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竟是伪装成小城市的大农村?

2025-08-27 -

2023年2月8日,带领克罗地亚国家队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取得意想不到佳绩的前教练米罗斯拉夫·布拉泽维奇,于家乡萨格勒布的医疗机构内与世长辞,终年88岁。

消息公布之后,上海众多球迷纷纷表示悼念,认为布拉泽维奇与这座城市联系最为密切,称他是“在上海执教时间最长的克罗地亚人”,因为有一年他担任上海队教练,这段经历成为许多上海球迷难以忘怀的宝贵回忆。

二零一零年,布拉泽维奇掌管上海申花队。当时,上海申花卖掉了一些核心主力,换上了一批默默无闻的新秀。面对这种情况,布拉泽维奇力排众议,打造了一支年轻队伍。这支队伍活力四射,一度被视为冠军的有力竞争者,最后赢得了中超联赛的第三名。

萨格勒布是克罗地亚的都城,布拉泽维奇在此地出生,1980年,上海与此城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萨格勒布的知名度不如上海,其受关注程度甚至不及克罗地亚沿海的多个著名城市,例如君临城原型杜布罗夫尼克,它位于克罗地亚腹地,常常只是众多游客去往海滨的过境地。这座城市的过往值得探究,自古罗马时期起,它经历了无数严酷考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如今终于发展成为一座融合了古典与当代艺术风格,显得格外宁静的城市。

观景台见到的萨格勒布下城区

横平竖直的下城区

萨格勒布人口达到八十万,这个规模在中国城市里通常只是某个区的规模,然而它已经占克罗地亚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毫无疑问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进城途中能感受到克罗地亚其他城市少有的车流密集,几乎每处信号灯前都得停留两三次。老式铁托时期建筑与前卫商业中心交错分布,街边公交站点总是聚集着候车的人。该地带是二战后萨格勒布城市扩张的缩影,五十年代中期起,萨瓦河以南陆续兴建了大批居民区和配套公共设施,这个区域因此得名“新萨格勒布”。2000年之后,市议会撤销了原先禁止萨格勒布建造高楼的规定,准许在城区边缘建设高层建筑,欧洲塔、萨格勒布塔、天空办公塔以及斯特罗雅尔卡商业中心等众多高楼相继落成。

我的最终落脚点并非当前这个地点,而是位于上城区和下城区交界处的萨格勒布古城。新萨格勒布的主要道路直接延伸至萨格勒布中央车站,车站前方依次分布着多个广场,包括托米斯拉夫广场、斯特罗斯马耶广场以及兹里涅斯广场,这些广场连绵不断,一直向着年代久远的上城区方向拓展。从高空往下看,那三片长满草地的场地连在一起,构成了马蹄铁的轮廓,因此萨格勒布市民把它戏称为“绿色马蹄铁”。

这几处公共空间,除了绿草和树荫覆盖的道路外,还耸立着几座宏大的建筑,它们承担着文化陈列的职责,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斯特罗斯马耶古代大师美术馆,斯特罗斯马耶是19世纪萨格勒布的主教,在1884年,他负责建立了这座古代大师美术馆,并且这一机构持续运营到现在,美术馆里面陈列着14至19世纪的欧洲绘画作品。

斯特罗斯马耶雕像与美术馆

萨格勒布下城区靠近三大广场,街道笔直宽阔,两侧分布着众多大型建筑,包括分离主义、新艺术和新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涵盖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各种建筑流派,这些共同构成了该城区的特色。这一时期萨格勒布经历了高速发展,新建建筑不断向萨瓦河方向延伸。同时,城市公共设施也实现了快速进步。1862年,萨格勒布首条铁路建成通车,1863年,萨格勒布煤气供应设施落成,1878年,萨格勒布供水系统投入运行。

下城区广场的绿地

沿着广场旁边的树荫小路行进,阳光透过枝叶间隙投下,纯净的蓝天上不见云彩,铺满枯叶的草坪为路人提供了非常舒适的漫步场所。一群小学生在一座墙面呈黄色的新艺术派建筑前整队进入参观,我查看随身携带的图示,才知道那其实是历史遗迹陈列馆。馆中陈列着远古克拉皮纳人的遗存、石器工具以及武器,这些是全人类最关键的尼安德特人文化遗物之一。

