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2019年更新:
2019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屏幕时间指南:2至4岁儿童每天屏幕时间应限制在1小时以内,且越少越好。
应限制 2 至 4 岁儿童每日看屏幕的时间
我早在5年前就明确表示:“孩子玩电子产品可能有害健康,这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定性问题。” 当时就有那么多反对者主张“抛开数据来谈”。 结论是“流氓”,巧妙地否认事实。
事实上,智能数码设备普及3-4年后,儿童医院就出现了大量感觉统合和注意力有问题的儿童。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数字产品的滥用与儿童发育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医疗机构现在得出定量因果结论为时已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捂住耳朵欺骗自己“没有危害”。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终于明确表示“越少越好”。 这个建议够权威吗? 足以让傲慢的父母信服吗? 但这五年来,这些偏执父母的孩子们的健康如何才能恢复呢?
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5岁的孩子长成一个10岁的男孩,对大脑和神经发育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这些偏执的父母真的认为“准确的论据”有那么重要吗? 以至于他宁愿冒明显的风险,取笑孩子的成长,白白浪费五年时间?
……
多么悲伤。
这个问题几年前就已经有了答案。 因为当时的担心,很多事情都没有说得很彻底。
先说结论:滥用iPad等电子产品肯定会对儿童的发育造成损害。 损害不仅涉及视力和脊柱,还会影响脑神经的发育。 建议0-3岁儿童不要接触电子设备,3-6岁儿童应限制使用电子产品。
有很多家长主张让孩子使用iPad等电子产品。 有的认为,让孩子尽早接触电子产品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甚至振振有词地辩称,“不让孩子玩电子产品就是历史倒退,逆潮流而动”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应该正确引导,而不是逃避。” 这里有一个困惑:iPad等电子产品本来是为成人设计的,不是早教道具,也不适合家长用来“引导孩子”。 汽车发明已经150年了,但你还没有看到哪个不讲道理的父母从小就训练孩子开车,“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吧?
科技的发展永远引领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总是有新技术。 大家使用之后发现问题之后,就知道如何制定规则来规范如何使用这个技术。 这就是人类如何慢慢标准化如何使用汽车,以及如何慢慢标准化如何使用核能。 未来,他们将逐步规范智能电子产品的使用方式。 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给3岁以下的孩子送iPad,让他们玩游戏。 这将被视为虐待儿童并且是非法的。
还有人其实很重视父母陪伴孩子。 他们会说“iPad等电子产品不会伤害孩子,只有不负责任的父母才会伤害孩子”。 突然听起来很对,但这种鸡汤文章的逻辑根本不值得推敲。 如果把“ipad”换成“玩火”,显然就显得荒唐了:“玩火本身不会伤害孩子,只有不负责任的父母才会伤害孩子。” 没错,我们明明是在讨论工具的优劣,现在却把守护责任这样的另一个维度指标放到PK里,纯属无稽之谈。
最糟糕的是,社交名人像@佩强的“iPad会伤害孩子吗?” 当然不是! 既然郝先生的本意是强调“陪伴”,那么他就应该直接讨论“陪伴”,而不应该使用“iPad当然不会伤害孩子”这样的严重误导性的标题。 不要庆幸,家长看完郝老师的文章后,会有“今天我要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的积极动力。 人类普遍都是懒惰的。 看完文章后,他们只会产生“既然iPad对孩子没有伤害,那就让他玩吧,腾出时间让我安静地看电影”这种懒惰的想法。然后郝先生的对其他家长的影响与他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郝先生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不要误以为婴幼儿因为特别喜欢,就能适应iPad等电子产品。
婴幼儿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还很弱。 色彩鲜艳、造型简单的动画图片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他们沉迷于卡通和电子产品,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它们,而是因为婴幼儿的大脑能量相对较低,只是欣赏那些东西。 如果让婴幼儿大量时间玩电子产品,会直接剥夺他们发展其他能力的机会。 在粗动、小动、识别、情感、社会、语言等方向上,电子产品只能帮助小运动能力(手指),其他方向贡献不大。
不要听信广告厂家的宣传,误认为可以使用iPad、故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给宝宝讲故事,以提高情感发育。 让我问你关于情商的问题。 如果没有与孩子进行现实生活中的游戏互动,孩子如何能够理解、体验和学习呢? 如果让孩子玩电子产品,就等于为他们创造了一座无形的监狱,限制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机会。
儿童玩电子产品可能有害健康。 这不是一个值得定性讨论的问题。
对视力和听力的器质性损害:这是社会广泛认可的。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儿童眼视力保健技术规范》,0-6岁儿童每次操作电子视频产品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颈椎器质性损伤:儿童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 颈椎问题会影响椎体的大小和形状。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胸椎、腰椎等骨骼的发育,甚至会导致孩子长高。 受限制的。 研究表明,当头部弯曲60度时,颈椎承受的压力将达到27公斤,相当于7岁儿童的重量。 (来源:重庆市儿童医院骨科小儿脊柱专家秦家强教授) 神经发育障碍:最容易被忽视、危害最大的损害。 它不像视力、听力、颈椎那样可以测量或者损伤后有明显的外观。 它无形中侵蚀着孩子的成长。 当父母发现问题时,损害往往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例如:
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多动、容易烦躁发脾气、提笔忘写、回答问题不认真、记忆力差、无法表达言语、协调性差、粘人、入学后出现性格孤僻等问题,并不一定是因为孩子不听话、笨(打孩子屁股不公平),而是因为他可能因玩耍不当而导致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年轻时接触电子产品。
