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到喜剧之路漫漫,专访演员李川探索历程?
原创 娱子酱团队 娱乐资本论
作者|莉拉
在《喜剧大会》播出期间,那位戴着金边眼镜、身着笔挺西装、手持高脚杯的“李总”,被高叶调侃为“油疯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角色。与此同时,演员李川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形象,这个形象让人感到有些生理上的不适,他与观众在喜剧舞台上再次相遇。
李川在影视界踏入喜剧领域,以一位浓墨重彩的油腻总裁形象为支点,但他并未满足于此,仍旧渴望着角色的多样化。在《喜剧大会》的最新一期节目中,他从“李总”这一角色转变成了人气偶像,实现了身份的华丽蜕变。这一变化,让他从油腻的形象一跃成为清新脱俗,整体形象显得非常协调。
《喜剧大会》一经亮相,娱乐资本论便与正忙于奔波于“路演”现场的李川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流。在这次交谈中,他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从影视演员转型至喜剧行业的成长经历,同时,他还谈论了自己在喜剧创作领域的定位,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抉择。
我们从“李总”这一角色中抽离出来,才真正领略到了这位勤勉钻研表演艺术的喜剧演员的风采。
从影视演员到喜剧演员
娱乐资本论:你是学播音的,当时做演员的契机是什么?
李川表示,这实际上是因为他所在的经纪公司进行了业务调整。起初,他担任的是主持人一职,而他所在的经纪公司原本是一家节目制作机构。随后,该公司决定缩减节目制作业务,转而投身影视制作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有经纪人引导他完成了职业转型,开始尝试演员这一角色。
娱乐资本论:做演员之后,以什么契机开始接触喜剧?
李川表示,他踏入演艺圈之初便立志投身喜剧领域,《一起同过窗》中他所饰演的余皓角色便带有鲜明的喜剧特质。事实上,他自幼便对周星驰的电影情有独钟,周星驰塑造的角色大多是平凡的小人物,而这些角色的内在基调却有着共通之处。若以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在《喜剧大会》中,无论“李总”出现在哪部作品,其故事或许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本质底色却是相同的。
娱乐资本论:为什么会参加喜剧节目?
李川表示,四年前,喜剧节目曾向他伸出了邀请之手。起初,他对这一领域并无涉猎,然而节目中的工作坊激发了他的兴趣,促使他想要去尝试并从中学习,这对他来说既是一次免费的学习机会。经过接触,他深深爱上了喜剧,因为喜剧允许他亲自创作和编写内容。
娱乐资本论:演喜剧与演影视剧的区别在哪里?
李川表示,镜头与否带来的效果截然不同。站在镜头前,我更倾向于以低沉的语调交谈,借助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这是因为镜头往往捕捉的是中景或近景,能清晰地展现细腻的表情变化。通常情况下,我无需过多考虑站位问题,因为镜头已经为我做好了布局。在舞台上表演时,你必须留意每一个动作的站位,还要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和调整音量,这实际上是对表演进行全新塑造的过程。这种技巧的掌握,唯有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大约一个月后,我逐渐在舞台上找到了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通向作品的路径,是创造一个饱满的人物
娱乐资本论:“李总”这个霸道总裁的创作方向是怎么定下来的?
李川表示,这一角色形象最初源自他在拍摄《我的小确幸》时期。当时,导演与我们共同商讨剧本时,希望我扮演的角色能展现出一种故意做作、刻意卖弄的形象,即兴表演出一些油腻和耍宝的戏份。然而,在涉足喜剧创作领域后,我突然回想起自己曾经尝试过的类似风格,那种所谓的“油腻”形象却让我深感厌恶。
我实际上意在讽刺“油腻”这一现象,《“凡死”人了》的创作灵感源于我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在观看影视剧时所见到的那些人物形象,还有现实生活中女性可能遭遇的男性形象。特别是在相亲场合、面对上级或是参加饭局时,这些场景都可能成为触发点。因此,我尝试将这些情境融入创作,逐渐构建出一个更加丰满的角色。
娱乐资本论:对于你来说,参加《喜剧大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川表示,在他之前,尚无人尝试制作此类喜剧,他将其命名为“令人不适感”的喜剧。众所周知,喜剧旨在带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然而,这种令人不适的元素,他担心观众可能难以接受。所以实际上,《“凡死”人了》是我的首部喜剧创作,整体上显得较为克制,我担心大家对于接受度的把握,却没想到大家的接受度相当不错,那么接下来,抱歉了,我将不再拘谨,要大显身手了。
娱乐资本论:在《喜剧大会》的节目中,您曾提及个人拥有一套素材库,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如何搜集和整理这些素材的呢?
