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之下 新型家长文化究竟该如何被呼唤出来?

2025-08-20 -

最新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周末及假期不可以安排学科类教学活动,同时所有相关单位都不得进行上市融资以及资本化经营。“减负”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此次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行动。和实体学科教育机构面临的困境不同,家长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对此表示了支持。

猛烈出击,意在整顿各类教育问题,同时协助那些为子女过度投入的父母们,减轻养育担忧。然而,面对当前状况,许多家长产生新的困惑——当课业指导班这一首要选择消失后,今后怎样教育孩子?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当前教育领域正在展开的新形势,光靠官方层面的推动是不行的,一种相匹配的新式家庭观念是必需的。

撤掉椅子,统一坐下

烟台市民陈昕(化名)在得知“双减政策”实施后,立刻将消息分享到社交平台,并附文表示:“总算松了口气,孩子的假期终于能正常度过了。”

很多人依然记得电视剧《小舍得》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世界好比一个大舞台,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排的人也不得不跟着站,最后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立观赏,接着就有人爬上椅子了,还有人把梯子给支起来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却只能享受到和从前一样甚至更差的感受。如今,“双减”政策已经实施,实际上就是要撤掉梯子,要求所有人回到座位上,恢复正常的观赏安排,过去那种束手无策的感觉也消失了。”陈昕有些兴奋。

激动,源于承受了太多的奔波。以先前构想的暑期日程为例,女儿先前涉猎的项目涵盖编程、奥数、英语及写作,七月份全程参与强化训练,每周三、五、日全天接受指导,四、六两日则半天学习;八月份又参与了为期两周的全程托管项目,上午八点开始课程,下午五点结束,核心内容是针对新学期语文和数学的预习工作……

目送孩子归来,她无精打采地瘫坐在沙发上,令我倍感怜惜。然而即便如此,她在社区里也并非最忙碌的人,偶尔还能抽空到楼下活动,但多数时候形单影只,身边连个同伴都寻不到。一询问才知道,邻居家的小孩全都去上课了。这情形比起平常上学时更加辛苦。

当前国家推行了“双减”政策,从宏观角度规范了社会力量办学,客观上促使那些为子女教育焦虑、竞争激烈的家长们逐渐放缓脚步,内心获得舒缓。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王伟静教师表示,政策实施后,教育工作者也在重新审视:假期原本的宗旨,在于平衡孩子的学习状态,给予他们必要的休整期。为何会被借来用,变成加大推力的恰当时机,这么一想,便觉得假期之前这项措施推出得十分适时。

为这项新规欢呼的,还有来自济南的“猫爸”邹正(化名)。他跟陈昕不一样,认为其实自己早就和“双减”政策不谋而合。今年暑假期间,他给孩子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体验。前阵子,有位家庭在呼伦贝尔草原度了七日之游;在济南举行的全国书展上,陪伴孩子参加了曹文轩、杨红樱等众多作家粉丝的交流活动;家庭成员们还商定,每日开展一项体育活动,每个周末探访一处山地公园。

尽管没有刻意“施压”,但邹正坦言,补课班未取消之际,他承受的精神负担,远非表面那般无足轻重:他始终认为,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锻炼身体,其学习成效会显著提高,远胜于整日埋首于枯燥书本的钻研方式。然而,他并未获得多少认同,亲友既有劝说,也有质疑,最终使他被视为“特立独行之人”。说实话,我偶尔也会感到不安,害怕事情出现偏差。但现在看来,既然已经获得了官方的正式确认,我内心的担忧才终于完全消除。邹正总结道:学科辅导班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加剧人们的焦虑情绪,而政策的干预,可以说是对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改革,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的教育风气。

“掉头”还是“转向”

采访里记者最大的体会:新规公布之后,喜悦之中藏着许多问题,人们虽然接受了,却感到有些不知所措,这种感受在家长群体中非常普遍。

在某个教育连锁机构的家长等候区,笔者与几位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谈起相关事宜,了解到他们普遍存在几种典型心态,

我们夫妻俩都在上班,没空照顾孩子,不送孩子去补课班,剩下时间怎么分配,实在没头绪。是报网络课程呢?还是买些资料,亲自辅导孩子?一位宝妈这样讲。眼下她最忧虑的是,课外辅导取消了,空缺得由家长来填补——别让补课班竞争演变成家长比拼。

