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颈鹿综合征有感,引发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读《长颈鹿综合征》有感
昨晚看了《长颈鹿综合征》,有点意思。
从书本上读到一种观点,名为“长颈鹿效应”。长颈鹿的脖颈确实很长,因此,脚掌部位受到的伤害,需要等到周末才能被意识所感知。我由此推断,自己或许也属于长颈鹿类型,尽管,我的脖颈长度并不突出。
张爱玲确实是个脖子修长的女性,或许正因为这个特征,她反应迟缓的情况更为明显。胡兰成在武汉结识一位姓周的女士,激动得举止失态,洋洋洒洒写了许多文字,打算向张爱玲倾诉。张爱玲读后内心失落,却对胡兰成毫无怨言。即便胡兰成称赞周氏衣物洁净,她暗自思忖,自己洗衣的本事也相当不错。绝代佳人竟为一个烂人,竟去和别人较劲谁把衣物洗得更洁净,光是想到这个情景就令人心酸。
胡兰成后来遭到民国政府通缉,逃亡至浙江,她跋山涉水寻找丈夫。胡兰成搭乘了范秀美的船,她站在江边哭泣,要求对方做出决断。直到半年过去,她才彻底悔悟,我究竟在干什么?为了一个负心汉,一次又一次地甘愿忍受屈辱!领悟到这个道理后,即便胡兰成多次写信诱惑,她也心如铁水,毫不动摇。
因此,那些身形高挑的女士,往往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仿佛她们时常会突然改变主意,不再像从前那样百依百顺。其实她们内心早已有所盘算,只是思维反应比较迟缓。这类人很容易认出来:她们通常身材高大,行动时摇摇晃晃,看起来有些迟钝呆板,做事不够灵活,要么这样要么那样。
然而,若深入思索,反应稍迟确实会让人无法抢先表达,时常处于不利境地,徒留满腹不快,不过,有时也能防止无谓的冲突,避免事态扩大,郁结的情绪终究会消解,但留下的痕迹却难以磨灭,长颈鹿迟缓的节奏,或许正是造物主赋予它的自我保护机制。
性情宜沉稳,言谈须审慎。先让对方把话说尽,听明白再回应不迟。性子急躁的人,常会出这样的笑话:有位农夫请兽医为猪进行配种,兽医建议采用人工方式。农夫迟疑许久,终于鼓起勇气询问:可以实施,只是担心猪会咬伤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