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福州!携手村民共讲闽都故事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涧田湖公园里,环湖小路曲折,轻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涧田村村史馆就在公园旁边,里面的展览布置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说起涧田村的过往,村党支部书记王坚说得头头是道,他介绍道,涧田村原先的名字是“炭田”,在福建现存最古老的本地史书《三山志》中就有提及,这里是“戊戌六君子”当中林旭的出生地以及祖籍所在地……
若非十九先生,我们根本无从知晓涧田村的历史何其久远。王坚这样说道。
王坚提到的“十九先生”是今年38岁的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恒之。吴恒之在2013年离开了外省的工作岗位,回到了福州。他开始致力于乡土文化的研究工作。从2016年开始,他将晋安区选作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区域。
选定晋安区作为考察对象,并非轻而易举。吴恒之说明,在晋安区建制确立之前,其行政区域经历了多次变动,导致相关文献记录大量遗失。而且,晋安地域的广袤程度,超过十五个福州市鼓楼区的总和,区域内包含山地、平原等多样地貌,由此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实地考察需要投入更多时长和精力。
青年学者应当具备勇于突破的意志,吴恒之更期望消除外界对晋安区的固定看法,过去许多人认为晋安区是“文化贫瘠之地”,缺少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实际上,晋安区蕴藏着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众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展现了该区域连贯且完整的历史脉络。
二零一八年,吴恒之组建队伍,着手对晋安区开展全面排查。他谈到,团队常自称是乡野之人而非书香门第,成员们需要手持农具,行走在荒芜小径上,探寻乡村遗存与文献资料。他还指出,古籍文献存在谬误,唯有亲赴现场考证,方能得出确凿结论。
吴恒与他的团队抵达涧田村参与拆迁工作,当时村民们的思乡之情最为强烈。村里的长者们主动献出家谱、旧时影像资料以及村志等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线索。王坚表示,当前村里正在建设村史馆,目的是让所有原住民和后来者都能认识涧田村的历史与传统,使这里淳厚的民风得以永久延续。
吴恒之认为,研究乡村文化,关键在于让村民与文物和历史产生情感联系。村民们在村庄的山上发现遗址后,会询问其来历。有人指着工地上的东西,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以及它来自哪里。渐渐地,吴恒之和他的团队成为了村民随时可以咨询的文史顾问。吴恒之指出,这种与历史生活的紧密关联,是村民传承历史自发性的动力来源。
地方文化深入人心,同样借助其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助力乡村整体发展。晋安区寿山乡岭头村,当地一家饭馆的经营者郑勇正忙着接待食客。他说自家提供的农家菜肴相当受欢迎,每逢节假日,店内常常需要排队等候。2023年,随着岭头村所在的岭头集镇完成改造升级,这里变得热闹非凡,郑勇便抓住机会开办了这家餐馆,经营状况相当良好。
岭头村地处古驿道要冲,这条道路自古便是福州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2021年,岭头集镇的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吴恒之率领团队,系统梳理了当地古驿道的历史传承与发端,精确描绘了古驿道的走向图。他们搜集整理了两百多篇涉及古驿道的诗词歌赋、文献记载和楹联佳作,并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步道和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以此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基础建设相当好,文化气息浓厚,游客数量增加后,许多居民开始经营饭店和旅馆,这是寿山乡党委宣传工作人员薛强介绍的情况。
吴恒之的团队现有56位研究人员,他们深入走访了晋安区超过580个村庄,协助将近50个社区建立红色文化传承与革命先辈事迹的联系,同时将各村落的历史资料汇编成册。“当每个村落、乡镇、区县都能建立起文化认同感,城市整体的文化自信便得以形成。”吴恒之表示,“我将与当地居民共同讲述闽都的历史故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