李川表示,他广泛涉猎各类影视剧,特意剪辑那些被广泛批评的“霸道总裁”角色来研究,同时也会浏览知乎和小红书上的“受邀回答”类帖子,从中汲取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娱乐资本论:在喜剧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你更倾向于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观众,还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结构和严谨的故事逻辑来感染观众呢?
李川表示,喜剧作品普遍遵循“作品至上”的原则,然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却千差万别。以他为例,他擅长通过塑造人物来达到喜剧效果。而其他创作者,比如《喜剧大会》中的《电影消亡史》,则更倾向于通过剧本来展现喜剧魅力,其表演节奏流畅,演员间的配合也十分默契。尽管我们采取的方法各异,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引人发笑。
我精通此类表演,这或许与我的影视演员背景有所关联。影视剧中,大约需要3至4个月的时间来塑造一个更加丰满的角色。因此,即便是在节目中的喜剧作品里,尽管时长较短,我也期望这个角色能够立得住,充满生命力。
娱乐资本论:你平时与搭档的创作方式是什么样的?
李川表示,他拥有一个素材库,并将此库与对方共享。尽管对方是剧作内容的构建者,但他主要负责补充素材,并承担主要角色的表演任务。这个过程可以比作包饺子,其中对方负责将饺子皮包裹起来,而他则负责准备馅料。
娱乐资本论:表演时,这个“油腻”度怎么把握?
李川表示,这样的分寸确实难以掌握。需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若稍显不足,众人可能难以领会,而若过于夸张,大家又可能会觉得不有趣,只会感到单纯的反感。因此,我花费了很长时间去寻找这个临界点,会与我的搭档、身边的女性朋友一起尝试不同的梗和土味情话,观察大家的反应。若只是皱眉,或许就接近了那个点;若遭到几拳,可能就有些过分了。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我内心充满不安,对于是否将这个元素搬上舞台犹豫不决,担心它可能会对我自身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这种担忧颇为强烈。
喜剧赛道,服务于表达欲
娱乐资本论:你会担心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形象被固化吗?
李川表示,这源自他前经纪人的顾虑。他之所以对参加喜剧节目有所迟疑,是因为他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与他以往在屏幕上的形象差异颇大,同时他也担心观众可能会将他的演员形象固化。那么,若他今后继续出演暖男角色,观众是否会信服?或者,按照他之前固有的角色设定,导演是否还会邀请他出演其他角色?
我打算先通过三部作品塑造好“李总”这一形象,将心中所想表达的、想要讽刺的内容充分展现出来,随后便着手塑造新的角色。我认为自己需要摒弃现有的这一角色,不能再依赖它,不能总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喜剧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跳出舒适区的行为,为何在喜剧领域还要寻找另一个舒适区,让自己再次陷入其中呢?
娱乐资本论:以后会继续在喜剧演员这条赛道上面深耕吗?
李川表示,他觉得顺其自然就好,因为对他而言,参加《喜剧大会》的初衷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喜剧品味。他觉得,自己讽刺的内容是他感同身受的,相信大家也能产生共鸣。此次他已经将想要讽刺的要点基本表达完毕。今后,每当有新的想法和表达欲望时,他将继续尝试类似的活动。
娱乐资本论:目前你更倾向于参与哪些类型的影视作品或扮演哪些角色?对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你有着怎样的规划?
李川表示,自从《喜剧大会》开播以来,各种剧本纷纷涌来。既有喜剧题材,也有非喜剧题材,目前正在挑选中。他坦言,很难确定究竟想要锁定哪种角色的发展方向,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娱乐资本论:你在影视行业内会有紧迫感吗?
李川表示,影视行业存在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起初行业主要以偶像剧为主。随着岁月的流逝,偶像剧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减小。这并不像中医那样,人越老,经验越丰富。尽管演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但偶像剧所针对的市场范围却会不断缩小,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
这个问题暂时找不到答案,归根结底,这是市场作出的决定。我只能说,当我有机会登场时,我会紧紧把握,全力以赴地表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