比如王老吉与加多宝对抗,和其正就淡出了;360与金山较劲,卡巴斯基就没了;可口与百事争夺,非常可乐就没了;苹果与三星对决,诺基亚就没了;冈本与杜蕾斯比拼,杰士邦就没了。
当前市场因价格竞争而异常激烈,我们面临的主要威胁并非同级别的竞争者,而是那些档次更高的潜在对手。这些商家降低售价,导致我们目标客户群体突然意识到,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优质、更具品味的商品。这样一来,他们自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调整后的B餐厅。
那么,我们这些喜欢思考的人,必须再探究一步:用降价方式打击下一层级竞争者,这种做法真的有好处吗?这种攻击手段,能对对手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吗?这真的是一个明智的策略选择吗?
这必须从品牌层面进行探讨,品牌的用途在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减少购买者的决策难度。若品牌的市场定位趋于平民化,短期内或许能吸引更广泛的顾客,但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价格降低常常是条单行道,客户群体随之可能持续走低,品牌的价值感就会逐渐损失,价格越往低走,新来的购买者对价格就越发在意。
源自顾客方面的成本制约,促使公司逐步降低产品规格,以应对市场状况。以先前的AB餐厅为例,当B餐厅持续采用降价后的售价时,其市场形象出现了转变。它不再拥有与A餐厅相同的品牌地位,因为它无法获得A餐厅那样的品牌附加值,这就迫使它削减开支,牺牲品质。原先的空中突袭优势完全消失,现在必须在全新的环境中,硬着头皮去应对截然不同的挑战。
此外,市场角逐即便在定位降低后依旧白热化,迫使公司不断压缩成本以满足利润目标,等到B餐厅从产业链高端急速下滑之后,再度仰望,竟发觉新对手已在高位涌现。届时势单力薄,常沦为行业中的被动方,更难预料何时会遭遇致命打击。
若你赞同我方先前阐述的见解和推理,审视此类商业操作模式将会有全新视角,迫使对手在价值体系中步步下移才是有效对抗手段,难道不是这样吗?
而这,不是价格战是什么?
你为什么不敢打价格战?
所有这些看法,都揭示了一个无情的现象:我们之所以反感恶性竞争,并非仅仅因为自身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无需回头就能预见背后有刺,根本没有退路。
当你感到害怕、担忧、厌恶,想要表达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市场竞争的根本就是价格较量,自从物品交换出现以来,这种较量就产生了。
远古先民交换形态各异的羊群,获取品质不一的盐粒或米粒,双方总在审视对方羊只肥瘦,评估货物米粒成色;而后美国石油巨头洛克菲勒改进油桶设计,减少一滴油料,以此压缩成本,调整售价,增强市场优势;再到苹果企业调整产品定价,适应消费者需求,诸多成功的商业故事,无不彰显价格竞争的普遍性。
我们决定从事商业活动,就必须清楚:品牌并非商业的核心,仅是达成商业目的的方法。简而言之,品牌就是获取利润的一种手段。
因此,倘若我们以为昂贵即意味着利润丰厚,昂贵即代表著名,著名即等同于成功事业,那么这种想法完全错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接受它,认可它,才算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商业竞争。
因此,不要发牢骚了,回去查查账目,还有哪些开销能够削减;去感受一下自身和对手的提供,哪里还能提升,你会得到截然不同的回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