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小学信箱现投诉信!摆设还是摆拍?均需查清
现代快报披露,12月1日,洪先生上传一段影像资料,称近期与其他友人前往一所荒废的学校,于一个举报箱中找到若干举报材料,所述内容为某位教育工作者对学子施暴。次日,记者联系了该区域的教育管理机构,其部门职员表示已有对应部门着手处理此事。
据消息,此地点已不再使用,尚未被拆除。洪先生透露,他和友人嬉戏时,弄坏了举报箱的门,该箱需要钥匙才能开启。举报箱表面印有“校园心声”“愿意倾诉的、顾虑的都可以向我们写信”等字样。
信箱被动过,洪先生与友人察觉里面装有若干申诉文书,推测出自该校学子之手。文书提及“杨某教师将某人的面庞揉捏得乌青发紫”“检举杨某:学生犯错时,用指头扭同学的脸颊,用书本击打同学的面门,校方对此置若罔闻”。这些内容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许多网民指出,被遗弃的小学内发现的装有投诉信的投诉箱,揭示了管理部门将投诉箱视作装饰品的现象,这一发现极具嘲讽意味;另有一些人怀疑,发布该视频的人或许在拍摄搞笑内容吸引关注。但不论具体情况如何,这件事显然必须认真查清,以回应民众的疑问。
当地教育机构启动调查程序,首要任务是确认视频资料的真实性,同时核实学生递交的信访件是否确实存在。倘若信访件确实收到,便需针对信中所述内容展开深入查证,以查明教师有无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并探究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欺凌现象。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还应进一步追查信箱为何沦落为闲置设施的原因,同时需要广泛排查其他具有共性的问题,从而吸取教训。
当地居民在已荒废的学堂旧址上,看到了一个投诉箱里面装着学生递交的控诉文书,这个情景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不过根据网络用户对此事件的看法,许多网民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在日常生活中,将投诉箱当作装饰品的现象并不少见。
真实情况是,根据视频公开的学生投诉信内容可以明白,学生们是严肃对待投诉行为的。这些信件既包括对教师不当举止的控诉,也包括对同学使用侮辱性外号的控告。倘若投诉者发现投诉信箱并未开启,自己写好的信件一直存放在箱内,他们的心理会遭受何种创伤呢?
申诉窗口是学子们维护权益的关键途径,若此渠道沦为虚设,学子反映情况后,相关机构若毫无回应,便显示其轻视学子的申诉心声,将保障学子权益的工作流于表面,此类现象会助长教职工施行不妥的体罚、校园霸凌行为,亦会使受欺凌者长期深陷恐惧氛围。
所以,这并非微不足道的问题。据了解,相关视频已被移除,发布视频之后,相关人员前往那所废弃的学校拆除了信箱。正如许多网民所评论的,人们期待工作人员拆掉信箱是为了后续查证,而不是为了掩饰“投诉信箱未曾启用”的情况。
确实,部分人对于视频信息的可信度表示存疑,对所谓的“投诉信箱”“投诉信”的真实性提出疑问,认为可能是视频制作者“虚构情节”“刻意拍摄”以吸引关注。
这件事牵涉到教师职业道德和校园霸凌处理,必须认真对待。倘若视频内容纯属捏造,当事人便可能触犯传播不实信息的规定。对此,必须展开调查,确认视频所载信息的真伪,同时追究发布者的相应责任。
也就是说,针对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处理,不能含糊其辞。对于所谓的“道具”或“表演”,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并且要尽快将调查情况告知社会大众。这样做,才是对相关方面负责任的表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