考古博物馆

下城区在19世纪后期慢慢建立起来,完全是为了满足现代城市的需要而设计。这里有许多大型建筑,承担着公共机关、公司以及居民区等多种用途,道路布局也非常清晰。博物馆这类公共设施也在那个时期陆续出现,成为了这个区域最核心的文化组成部分。

当然,还有书店,在内街短小的巷子里,我发现了两家书店,让儿子进去买一本克罗地亚语的《莫德里奇自传》作为珍藏,第一家书店说没有货,第二家书店则把这本书放在非常突出的地方,这位通过持续奋斗实现人生转变的杰出运动员,不仅是克罗地亚足球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是克罗地亚精神的代表。

考古博物馆展出了古老的萨格勒布以及克罗地亚的历史。萨格勒布的人类居住史最早能上溯到旧石器时代,聚落和建制则能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萨格勒布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是在1094年,在古斯拉夫语里意为“山丘”。匈牙利国王拉迪斯劳斯在此设立教会组织,城市被划分为两个区域,东边的山坡上坐落着萨格勒布大教堂,也就是卡普托尔教区,那里主要居住着教会人员,西边的山坡则是格拉德茨地区,这里主要居住着手工业者和商人,1242年,格拉德茨地区获得了自由城镇的资格,随后迅速繁荣起来。

宗教与世俗的较量是中世纪欧洲历史里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卡普托尔教区和格拉德茨地区也深受其影响,这两个邻近的山头时常因为经济纠纷而闹矛盾。那个时代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卡普托尔教区想要插手世俗的经济活动,打算在整个萨格勒布的土地上收取地租,国王最终也同意了教会的这一要求。

1557年萨格勒布成为克罗地亚王国都城,即便在此之后,象征宗教与世俗的这片土地也界限清晰。这种状况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1851年才得以改变,当时地方行政官员着手将两个区域连接起来,由此形成了今日的上城区。

耶拉其恰广场是连接上城区和下城区的重要地带,这里车流不息,电车轨道在此处设有多个停靠点,有轨电车往来频繁,络绎不绝。萨格勒布居民之间有种共识,如果约会时对方不清楚具体位置或者还没安排好,那么选择在耶拉其恰广场碰面最为稳妥,因为这个地点是萨格勒布人最为熟悉的公共场所。

耶拉其恰广场是萨格勒布人约会的重要地点

广场面积有限,周围环绕着几栋四层到五层的高楼,广场核心位置摆放着一尊骑马人士像,这位是十九世纪领导克罗地亚军队对抗匈牙利军队的耶拉其恰总督,广场的名字正是来源于他的名字。耶拉其恰被视为克罗地亚的杰出人物,经常能够激发克罗地亚民众的民族情感,因此铁托在1947年指示将这尊雕像迁移,并替换成了自己的雕像。到1990年,克罗地亚人从库房里发掘出存放了数十年的雕塑,将其重新放置在广场中央,用以替换铁托的塑像。

沿着广场旁边的台阶往上走,便抵达了萨格勒布首要的历史区域——上城区。

上城区的动静相宜

刚进入上城区,就能感受到那里的繁华景象。广场上有一个很大的果蔬市场,名叫萨格勒布果蔬市场,也称作多拉茨集市。这个市场始建于三十年代,那时萨格勒布政府特意在上城区和下城区的连接处建造了它,目的是方便两个城区的居民购买物品。耶拉其恰广场台阶的边缘地带设有花卉售卖处,欧洲人对花卉情有独钟,克罗地亚人同样如此,总有人在繁花似锦中驻足,每天都要买些带回家,台阶的另一端边缘则售卖着蜂蜜、橄榄油以及手工制品。最令我着迷的是广场核心地带的几组小摊,那里有肉类、乳酪、瓜果蔬菜,还有各式各样的干果,都是本地出产的鲜活食材,即便不购买任何东西,也能充分满足视觉享受。虽然我到访时,不少摊档已经下班,但仍让我流连许久。

多拉茨集市

在多拉茨集市中,回望即可望见圣母玛利亚升天大教堂。这座建筑是萨格勒布最核心的象征,同时代表着城市最高处,那对分别耸立着104米和105米高的优美双塔,是萨格勒布明信片上无法忽略的构成部分。然而令人遗憾,自2022年以来,圣母玛利亚升天大教堂的双塔一直进行着修缮工作,此刻所能看到的,只是重重叠叠的施工铁架。卡普托尔教区形成于1094年,经过漫长的岁月,陆续有数座教堂落成,后来又一座座被新建筑所替代,如今矗立在那里的哥特式大教堂,其建造时间是1880年。

