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珍惜老母亲闹出的那些笑话,背后是怎样的深情?
朋友母亲从南京返回上海,当前疫情形势不明朗,她与丈夫商议后选择驾车护送老人回家,小长假期间高速公路车流量大,行驶过程中略显拥堵,心情也受到些许影响,然而途中发生的一件趣事险些让她笑出声,当车辆行驶至徐浦大桥时,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她兴致勃勃地拿出手机准备拍摄,母亲却连声告诫她不要拍照,朋友感到不解,询问为何不能拍照。老妈提到:“你没听见语音提示说‘禁止摄影’吗?现在的年轻人就是不太遵守规定!”朋友突然爆发出笑声,“快说明白:人家说的是‘前方—禁止—违法—摄影’”!
母亲闹出笑话,女儿有所感触:回想起往昔,母亲曾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如今年事已高,外出活动减少,对事物的理解变得迟钝了,真是令人觉得可爱。
日常生活中,这类讨人喜欢的长辈形象层出不穷,代代相传。有网友曾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自己的真实故事:刚购置一件崭新衣物,穿戴整齐后,在母亲眼前比划了几下:“看起来时尚吗?”母亲瞥了一眼,答道:“能填饱肚子,锅里有。”我顿时感到十分困惑,我和母亲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年龄的隔阂,而是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一位80后同事包小慢,母亲常在她家照看孩子,这位母亲平时挺爱开玩笑,股市开盘时,她有时对着股市信息屏幕,手里拿着串珠,一边小声嘀咕,一边闭眼作揖。某年某月,她在微信上分享了一个段子,内容是:总有人问我“伴侣”怎么样?现在我统一答复:我“伴侣”很好,我对羊也很友善,对所有动物都挺和善,我很慈悲,谢谢!“目标”,亦是“目标”,汉语实在玄妙,众人不禁莞尔。然而,她的母亲即刻传来私信:“今日你提及目标一事言辞轻浮,朋友圈乃公开场合,请你留意举止!”
老母亲的笑料,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以及理解上的错位。在移动网络普及的时期,90年代、00年代及更年轻的群体是网络的天然使用者,而50年代至80年代的人则是网络的后来者,而30年代和4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对网络一无所知,如同被排斥在外。人生经历的多样性,生活场域的差异,社交圈子的不同,认知框架的差别,以及领悟水平的悬殊,都造成个体在同一个虚拟空间里的行为方式与呈现形态各不相同。
一位70年代从事媒体工作的人表示,他的中学同学建立的微信群名称为“致青春”,群内主要讨论内容包括回顾往昔、青少年教育以及招生考试信息;他的60年代同事所在的中学同学群,群名称为“一起走过的青葱岁月”,群内话题涵盖了各种怀旧内容、相互调侃以及时下热点新闻和小道消息;而他母亲那一代的中学同学群,群名称非常简单,直接称为“62届”,群内主要交流事项为聚餐、旅游、保养身体,并且反复提及聚餐、旅游、保养身体这些内容。微信群能够反映用户的关注偏好以及情绪波动情况。客观地讲,在朋友圈、家庭群、亲友群中,经常转发、分享“劲爆消息”“让人难以置信的内容”“让人心神不宁的信息”“让人捧腹大笑的事情”的,通常是部分中老年女性群体,这些内容构成了她们社交圈子的主要交流话题。
长辈的关心,长辈的困扰,长辈的趣事,能反映出社会环境的显著变迁,也能看出她们观念的陈旧,能看出不同时期人的认知模式的演变,这是生命过程的必然,属于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无需过分担忧,只是网络空间或许加剧了部分群体的不安情绪。
刚才过去的五四青年节期间,B站一部时长不足四分钟的短片《后浪》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其中部分旁白话语迅速传播开来:那些对后辈们颇有微词的人,需要审视一下自身。一个国家最动人的景象,正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一代。
不是无谓的争执,今日令人发笑、略显迟暮的母亲,以及父亲,谁又未曾青春过?谁又未曾俊美过?而且不同时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巅峰。每个着眼明天的人,都应当仔细审视他们,毕竟这是多数人无法避免的归宿。就家庭而言,晚辈需奉养父母长辈;从社会层面讲,成员应体恤年长人群。对长辈的孝敬或关怀,具体到每一位老人那里,体现的是善意,但更多的是需要恒心,恒心地去陪伴他们,恒心地去引导他们,恒心地去为他们说明白,恒心地去包容他们犯错,恒心地去等待他们明白……无需急躁,无需埋怨,无需嘲笑。
幼年时期,父母引导我们掌握言语表达,熟悉行走姿态,甚至认识文字符号,反复示范,耐心讲解,如今的我们,是否也在持续不断地向他们传授网络使用技巧,反复演示视频沟通方法,耐心指导信息分辨与筛选过程?
同事的伙伴包小慢的母亲,某日向她的儿子讲述起“那托闹海”的传说……同事立刻指出,那应该称为“哪吒”闹海!你,你这样引导孩子,会让孩子头脑混乱的。母亲也有些焦躁:那就算我见识浅薄,行了吧?她话音刚落便关上门,去看她的电视节目了。客厅里那个包显得有些迟钝,它忽然变得平静了,意识到母亲的确说得不妥,但在处理错误问题方面,自己更是做得不对,何必非要和长辈争论不休呢?
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家中的长辈感到越来越吃力,科技虽然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方便,却让他们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拮据。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可以给予支持,可以增加他们的底气。子女都怀有爱父母的心意。实际上,我们偶尔只需些许更多的包容,较之他们当初给予我们的包容更为宽厚,因为岁月正飞速前行,他们却逐渐减缓了步伐。
耐心,可以说是爱心、孝心最恰当的表现,耐心能够从容面对世道变迁,耐心能够泰然接受岁月流逝,耐心,也是人们对待未来晚年生活的恰当态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