那另外一家,“双减”之后,“拼班”会以变通手法继续进行,一个家长提及朋友圈流传的段子,附近有家培训机构重新装修开业变成了饮品店,店主是原先机构的王校长,店里的橙汁售价198元,牛奶278元,顾客询问为何定价如此高昂王校长面带微笑显得有些高深:我们的饮品价格不菲,但我们店员的业务能力都很出色,都曾是教学领域的佼佼者,购买饮品能够免费获得一个小时的教学指导。一个笑话让家长们纷纷拿出手机,互相分享着类似的趣闻轶事。不过,玩笑归玩笑,“一对一”服务变得火爆后,我不确定自己能否保持耐心。家长向记者透露,当前,家长群中似乎有部分辅导机构开始推广一对一教学、家庭上门授课,以此精细满足需求较高的家长和学生的特定要求。

第三点值得关注的是,“双减”政策促使部分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重心,完全寄托在各类特长培训班上。实际上,当前已有不少艺术培训机构,借“双减”之名,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重大机遇,声称今后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将在升学考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劝说家长迅速为孩子报名,刻苦培养专长,以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练琴练棋练画,这些都不属于被限制的范围,假如所有人都去报名这类课程,实在不清楚是否也要跟风参与。另一位家长表露出自己的忧虑。

很明显,针对新出台的扶持措施,许多家长最先考虑的并非改变方向,而是寻求转换——运用更新的教育方式来弥补课外班缺失。这种新模式的应试教育,依然属于人们的选择范围,这显然不符合“双减”政策的核心宗旨。

需要新型“家长文化”

家长的担忧,明确表明了:以往的“过度教育”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过去不正常的家长群体环境。现在,政府应该采取的行动已经开始了,如何构建与当前情况相匹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新政策的实施,也为探索和塑造新的家庭教育观念创造了条件。

减负政策推行以来,最需要进步的是家长群体。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这样表示,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好比船只持续修正行进路线。这些年,各种辅导机构的存在,既让家长和孩子感到劳累不堪,也反映出家长心态的偏移,间接助长了这些机构的流行。当前政策的实施,应当引导家长们反思过往那种过度焦虑子女发展的思维模式。

家长普遍感到养育的重担,关键在于对孩子社会地位提升的担忧,他们无法容忍子女的境遇不如自己或他人,因而陷入无休止的较量之中。然而,这种心态本身就充满矛盾:竞争必然导致胜负的划分。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许多家长开始认同生活应当顺应其发展,不必一味追求卓越,可为何他们仍强迫孩子必须争胜呢?这种看法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无意识认知偏差。领会了这一点,就显而易见,在家长们反复强调都是为了孩子福祉的情况下,其实难以避免“孩子替自己披挂上阵”的私心,李聪颖一语中的。

当下这种想法,使得表面关爱孩子,实则却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负担。李聪颖向笔者说明,她经手过许多案例,那些原本出色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施加了过度的学习压力,最终形成了性格缺陷。前来咨询的人,更常见的情况是,虽然成绩突出,却直到大学毕业也没弄清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结果找了份不称心的工作,没能实现理想中的生活。

培养现代健康的家庭观念,需要以科学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其核心体现为一种着眼长远的远见卓识。王伟静向笔者说明,那些在学前阶段参加过预备课程的孩子,进入小学低年级时往往表现突出,到了中年级阶段可能显现出波动,到了高年级阶段或许会逐渐平淡,与此同时,先前表现普通的学生却会逐步赶超。这个现象背后有解释:假如提前学习的孩子缺少持续自我教育和进步的动力、也没有探索知识的热情,那么他们很可能在一二年级时,因为觉得自己什么都会而变得骄傲自满,最终导致学业表现下降。同时一个班级里的佼佼者,往往会经历一种成员更替的情况。我们会留意那些后来‘加入’进来的孩子,他们大多有较为充裕的空闲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形成了持续阅读等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这些孩子的家长心态平和且沉着,他们清楚让子女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活动,对孩子的成就不追求短暂的、浮华的展示。这促使孩子能够稳步前进。

王伟静补充说明,所有剧烈的变化都不会长久保持。需要对教育保持足够的耐心,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指望速成。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提供必要的条件,耐心培育,最终才能收获成果。

知名文学家郑连根持有相同的看法: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要求父母进行“减法”。只要降低一些私心,就能减少急躁和担忧。这也表示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让他们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施展。“孩子有资格,成为一个不完美的人。而容忍孩子的瑕疵,是父母的一种“修养”。我们甚至应该感激,是孩子促使我们持续进步。”郑连根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