双塔正在维修的圣母玛利亚升天大教堂

这个缺憾于我而言并非难以接受,邻近的卡普托尔街曾是卡普托尔教区的重要通道。这条道路曲折行进,形态优美,路旁分布着众多教区构造,并且有十五世纪为防范奥斯曼人而修筑的防卫城墙,置身其中,任选一个分支道路便能抵达格拉德茨地区的另一片区域。

卡普托尔教区现在非常冷清,到处都是教堂和民居,街道上摆满了各种摊位,售卖着日常用品和衣物。公园的围栏和房屋后面,总是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涂鸦,而且很有想象力。

拉迪切瓦大道横贯上城区,将卡普托尔教区和格拉德茨地区隔开,如今已成为萨格勒布最热闹的购物街。街道两侧有许多雅致的二三层楼阁,它们沿着曲折的街道排列,如同堆叠的积木,又似色彩丰富的调色板,交织出迷人的色彩。咖啡馆、餐馆和店铺遍布其中,是当地居民最常光顾的休闲场所。

拉迪切瓦街的弧线

上城区卡普托尔教区和格拉德茨地区的分界处

拉迪切瓦街在18世纪变得热闹非凡,此前它只是一条分割两地的小河。当时萨格勒布的市政人员建设了许多市集和公共区域,还修建了众多楼宇,让这一带变成了城市商业的核心地带。

上城区地形存在明显差异,格拉德茨地区外围的拉迪切瓦街位置较为靠下。若要到达地势较高的区域,必须沿着曲折的石板小径前行,其中最为便捷的通道是石门,这也是上城区现存的唯一一座未遭破坏的城门,其历史可追溯至十三世纪中期。

这座城门其实并不大,石门与萨格勒布整体风格相符,显得十分玲珑,路面用石板铺就,形成流畅的曲线,往前走,在石门处转弯,墙边有一个小神龛,里面供奉的圣母像,是在1731年那场城市大火里保存下来的,每次路过都能看到许多人在这儿虔诚地祈祷。

石门

石门里祈祷的人们

进入上城区格拉德茨核心地带,必须经过石门,那里有座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见下城区的景色。一个留着白胡子、年纪较大的流浪歌手,正坐在路边长椅上弹吉他,他唱着随性的歌,旁边就是那个能望见下城区层叠屋脊的观景台。

上城区的街头艺人

上城区的街道

格拉德茨午后的氛围十分宁静,街道和巷子弯弯曲曲,路上行人稀少。但是,非常不凑巧,萨格勒布古城里最核心的象征——圣马可教堂前的场地,被铁丝网挡住了去路,另外一些地方还围着围挡在做工程,所以无法进入里面。幸运的是,依然可以拍到圣马可教堂的整体样子,特别是它非常引人注目的彩色屋顶。

这座建筑呈现东欧特色,其屋面覆盖着瓦片,顶部装饰有两个盾徽,左边那个象征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和斯拉沃尼亚组成的联合王国,右边那个代表萨格勒布市的市徽。

圣马可教堂

圣马可教堂附近分布着许多年代久远的宏伟建筑,克罗地亚共和国政府、克罗地亚议会以及宪法法院都设在这些地方。这些机构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不过没有看到保安人员,访客可以自由来去。

这座萨格勒布,可以说完全缺乏大都市的庄严,但闲适的风情却格外吸引人。它仿佛是故意打扮成小镇的模样,实际上是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地方,这种说法绝非带有贬损之意。

在多拉茨集市购买当地新鲜农产品的人,在耶拉其恰广场上班下班时相遇的人,在拉迪切瓦街露天咖啡馆消磨时光的人,都彰显着萨格勒布这个“大农村”的独特风情。城市中最核心也最值得珍惜的,正是那些鲜活的生命个体。

因此,萨格勒布蕴含着众人的悲欢离合,就连博物馆也关注人类的情感波动。2018年,一个以失恋为主题的展馆在上海开幕,引起了众多游客的兴趣,其实这个构思正是源自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的众多博物馆里,失恋博物馆声名显赫,作为全球首个同类展馆,还荣获过“欧洲最具创意博物馆”的荣誉。该馆展出了世界各地失恋者捐献的上千件展品,诸如戒指、情书、开瓶器、斧头等,件件都承载着一段情感故事。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情感,能够跨越国界,与世界各地产生共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