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八个著名太上皇:最快活与当俘虏的背后,谁成了笑话?

2025-08-28 -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首次确立“皇帝”这一名号,而历史上首位被尊为太上皇的人物,则是在公元前202年登场的,此人具体姓名未能载入史册,所有文献资料中仅提及“刘太公”这一称谓。从表面意思上说,“刘太公”这个称呼,既能指代“刘家的长辈”,也可以称作“老刘”,至于那位与他相伴一生的伴侣“刘媪”,既可以叫做“刘家老太太”,也可能被叫做“老刘家的女人”。而在《史记正义》和《史记索隐》这两部典籍里,刘太公的名字被记录为“煓”,表字为“执嘉”,甚至只被称为“刘执嘉”,这些记载让人感觉不太靠谱。古代多数人名中不包含字,双名形式始于王莽改革时期,萧何、韩信等贵族同样没有字;这些说法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史记》记载刘媪见赤鸟如龙与她嬉戏,其后生下执嘉,又述刘太公目睹龙盘踞刘媪,此类描述颇显荒诞。

刘太公的名讳无关紧要,他无疑是史上最安逸的太上皇之一。若从史册中选出八位个性鲜明的太上皇,刘太公的生活远超其他七人,堪称最为闲适自得。他或许没什么学识,也从未有过权力欲,毕生所求,不过是守着故土和老友,享受日光,畅谈日常。他的儿子刘邦有时下班后也来参与其中,他生活在和沛县差不多的“新丰”城,那里到处是屠宰贩卖和酒馆的市井风貌,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斗鸡或者扭打,显得十分悠闲自在。

刘邦虽然为人有些不修边幅,却是位非常孝顺的年轻人。“汉室崇尚孝道”是他留下的教诲,刘太公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逍遥的太上皇之一。对刘太公而言,当太上皇简直如同做梦般惬意,他生活的追求十分清浅,儿子刘邦对他也格外上心,竭力满足他的心愿——即便在今天,恐怕也很少有子女能像刘邦那样孝顺父亲。

刘太公的生活状态,远比后来七位太上皇中的多数人要轻松得多,他们之中甚至有人的日子过得比寻常百姓还要艰难。下面我们列出这七位太上皇的名字,按顺序是唐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明英宗朱祁镇以及清高宗乾隆。在这七位太上皇里面,有两个人曾经遭受过被掳走的经历,分别是宋徽宗赵佶和明英宗朱祁镇。他们身为君主,执政能力均显不足,赵佶在位期间,受到北宋六贼的把持,朱祁镇则被死太监王振所左右。

赵佶在落入金兵之手之际,已然是太上皇的身份——他企图将过错归咎于儿子赵桓,以便自己能逍遥法外。但赵桓却顽固地不肯即位,最终因此而痛哭失声。赵佶目睹儿子如此伤心,便当即吩咐换上龙袍,这才促使赵桓得以登基。赵佶尝试了多种手段,依然未能摆脱金军的控制,他和赵桓最终被迫一同前往北方,名义上是去狩猎,实际上却是被金军俘虏,这个“北狩”一词其实是委婉的表述,真实情况是他们落入敌手,赵佶亲眼目睹了妻女们被金兵分配,但他仍然能写出文辞华美的“谢恩表”,其中竟然将妻女遭受的凌辱称为“联姻”,这种说法实在令人感到困惑。最后,赵佶没有能够返回中原。

赵佶的遭遇和赵构的命运息息相关,赵构在成为太上皇之前,曾被金军掳走,实际上,赵构也算半个被掳的太上皇。他在被掳后一直过得不安稳,直到最终因极度恐惧导致丧失了生育功能,最后将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养子,自己退居深宫,过着非常消极的太上皇日子。赵构的日子过得相当不易,他仅能待在皇宫里研读典籍、挥毫泼墨,即便李渊的境遇也更为优越,毕竟李渊还为当时的皇帝李世民添了几个子嗣。李渊放弃皇位并非心甘情愿,实则是为了保全自身性命,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亲手屠杀了李渊的两个儿子以及十个孙子。倘若李渊稍有不逊,恐怕会立刻被尉迟敬德所杀。李世民通过改变立场巩固了他在大唐的权力,李渊却因此沦为带有哀伤色彩的太上皇。

李隆基的境遇与父亲李渊相似,他也最终被封为“太上皇”,但他的经历更为曲折。他的晚年生活比李渊更为悲惨,尤其对于前儿媳杨玉环,他一直无法释怀。他的儿子李亨并不像李世民那样甘愿继承父业,最终,李隆基的生活变得异常孤独和痛苦。在这些曾经掌权的君主里,刘太公算是过得最舒坦的一个,他可以尽情晒太阳,日子过得挺自在,李旦虽然目睹家人内斗,却决定不插手,他的日子没什么不满意的,要说最引人注目的,还得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年纪已经很大了,却始终不肯放弃权力,他举行的“禅让”仪式在历史上是个非常反常的现象——他本人端坐在皇位上拒绝退位,真正的权力落入和珅手中,乾隆皇帝实际上变成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