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结尾等于白写?3种句式竟能让互动率飙升

2025-08-29 -

深夜的书房中,小林删除了第七版推文的收尾部分,原本的开头吸引人、文章内容翔实,但那个“内容到此结束”的表述如同钝器,将整篇文章的韵味破坏殆尽——难道读者也会遇到类似情况?通宵达旦创作的文字,往往因为结尾的败笔而功亏一篑,再精彩的内容也沦为“虎头蛇尾”的产物。

白居易曾言“文章须应运而生,歌诗当随事而发”,完美的收场并非突兀的结束,而是悠扬不绝的余韵。譬如街角那间老茶铺,茶饮三盅后总要添些桂花糖浆,并非多此一举,而是让满嘴茶香增添几分甘甜。然而当今许多人把结局当作例行公事,不是仓促了结,就是勉强拔高,结果让读者如同吞食生涩的果实,感到不适。

好的结尾往往隐藏在日常的细微之处。我认识的一位资深编辑王姐,特别善于运用一种设问的写作手法。她描绘市井生活时,结尾常常问读者“你脑海中气味最浓的早餐铺,位于哪个拐弯处?”;当谈论职场难题时,又问“你是否曾经竭尽全力,却只想抽身离开?”——仿佛与老朋友面对面闲谈,一句话就能触动读者的内心,评论区因此总是留言满满。这根本不是什么写作技巧,而是真正理解人心的体现。

还有一种“心照不宣”句法,特别动情。先前偶然看到一篇谈故土的文章,结尾没提“家乡风景宜人”,仅问“你此刻仰望的明月,与故乡老宅前的,可否源自同一片天际?”顿时忆起祖母倚门教我识星的那段时光,不由在留言区写下“确是,只是寒意袭人”。仿佛王维曾吟咏过“远望家乡亲人登高时,满插茱萸却缺了个身影”,无需高声呼喊,一个回眸动作,便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

最担心的是“虚无说理”收尾,本写的是平凡生活,却硬要拉扯“人生须奋进”,好比美美的汤里加了些盐,让人不悦。我表弟经营美食平台,曾把“这碗面真暖”改成“日子需要温馨的抚慰”,结果点赞评论锐减一半。后来他改回“你今日吃的第一口滚烫饭,是什么滋味?”,评论区立刻沸腾了——读者想要的从来不是空泛道理,是能尝到嘴里、感受到心里的真切感受。

回想起李清照所吟“知不道?知不道?本该绿叶红花衰”,一个疑问句就包含了清晨的倦怠与精致。好的收尾又何尝不是这样?不需过多修饰语,不必刻意拔高,有时是设个悬念吸引人继续探讨,有时是递上理解的眼巾让人拭去泪水,有时是回到日常的点滴引发会意微笑。

你最近创作时,是否遇到过结尾的难题?或者是否见过某个收束让你想要发表看法?分享那些赋予文章灵魂的最终语句,让我们共同把收尾化作续篇的新起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