儿童抽动症和抽动症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兴奋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频繁使用iPad、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因感官刺激而影响神经系统。 儿童抽动最常见的症状首先是运动性抽动症状,如频繁扬眉、用力眨眼、歪嘴、耸肩、扭颈、抖手、抖脚等; 其次是声音抽动的症状,如尖叫、尖叫、发出奇怪的声音、清嗓子,甚至说脏话。 这些动作的特点是动作短、快、突然。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交往,常常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部分患者并发多动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时需要儿童心理学家的干预。 (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冯建华) 智商发展:智商并不意味着你的孩子玩游戏的成绩比你高。 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专家陈树林博士表示,人类对事物的记忆包括编码、存储、复述、检索四个步骤。 如果长期依赖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会改变大脑功能,干扰编码阶段。 这会影响以下链接。 也就是说,大脑也会用也会失,不用就会落后。 情感和社交领域的发育障碍:“很难说过早玩iPad等电子产品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智商,但肯定会影响认知和情感。”广东第二中学教授王小勉说。师范大学教授,“孩子们应该先接触现实世界,然后接触虚拟世界,但现在,这个顺序颠倒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展与行为中心主任邹晓兵在门诊就接触到了大量的网瘾、游戏成瘾儿童。 他很担心:孩子的意志力、合作精神、勇气、同情心等都受到了损害。 必须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培养,但现在孩子们玩手机、玩电脑,“‘人际互动’变成了‘人机互动’,这些孩子变得孤独、冷漠、不知道如何互动和其他人。”
综上所述,我国儿童医疗机构和教育部门有大量案例证明,滥用iPad等电子产品会对儿童发育造成各种危害。 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无太大分歧。 而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教育机构一直在呼吁大家关注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危害。
医学界缺乏定量证据来描述伤害的严重程度。 毕竟iPad是一款推出还不到5年的新产品。 第一批幼儿大部分都在上小学。 从数据样本来看,部分儿童受影响时间较短,并无明显发育迟缓。 此外,有些孩子可能不被父母视为孩子。 由于健康问题和漏诊漏治(家长误认为自己“不好”),在医院确诊的受害者人数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缺乏详细的数据来准确计算 iPad 对儿童的伤害,并量化伤害的程度。
也就是说,大多数医院/学校都能确认很多人掉进了这个“坑”,但由于数据样本有限,医院/学校无法准确告诉你,如果你跳进坑里,你有多大可能会掉进去。 ,掉进去之后,会不会半废,或者死掉……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位家长还有志气和孩子一起尝试跳坑吗?
建议0-3岁儿童不要接触电子设备,3-6岁儿童应限制使用电子产品。
美国和加拿大儿科协会指出,0-2岁的儿童不应该接触任何科技产品(如电脑、手机、iPad、MP3或MP4等现代电子产品); 3-5岁的孩子不应该每天接触任何科技产品。 应超过1小时; 6-18岁儿童每天不应超过2小时。
新加坡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赫教授:“0-3岁反对使用电子产品是有亲子教育依据的,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生长”; “不是隔离电子产品,而是让这些产品回归基础——手机是手机,电脑是工具,不要让孩子把它当作游戏机。因为iPad无法隔离游戏,不要给你的孩子。不要相信‘控制时间’,这是不现实的。”
其他建议:
帮助孩子“隔离”iPad等电子产品,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家长自身的约束。 各种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家长哄骗、赶走孩子的有力工具。 只要家长本身有在家玩游戏、看电影的习惯,就无法避免孩子模仿使用电子产品。 对于0-3岁的婴幼儿来说,即使是限时使用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因为:①0-3岁是婴幼儿大脑和神经快速发育时期,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伤害较大; ②0~3岁婴幼儿尚不具备复杂的语言功能,尚不具备时间、约定的概念。 如果家长做点什么“就玩15分钟”是完全不可行的,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玩得那么好。为什么家长会突然无缘无故地拿走,不让我玩呢?孩子只能哭健康的日常生活:让孩子清淡饮食,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多参与活动体育锻炼或集体活动。不要用电子产品作为奖励:不要用电子产品作为“交易筹码”,比如“吃得好我就给你玩点东西”。尝试感觉统合训练: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障碍,应该及时断掉电子产品,加强感觉统合康复训练,这样还是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康复,慢慢赶上其他孩子的。清华大学出版推荐书籍:感觉统合训练在家里/王平
——————
发行说明:
我的孩子是自闭症(),相当于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
我走访了儿童医院儿科,遇到了各种各样因滥用iPad等电子设备而出现发育障碍的儿童。 他们由父母陪同。 这些父母很幸运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但却并不珍惜。 纵容孩子,让孩子成了“后天残疾”,惹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不禁感到悲伤。 他们不知道我多么羡慕他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出生,他们不知道我多么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这就是我写这篇长文的个人原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